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分天,遇见好作品,两位书法家的风骨,都是我很喜欢的。尤其是“石壁庐”三个字,作者的为人、作品,均令后人“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 谁能猜出书法家的姓名,请文后跟帖。其中一位,政治品格与文人风骨,豆包AI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 他的为人特点,可从其政治品格与文人风骨两大维度体现,既展现出唐代士大夫的忠直担当,也暗含文人在权力漩涡中的复杂抉择,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1. 忠君耿直,敢于犯颜直谏</p><p class="ql-block"> 这是他最鲜明的为人特质,尤其在唐太宗、唐高宗两朝,他以 “敢言” 著称,甚至不惜触怒皇权维护制度与道义。</p><p class="ql-block"> 太宗朝的 “护法者”:唐太宗晚年对储君废立、大臣任用等事务偶有迟疑,他常以理力争。例如,他曾力谏太宗不要因个人喜好破格提拔外戚,强调 “官爵者,天下之公器,非私恩也”;在太宗欲亲征高句丽时,他也直言反对,认为 “兵者凶器,不可轻用”,虽未完全阻止,但展现出不盲从皇权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高宗朝的 “顾命大臣风骨”:作为太宗遗诏指定的顾命大臣(与长孙无忌共同辅政),他核心的 “忠直” 体现在反对高宗 “废王立武”(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他在朝堂上直接驳斥高宗,甚至以 “还陛下此笏”(辞官)相逼,直言 “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 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明确以先帝遗命和礼法为据,拒绝妥协 —— 这一行为虽最终导致他被罢官流放,却成为其 “忠直” 品格的标志性事件。</p><p class="ql-block"> 2. 刚正有节,坚守礼法原则</p><p class="ql-block"> 他的为人始终以儒家 “礼法” 为核心准则,尤其在涉及皇权传承、朝廷制度的关键问题上,绝不因个人安危或权力诱惑动摇。</p><p class="ql-block"> 维护储君稳定:唐太宗曾因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在立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为太子后,他始终坚定支持储君,多次阻止太宗因 “偏爱魏王李泰” 而动摇储位的想法,强调 “废长立少,国之危祸”,为唐朝中期的皇权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拒绝权贵干预:在高宗朝,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等人多次拉拢或胁迫他,希望他放弃反对 “废王立武”,但他始终以 “先帝之托”“朝廷礼法” 为由拒绝,即便面对流放的威胁,也未改变立场,体现出 “宁折不弯” 的气节。</p><p class="ql-block"> 3. 文人雅正,兼具学识与修养</p><p class="ql-block"> 作为 “初唐四大家” 之一,他的文人特质也融入其为人 —— 他不仅以书法名世,更以学识渊博、处事雅正著称,是典型的 “文臣典范”。</p><p class="ql-block"> 学识辅佐朝政:他曾长期担任 “起居郎”(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太宗曾想查看自己的 “起居注”,他以 “史官记注,善恶必书,庶几人君不敢为非” 为由拒绝,既坚守史官职责,也展现出对 “制度规矩” 的尊重;此外,他还参与编撰《晋书》等正史,以学识服务于朝廷文化建设。</p><p class="ql-block"> 处世不涉党争:在初唐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如长孙无忌与诸皇子的潜在矛盾),他始终以 “先帝遗命” 和 “朝廷公义” 为出发点,而非依附某一党派。即便最终因 “废王立武” 与高宗、武则天对立,也并非出于个人权力争夺,而是源于对礼法与先帝嘱托的坚守,这与当时部分投机钻营的官员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不过,也需客观看待:他的 “刚直” 在特定政治环境中也带有局限性 —— 他未能完全洞察高宗对 “皇权自主” 的需求,也低估了武则天的政治影响力,最终导致个人命运的悲剧。但从 “为人” 本质来看,他的忠直、气节与雅正,仍是唐代士大夫精神的重要代表,也使其不仅以书法留名,更以品格被后世铭记。</p> <p class="ql-block"> 小荷才露尖尖角,</p><p class="ql-block"> 已有蜻蜓立上头?</p><p class="ql-block"> 新联才展门楣畔,</p><p class="ql-block"> 已惹行人举机拍。</p><p class="ql-block"> 在安装的时候,已有路人(莆田口音的一年轻女子)被惊艳到,举手机拍照。</p><p class="ql-block"> 安装完毕,邻居看到,也来品评拍照。</p> <p class="ql-block">转角遇到爱?转角遇到庐一一石壁庐。</p> <p class="ql-block">【本篇作者:陈福阵,厦门本土律师、A萌地头舌——厦门本地人、法律人、码字工人、呷茶人、城市漫步达人、“走寻老厦门”发起人、写书人、家乡变化记录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