<p class="ql-block"> 千里赴约见战友,逆风行舟铸军魂——记一次跨越山海、冲破阻碍的战友集结</p><p class="ql-block">(原守三师老战士胡明于高铁列车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列车的风驰声在耳畔回响,窗外的风景飞速掠过。此刻,我正身处石家庄开往河南信阳的列车上,心却早已飞到了这次战友相聚的集结地湖北麻城——那个即将汇聚我们十来位分别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战友的地方。这一路的辗转,只是这场“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极具挑战性”的集结大戏又一注脚,“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我要去见老战友”,这是大家心底里发出的最强音,让我对这份战友情谊的厚重,感触更深。</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群老兵,都曾经在原北京军区守备第三师服役,张垣的塞外坝上艰苦的环境,爬冰卧雪摸爬滚打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这些青春年华的战友结下了深厚友情。大家来自天南海北:最北有位于内蒙古包头固阳耋耄之年的建军老班长夫妇,最南有广东广州市的进军老班长夫妇、有安徽蚌埠的良权、合肥的发彩两位老连长,他们都是年逾七十的老同志,不会手机订票,全靠子女一遍遍、一次次地反复操持票务;还有河南洛阳的陈涧和信阳的建国老战友,我则从石家庄出发……为了这次酝酿已久的相聚,大家从全国各地奔赴麻城,却因近年来最强的广东台风“桦加沙”来袭,铁路部门为确保安全紧急叫停诸多车次,让我们在出发前遭遇了重重阻碍。但为了这场盼了太久的麻城相逢,我们毅然选择了逆风行舟。</p><p class="ql-block"> 建军老班长夫妇已入耋耄之年,原计划在22号晚从呼和浩特市上车直达麻城,可当他们夫妇抵达车站时,却突然接到所乘车次因故取消的通知。老兵夫妇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紧急规划中转路线,决定先奔赴河南信阳再转车麻城。谁知登上前往信阳的列车后,又被告知中转麻城的车次同样取消。他们再次调整行程,买下信阳到潢川、潢川再到麻城的车票,一路辗转奔波,只为赴这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约定。耋耄之年本可安享静好岁月,却为了见战友甘愿不辞舟车劳顿,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正是军魂在时光里淬炼出的不朽光芒。</p><p class="ql-block"> 陈涧战友同样历经波折,两次购票均遭遇停运,直到今日凌晨1点,刚购买的新车次又突然通知停运。我从凌晨两点就开始帮他策划新的行程,一直紧盯售票平台,终于在清晨5点平台开始售票时,抢到了可行的车票。一次次的失望没有磨灭他奔赴相聚的决心,反倒让这份战友深情更显厚重,大清早他就在我们战友群里感慨:“这次相聚,真是太有挑战性了!”</p><p class="ql-block"> 进军老班长则在最强台风“桦加沙”的肆虐下,一次次调整车次,在狂风暴雨中执着前行。这场被气象部门称为“2018年以来对广东影响最严重”的超强台风,其17级的巅峰风力虽未直接席卷我们的行程,却通过大范围的交通管控让旅途布满荆棘 。台风可以阻碍交通,却吹不散我们之间的战友情谊;暴雨能够延误车次,却浇不灭我们奔赴相聚的热忱。在“桦加沙”台风带来的重重阻碍下,我们选择逆势而上,只因“见战友”这三个字,在每个人心中都重逾千钧。</p><p class="ql-block"> 良权和发彩两位老连长,年过七旬且不熟悉手机订票操作,全靠子女们一遍遍、一次次地反复尝试、多方协调,才在频繁变动的票务中艰难敲定行程,而后向着麻城这个共同的目的地坚定迈进。</p><p class="ql-block"> 我从石家庄出发时,本就没有直达麻城的车次,原定计划经武汉转车,怎料武汉方向的车次没有合适的,我调整路线转往信阳,准备与信阳的建国等战友汇合——届时建国亲自开车,拉着我们一同前往麻城。这里要说的是建国为了大家能顺利抵达麻城,主动请缨驾驶私家车为我们护送。就在我写下这篇感悟收笔之际,又传来消息:固阳建军老班长所乘的车次因暴雨晚点90分钟,我们从信阳出发的时间也需要相应推迟。尽管接下来要走夜路、绕山路,但我们早已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会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冲破重重阻碍、选择逆风行舟?是“一日从军终身有军魂,一日当兵终身为兄弟”的坚定信念,是“守三精神”的激励。从军的经历早已将我们的灵魂锻造得坚韧不拔,战友的情谊也在岁月的沉淀中,成为了我们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难的路,也难不倒我们这些当过兵的人;再大的阻碍,也挡不住我们奔向兄弟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此刻,坐在石家庄开往信阳的列车上,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到达信阳了(正点应该是13时34分),建国说要到站台我坐的8号车厢接我,很感动。我知道,固阳建军老班长夫妇、广东进军老班长夫妇、安徽的良权和发彩两位老连长们,还有其他战友,都在不同的车次、不同的路线上,怀着同样的激动与期盼,向着麻城进发。而麻城的从佳老战友,为了这次相聚早已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他们为了迎接各地战友,废寝忘食、甘愿奉献,今天一早就赶到车站,一趟又一趟地亲自接站,用最热忱的态度等候着远方的兄弟。显应老战友得知我们要来,专程从外地赶回麻城等着接待。我们来自天南海北,却因为一段共同的军旅岁月,结下了一生的深厚羁绊。这次相聚,是对青春岁月的回望,是对战友深情的致敬,更是对“军魂”最生动的诠释——它无关年龄,无关距离,只关乎那份刻入骨髓的忠诚与情谊。</p><p class="ql-block"> 列车还在向前行驶,我的思绪却早已飘向了麻城的相聚时刻。