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一句“低头赶路,敬事如仪;自知自心,其路自明”深深触动了我。</p><p class="ql-block">它完美融合了儒家的务实奋进与道家的内观自省。</p><p class="ql-block">我的理解是:</p><p class="ql-block">不必慌张,不必与他人同速;</p><p class="ql-block">不惑不惧,自有我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人生的风景,不在别处,就在当下认真走过的每一步里。</p><p class="ql-block">我常焦虑地环顾四周,担心跟不上别人的步伐,却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找到自己的节奏,才是最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我曾与一位信奉佛教的朋友探讨过我的困惑。我提到自己旅行时很少去寺庙,因为“看不懂”,只能停留在观赏建筑的表面。她告诉我,这并不可惜,“看看建筑”恰恰是一个绝佳的起点。那些沉默的殿宇、雕塑和布局,本身就是一本用石头和木头写成的哲学教科书。</p><p class="ql-block">她建议我下次可以带着几条“线索”去观察:</p><p class="ql-block">对称的布局,是儒家的秩序;</p><p class="ql-block">山水的位置,是道家的意境;</p><p class="ql-block">殿内的塑像,是佛家的悲智。</p><p class="ql-block">这番话让我豁然开朗。不必先成为学者再去旅行。“看建筑”就是触摸文化的过程。当我们带着这些简单的“线索”再去游览时,便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更像一个解码者,在一砖一瓦、一殿一宇中,读到了一部无声的、关于中国哲学与美学的宏大史诗。</p><p class="ql-block">去年去五台山,用一天的时间走了五个朝台,即使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也能感受到一种特有的肃穆。.而五台山,则给了我一场更为深刻的“洗礼”。我原以为,通往信仰的路,应该是越走越清净的。但在那里,我遭遇了一场精神的沙尘暴。车辆驶过,黄土漫天,模糊了视线。路旁一步一叩首的信徒,身影在尘土中时隐时现,目光却清亮坚定。</p><p class="ql-block">我问师傅:“为何不修路?”他答:“朝台师傅说,不能修,人生本就坎坷。”我沉默了,我无法认同坑洼与尘土是必要的苦难。</p><p class="ql-block">但当我看着那些朝圣者平静地走入那片灰黄,任由尘土沾身,脚步却没有一丝迟疑时,我的困惑和不适,我对于“路应该更好走”的执念,在那一刻显得如此喧闹和浅薄。他们不需要一条被现代化熨平的路,因为他们内心的路,早已坚如磐石,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朋友说,真正的净,不在环境,而在信念。</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在赶路,只是修的,不是同一条路。</p><p class="ql-block">这或许就是五台山给我最深刻的启示:允许一切发生,允许我不解,也允许他们坚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看到朋友发的视频文字:“人到中年,要顺从人生的不完美,把日子过成安稳,活的沉稳低调,不张扬不比较不炫耀,只将美好收藏,将深情妥帖安放……”。我深有感触。每每写到年龄,我从不写“中年”,60岁已被社会定格为“老人”。但我深知,“中年”乃至“老年”,从来都不该是外界赋予的刻板标签,而应是一种可以由自己主动选择的心态和活法。</p><p class="ql-block">被社会“定格”是外界的噪音,而朋友选择“中年”是一种智慧的主动掌控。这并非屈服,而是巧妙地接过这个标签,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重新诠释它——把它变成“踏实”、“舒心”、“沉稳”和“丰盈”的代名词。她这番话真的说得太好了,特别通透,也特别有力量。</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能拥有这种“自定义”人生的勇气和智慧,无论外界如何定义,都能把自己的日子过成最舒服、最自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低头赶自己的路,敬事如仪;自知自心,其路自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