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宜兴县东南三十八里,一峰屹立,水环其麓,亦名独少。群山皆在河西,唯蜀山在河东。一一《宜兴县志》</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74年,开凿蠡河。(元王二年越大夫范蠡伐吴时所凿一一《宜兴县志》</p> <p class="ql-block">蜀山原名“独山”,因其山地优势和水路优成为远近闻名的窑场。</p><p class="ql-block">宜兴紫砂陶器,是釆用当地稀有的含铁粘土质粉砂岩为原料制成的以紫红色为主体的陶瓷工艺品 一一 统称“紫砂陶器》。</p><p class="ql-block">宜兴紫砂生产始于北宋,其时为紫砂工艺萌芽阶段,一般产品较为粗窳。至明正德年间(1506 ~ 1521)开始兴盛,并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把紫砂工艺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艺人。</p> <p class="ql-block">脱尽人巧殊众工</p><p class="ql-block">神工鬼斧难雷同</p><p class="ql-block">供春“树瘿壶”珍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至万历年间,名匠辈出,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名家为代表,各立门户,争奇斗胜。</p><p class="ql-block">万历以后,紫砂工艺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而进入百品竞新的兴盛时期,产品已从茶具逐步向文房雅玩、香盒等陈设工艺品发展。之后,壶艺风格日益趋向着精工巧妍。</p> <p class="ql-block">圈足盖圆壶 明代 时大彬</p><p class="ql-block">福建漳浦卢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南瓜壶 清康熙年间 陈鸣远</p> <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紫砂产品由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品。清同治六年(日本江户时代末年),紫砂壶输入东京。清光绪四年(日本明治十七年)日本长滑陶工鲤高须聘请至紫砂艺人人金士恒赴日传授制壶技艺。其时,紫砂新品不断问世,壶艺精进,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并向欧洲、日本、东南亚及南美各国出口。</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紫砂工艺依然是一家一户,以保守的方式从事生产,通常都是由紫砂艺人自选泥料做成胚胎,然后委托窑务烧成,或者由窑户收购加工上市。这一时期,由于国际市场的这样新意,华丽的紫砂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多,致使仿造旧时的风气日夜盛行。</p> <p class="ql-block">抛光提梁紫砂壶 清代</p> <p class="ql-block">魚化龙壶 清代 黄玉麟仿邵大亨</p> <p class="ql-block">民国4年(1915年),程寿珍、范大生等紫砂艺人创作的“掇球壶”、“大柿壶” 等紫砂精品获得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这是宜兴紫砂首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其意义不容忽视。也正是由于这次的成功及其它各种有利因素,才使得宜兴紫砂在接下来的博览会屡创佳绩。</p> <p class="ql-block">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苏东坡游独山,赞曰: 此山是蜀。蜀山得名。</p><p class="ql-block">公元1084年,北宋元丰七年苏东坡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此“东坡草堂”之来。相传他在蜀山设计制造了“三足提梁”的“东坡壶”,上刻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p> <p class="ql-block">东坡提梁壶 清代</p> <p class="ql-block">紫砂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古南街的繁华,涌现了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等一批紫砂大家。</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年间,蜀山南街一度被称为“杨氏街”,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均是制壶名手。杨彭年与陈呜远合作的“曼生壶”名垂青史。光绪十八年,街上乡绅、贤能纷纷捐款,重修南街。</p><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 记住!明代紫砂壶上无图章落款,都是刻本人的名字。如果您收藏了_把明代的紫砂茶壶,壶款是规整的图章,那肯定是假的。清代晚期,壶流里的眼都是一个大眼(俗称独孔)。如果是几个细密的眼,在时代年代上就晚了。这与当时官方运用泡茶有关系。) </p> <p class="ql-block">提梁壶 清代 杨彭年 陈曼生</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八年,街上乡绅、贤能纷纷捐款,重修南街。</p><p class="ql-block">1915年。紫砂同业工会在蜀山成立,同业工会成立后,开展行业管理,保护艺人权益,提高艺人工资水平,积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p><p class="ql-block">1917年在蜀山北麓成立“江苏陶业工厂”,后称北厂。</p><p class="ql-block">二十年代初,蜀山由北向南排列着12座龙窑,其中七座是紫砂龙窑,分别是“工厂窑”(蜀山北厂)、“永安窑”、“仁美窑”、“太平窑”、“新窑”、“龙康窑”和“品胜窑”。</p> <p class="ql-block">民国6年4月,“江苏省立陶瓷工厂”在蜀山成立,招聘陶瓷专家和技术工人生产紫砂器,并对紫砂泥质、泥色以及造型等进行研究和改进,有职员制工17人,徒工40人,年产茶具、花盆、罐、鼎、文具等12万件。</p><p class="ql-block">民国10年,利永公司” 在蜀山开办“陶工传习所”,招收和培养紫砂艺徒,并建造龙窑一座烧造紫砂产品。其时,紫砂生产分布于蜀山、潜洛、上袁等地,烧造紫砂产品的龙窑已有10座,年产量达100多万件。</p> <p class="ql-block">1926年,紫砂茶具、杯碟获美国费城万國博览会特等奖。</p> <p class="ql-block">1930年,蜀山南街的主要陶器店有: 福康陶瓷店、毛顺兴陶器行、立新陶瓷店、祥丰泰陶器店、像丰陶器店等。</p><p class="ql-block">1931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建校,内设陶工科。次年“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简称“省立宜陶》。校址在蜀山北厂。</p> <p class="ql-block">1951年,在南街成立了“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紫砂生产纳入了新的管理模式。</p><p class="ql-block">1954年,蜀山成立“陶业生产合作社”。</p><p class="ql-block">1955年,建立“蜀山紫砂生产工厂” (后称紫砂合作社)。同年10月,工厂办起了《紫砂工艺班》。1954年,蜀山成立“陶业生产合作社”。</p><p class="ql-block">1955年,建立“蜀山紫砂生产工厂” (后称紫砂合作社)。同年10月,工厂办起了《紫砂工艺班》。</p> <p class="ql-block">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吳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人为紫砂七艺人”。</p><p class="ql-block">1957年“紫砂工艺班”搬迁至现在的宜兴紫砂厂址的新工厂。</p><p class="ql-block">1959年明代始烧的蜀山再后一座紫砂龙窑品胜窑停烧。</p><p class="ql-block">1983年,因通航需要拆除蜀山大桥,并于当年重建由水泥钢筋结构的大跨度新桥。</p> <p class="ql-block">1984年,竹简茶具、百寿瓶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p> <p class="ql-block">2005年 ~ 2007年,南京博物院、无锡博物馆、宜兴市文管委和宜兴市陶瓷博物馆联合对蜀山紫砂窑址进行考古挖掘。在7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各类窑床遗迹10处,出土紫砂、均陶和其他日用陶瓷标本三万余件。</p><p class="ql-block">2006年,“蜀山窑群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宜兴紫砂,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p><p class="ql-block">宜兴紫砂器 (壶) 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正所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因为其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紫砂壶泡茶的好处以及“茶禅一味”的文化,更增加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宜兴紫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