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雨纷纷

行云流水

<h3>人间忽晚,山河已秋。今日秋分,昼夜平分,岁至此时是半生,行至此时是半秋。秋分藏着最好的生活状态,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清醒,一半释然,一半争取,一半随缘,一半一半,方得圆满。愿我们走过春耕夏耘,终迎秋实满仓。</h3> <h3>临窗听雨,想起小时候在风雨中奔跑的情景,心中顿时有一种感觉:知足。其实,知足是一种境界。<br>每每谈起知足,人们总以为那是人的情性流露,其实不然。知足,是一种成功处世的艺术,它源于内在精神境界的充实丰富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欲望是无止境的。人总是在追求更新目标,并为之奔波忙碌,而生活所提供给欲望的满足却总是有限的。</h3> <h3>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要,是人的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以人性驾驭理性,便是知足,让理性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与不足在于理,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与不知在于我,不是贫富能左右的。</h3> <h3>知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是绝对的,永恒的,假如一个人处处以&quot;足&quot;为目标不懈追求,那他所得到的结果将是永远的不足。如果一个人以&quot;不足&quot;为生活的事实予以理解和接纳,那么他对生活的感受反倒是足的。</h3> <h3>知足的人即满足于自我的人,知足者能认识到无止境的欲望和痛苦。于是,就干脆压抑一些无法实现的欲望。这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比较残忍,但它却减少了更多的痛苦。在能实现的欲望之内,他拼命地奋斗,当目标实现时,快乐便油然而生,人生的境界就会提升。</h3> <h3>人性中有很多失败的例子都是由不知足所造成的。由于人太贪婪了,欲望太强了,而其自身的能力又有限。这注定贪婪者终有失败的下场。清朝乾隆年间和珅像发了疯,什么手段都敢使,其穷奢极欲达到了极限,其结果呢?抄家赐死。《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不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吗?</h3> <h3>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年轻人还是不要知足,这样才会有更高的追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作为最大的慰籍。</h3> <h3>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h3> <h3>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智者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br>幸福是需要比较的,它没有标准,没有止境。而只是看你对它的认识如何,以及看你对它做怎样的解释。知足是上帝赐予的幸福,知足者经常有富裕感!</h3> <h3>岁月不及念,一晃又一秋,有人再见,有人再也不见,这世间总是事事值得,事事也遗憾,一辈子很短,短到来不及细算,蓦然回首,风景依然在,人已非少年。<br>接下来的日子,<br>渐寒,添衣,无虑,称心,安好……<br>2025.09.23(农历八月初二)星期二,今日秋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