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也说唐朝</p><p class="ql-block"> : (四十八)</p><p class="ql-block">: 宦官高力士</p><p class="ql-block"> : (下)</p><p class="ql-block">: 随着玄宗对高力士的宠信,高力士的职务也越升越高,后竟官至骠骑大將军、开封仪同三司,封齐国公。据说高力士统领军队,很受将士们尊重。历史记载,高力士“善于骑射,一发而中,三军心服”。显然,高力士还是有能力的。</p><p class="ql-block">: 年老时的玄宗对政务越来越厌倦,在政务上,高力士成了玄宗的得力助手。各地呈来的表章,都先交给高力士看完之后,再呈给玄宗批阅。大多的表章奏折,都是按高力士的意思在办,玄宗只在上面签上名就行。小一点的事务,高力士可以自行处理。此时的高力士,俨然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是宰相的宰相。正因为这颠峰的权力,想升迁的官员们都自然会来找高力士。像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等这些国家的中枢大臣,都是通过高力士的关系,进入国家中枢的。因此,高力士对玄宗朝的政治混乱,绝对是起了极坏的作用的。</p><p class="ql-block">:当时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不光大臣对他毕恭毕敬,就是身为太子的李亨,也称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们称他为“爷”。</p><p class="ql-block">: 根椐国家法令,外官是绝对不允许勾结中官的。可是不少外官都在勾连高力士,即使像安禄山这样的封疆大吏,都和高力士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高力士是不顾及国家法纪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大小官员的奉承巴结,高力士受贿特别严重。历史记,载高力士家道殷实丰厚,非一般王公所比,甚至于与国力相当;他的生活十分奢糜,高力士在京城占有广大的田产,府第也是全京城最好的,生活奢侈无比。他只是太监总管,但每每出行都用豪华的仪仗队。他花钱如流水,如建造宝寿佛寺、华封道士观等,都是得r花大把大把的银子的。这样的花销,即是富有的王公大臣都是不可和他匹敌的。</p><p class="ql-block"> : “安史之乱”后的天宝十四年(755年),长安、洛阳两京陷落,高力士随玄宗向蜀地逃命。兵至马嵬坡,兵士哗变,杀祸国殃民的奸相杨国忠,并要求玄宗处死杨贵妃。玄宗不舍,是高力士力劝玄宗,顾全大局,处死贵妃,使混乱的局面得到缓和。</p><p class="ql-block">: 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玄宗在第一时间向肃宗送去贺表,自己退位为太上皇,避免了大唐内部的分裂。玄宗这个正确的决定,我想,玄宗身边的高力士,是起了关键作用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高力士随玄宗返长安,玄宗居兴庆宫。在勤政楼,长安市民见到了楼上的唐玄宗,兴奋的市民为唐玄宗高呼万岁。许久没能享受这种盛况的玄宗,也在楼上向楼下市民挥手致意,顿时热闹异常。一手遮天的宦官李辅国,为了不使玄宗在百姓中有这么高的威望,竟然假传圣旨,把玄宗从兴庆宫迁至西内。而护送玄宗的也只有二三十个老弱侍从。在玄宗去西内的路上,全是执刀的兵士。玄宗很是吃惊,以为死期将至。高力士骑马至前,指着马上的李辅国喝道:“李辅国岂敢如此无礼,太上皇在此,还不下马拜见!”李辅国赶紧下得马来。高力士又喝道:“李铺国牵马!”李辅国又只能老老实实地为太上皇牵马。高力士不光保护了玄宗,也为玄宗挽回了面子。不过这一幕,也让重用宦官的李隆基,尝到了宦官专权的苦头。</p><p class="ql-block">: 为了报复高力士等人,李辅国利用手中权力,将高力士流放黔中道。中途遇赦,于宝应元年(762年)返归。高力士至朗州时,闻太上皇李隆基已经逝世,悲伤过度,吐血而亡,享年七十二岁,陪葬于玄宗泰陵。</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对高力士的评价是十分正面的,这可能是因为他一生忠于玄宗所致。但大家却忽略了高力士在玄宗朝,是起了不可推卸的坏影响的。他接受官员贿赂,使一些别有用心的野心家进入国家中枢,致使玄宗朝被奸相李林甫掌控朝政近二十年;其后又是杨国忠掌政,使朝政腐坏不堪,以致造成以后的“安史之乱”。他接受官员们的贿赂,完全到了卖官鬻爵的地步,要不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家产。而他所弄进国家中枢的大臣中,有宇文融、李林甫、盖嘉运、王鉷、杨国忠、安禄山这些祸国殃民的臣子,玄宗朝不颓败才怪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