想象着老兄弟们见面时紧紧拥抱、热切问候的场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军营记忆,将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那些跨越山海的逆行奔赴,也将在这一刻收获最温暖、最珍贵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的风雨,是我们战友情谊的试金石;这一次的逆风行舟,是我们军魂永不褪色的见证。我坚信,当我们在麻城相聚的那一刻,所有的奔波与波折,都将化作最难忘、最珍贵的回忆;而这份历经台风“桦加沙”考验、逆势而上的战友情谊,也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璀璨夺目,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致谢麻城相聚的老战友</p><p class="ql-block"> —王进军写在返程高铁上</p><p class="ql-block">战友们好!</p><p class="ql-block"> 麻城战友相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记,非常感谢胡明战友的召集,多年不见的战友相聚麻城。非常感谢袁从佳、叶显应战友的热情周到的招待,红色游受到教育,麻城美食增加了食欲。非常感谢吴良权陈发彩两位老连长参加,虽然年过七旬,但显的异常年轻,军人气质没变。非常感谢陈涧樊建国两位战友参加,聚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战友中的精英。非常感谢两位军嫂能参加聚会,给战友聚会增加了份量和气份。非常感谢庄建军和夫人参加,想说的太多都在酒里,干了!</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麻城老战友们这几天的陪伴,老战友们的热情终身难忘!给战友们敬礼!</p><p class="ql-block">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虽然我们就要分别,但战友情永不分。老战友保重身体。</p><p class="ql-block"> 祝战友们阖家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秋九月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麻城相聚喜洋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卫国戍边洗马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甘洒热血固国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铁打营盘流水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守三精神永发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友情谊深似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醉不休把梦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别麻城:山海情未了,红色魂永存</p><p class="ql-block"> ——写在战友道别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 明</p><p class="ql-block"> 车轮滚动着驶离麻城,窗外的山峦美景随车速流转,掌心还凝着与战友相拥的余温,后视镜里,他们挥别的身影正一点点缩小、模糊。我们一行自广东、内蒙、安徽、河南、河北的老战友,跨越数千里山海,只为赴这场迟到近半个世纪的约定。此刻,这份相聚的欢畅与道别的不舍,早已连同那记沉甸甸的老兵拥抱,一同刻进了骨子里。</p><p class="ql-block"> 思绪不由自主飘回上世纪70年代的张垣边塞,眼眶在温湿中浮现清晰的往事。坝上的寒风像刀子般割过脸颊,没足的冰雪冻透了棉衣棉裤,我们在训练场的冰雪里摸爬滚打,在零下几十度的哨位上并肩守望家国。那时的日子苦得钻心,可恰恰是这份共经风雨的淬炼,让战友情变得纯粹又滚烫,足以温暖此后漫长的半生岁月。</p><p class="ql-block"> 相聚的几天时光里,战友情在彻夜畅谈中愈发醇厚,红色初心也在踏访中愈发坚定。这片鄂东热土藏着太多传奇:讲解员为我们细数,老战友为我们引导,这里不仅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两大主力的诞生地,更孕育了102位开国将军,从元帅、大将、上将到中将、少将,群星闪耀于共和国的将帅名录。作为“中共一大”三位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的故乡,它更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摇篮。我们一步步踏过麻城的红土地,在黄冈陈潭秋故居里凝视旧物,在红安革命旧址前驻足沉思,在许世友将军故居聆听生平,站在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的纪念碑下,听讲解员细说当年的烽火征程。先辈们为理想赴汤蹈火的决绝,让“革命”二字的千钧重量,重重叩击着每一颗老兵的心。</p><p class="ql-block"> 身为革命军人的后代,红色传承曾是长辈口中模糊的嘱托;如今经这场旅程的洗礼,它已化作刻在骨子里的清晰信念。我愈发明白:上世纪70年代我们奔赴军营、戍守边塞,是对红色基因的接续传承;半个世纪后我们跨越山海、赴约相聚,是对革命信仰的终生坚守。</p><p class="ql-block"> 麻城的轮廓渐渐淡出视野,但那份跨越千里的战友情、那份浸润心灵的红色力量,早已在心底扎下深根。麻城老战友的真诚与热情,豪爽与细心,深深感动着我们。暂别从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带着这份情谊与信念继续守护传承,待来日再聚首,再话当年边塞雪、再续今生红色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