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期纸页间藏着我的写作初心

明月霞光

<p class="ql-block">文/图/明月霞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083125</p><p class="ql-block">音乐/世界赠予我的(网络)</p> <p class="ql-block">无论工作生活多忙碌,我每天都会抽时间翻看《京江晚报》。指尖划过民生版标题,镇江的养老新策、巷口面馆飘出的锅盖面汤香气、 巷口修鞋摊师傅一边缝线一边叮嘱“下雨天别沾水”、西津渡又添的新景便一一浮现。字里行间满是烟火气,像听老街坊坐在藤椅上絮叨家常,这份亲切,一伴就是好多年。</p> <p class="ql-block">直到某天翻到“江花”版面,我才真正“遇见”文字的温度。没有宏大叙事,尽是普通人的生活碎片:有人写老屋后梧桐树的斑驳树影,有人记母亲手作年糕的软糯香甜,有人聊周末逛旧书摊时指尖触到泛黄书页的惊喜。读着这些文字,我忽然顿悟,文学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身边小事、心底念想,皆可成篇。从那以后,每期“江花”我都舍不得错过,遇到心仪篇目,会小心把报纸折好收进抽屉,反复品读、悄悄琢磨:“要是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动笔了。第一次投稿的文章是《秋天的菊》,写的是我种在院子里的菊花——从裹着青壳的含苞待放,到顶着阳光的肆意盛放,再到被秋风染成深浅不一的紫红。稿子寄出那天,我连走路都在琢磨:会被录用吗?会登在哪一期的角落呢?会不会嫌我写得太浅?那段时间,每到周日翻报都先直奔“江花”版。深记得指尖刚碰到报纸边那刻,心跳都随之加快。可一天天过去,版面里始终没有我的名字。稿子石沉大海,我没敢跟人说,只悄悄告诉自己:“一定是我写得还不够好,再努力吧。”</p> <p class="ql-block">后来写《桑椹,童年的味道》,我没刻意雕琢文字,只顺着记忆落笔:老家屋后爷爷种的桑椹树,枝桠已经高过二楼房顶,一到夏天就缀满紫黑的果子,风一吹就晃出甜甜的香。这时父亲会搬来竹梯,挎着家里最大的搪瓷脸盆爬上去,拣最大的摘。我站在树底下仰头望着,口水咽了又咽,总盼着有颗果子能刚好落在嘴里。稿子寄出去后,我故意隔几天才翻一次报纸,学着把期待藏在心里,慢慢承受可能的失败。可没想到,2022年7月13日那天,我随手翻到“江花”版,竟一眼瞥见了自己的名字。那一瞬间,我愣了好几秒,手指反复摩挲着标题和作者名,连手都有些发颤。赶紧掏出手机拍照发给家人。那天我连翻报纸的动作都放轻了,生怕惊扰了这份惊喜。那天的报纸,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连夹缝里的广告都没放过——不是因为文章多好,而是陪了我这么多年的《京江晚报》,第一次把我的故事,印在了它带着油墨香的纸页上。</p> <p class="ql-block">如今《京江晚报》走到了万期,厚厚的纸页里,藏着城市的变迁,也藏着我的小小心愿。它于我,不只是一份报纸:是民生版的烟火气,让我读懂生活的暖;是“江花”版的文字,让我敢拿起笔;是第一次见报时的悸动,让我坚定了写作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万期很长,长到装下无数人的故事;“一路有你”很短,短到每一次读报、每一篇投稿,都像发生在昨天。往后的日子,我还会守在桌前,翻开新一期《京江晚报》——读它纸上的人间烟火,也写我笔下的岁月日常,让这份纸页间的陪伴,伴着我的初心,一直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文为参加《京江晚报》创刊10000期之“万期京晚,一路有你”主题征文活动而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