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秋风送爽,思想激荡。由顺德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顺德区“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系列之“评价改革专项”培训,在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拉开帷幕。全体参训学员全程观摩2025年奉贤区重点课题(教学述评专项)开题论证会,沉浸式感受前沿教育科研实践,为顺德区评价改革工作汲取宝贵经验。 本次论证会聚焦“教学述评”这一教育评价改革核心议题,邀请了业内权威专家组成论证组。论证组成员包括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正高级教师陈越阳,上海市奉贤区科研中心组成员黄伟滨,以及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教发中心副主任陈越阳。专家团队凭借深厚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三项重点课题的开题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论证会严格遵循“课题汇报—专家论证”的流程,三项课题负责人依次登台,围绕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创新点等关键维度,展开详实汇报。 首个登场的是上海市奉贤中学的周世平、潘志强老师,他们带来的课题《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业述评行动研究》,直指当前学生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实践”的痛点。汇报中明确,课题将以2020年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政策依据,构建指向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述评方案。该方案创新性地以“单元或主题”为载体,聚焦课堂表现、学科实践、日常作业、单元测评四大关键场景,通过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生成包含评价内容、场景、工具的个性化学生述评报告。同时,课题还计划开发基于大模型的“小4听课”等智能评价工具,助力教师精准捕捉学生学习过程,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推动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紧接着,上海市奉贤区崇实中学何老师汇报《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师教学述评校本实践研究》。该课题立足初中教育教学实际,聚焦教师教学述评中“数据采集耗时、评价主观化”等难题,提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突破口的解决方案。何老师介绍,课题将构建“学生述评—教师自评—教师互评—结果应用”的闭环述评框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辅助作业分析,借助生成式大模型生成个性化教师改进报告,通过数字化导航系统解析教师教研材料并绘制专业成长雷达图。此举不仅能大幅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更能提升教学述评的客观性与精准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校本述评工具与实践路径,为初中阶段教学评价改革提供技术赋能的新范式。 最后,上海市奉贤区思言小学王士勇校长带来《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述评”学科案例研究》,将视角下沉至小学教育阶段。课题以1-5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建立“教学述评与学生深度学习”的关联机制。王校长强调,课题将围绕八大核心内容展开,包括梳理深度学习与教学述评的内涵特征、设计指向素养的学习任务、建立多维度学业表现标准、开发述评管理平台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课题将通过案例研究法,挖掘鲜活的学科述评案例,探索“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述评反馈”的一体化路径,让教学述评真正成为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阶思维、促进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 在每一个课题报告汇报之后,论证组专家都展开了针对性的论证。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三项课题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认为其均紧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聚焦真实教育痛点,研究思路清晰、内容具体。同时,专家们也从研究边界界定、逻辑链条完善、成果落地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进一步强化“述评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支撑,明确不同学段述评指标的差异化设计,注重AI技术应用中的教师主导地位,确保研究成果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可操作性。课题负责人认真聆听记录,积极回应专家质疑,现场交流氛围热烈而深入。 此次赴沪观摩活动,为顺德区参训学员搭建了一个近距离学习上海教育科研先进经验的平台。大家纷纷表示,三项课题在教学述评与学科融合、技术赋能评价改革、学段差异化述评设计等方面的探索,为顺德区推进“评价改革专项”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顺德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将继续组织此类高水平学习交流活动,推动区内教育工作者将所学所思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行动,为顺德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打造更具活力与温度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