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梅共度严冬(第58天)

欣赏人

<p class="ql-block">  秋雨缠绵,如细密的丝线,将天地织成一片灰蒙蒙的网。撑着伞,搀着晓梅走进市医院大门,这是我们连续第三天来注射甘露醇和养胃药。医院里消毒水的气味已变得熟悉,走廊里来来往往的身影,成为最涌挤的地方。晓梅轻声说,让我去问问刘大夫,住院灌肠后已五天未能正常排便,可有什么温和的法子。</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七楼医生办公室,给刘大夫说明晓梅的情况。她问:“姨肚子胀不胀?疼不疼?有没有排气?”这三个日常问题竟让我语塞——陪伴虽久,上来之前却未曾问及这些细微的症状。急忙拨打电话,五六通无人接听的忙音里,忽然意识到自己对晓梅的关心,有时竟不如医生那般周全。</p><p class="ql-block"> 这份愧疚在返回护士站时化作更轻柔的语气。晓梅却说一切尚好,只是需要时间。刘大夫得知后爽快地调整了方案,免去了不必要的灌肠。医疗之事,原来也讲究过犹不及,如人生许多事,强求反而不美。</p><p class="ql-block"> 吊针挂完走出医院时,晓梅说想吃袁记的豆腐脑。这个突如其来的愿望,让原本沉重的就医日忽然有了温度。雨中的小吃摊,蓝色雨篷下蒸腾着人间烟火。老袁一家三代人正在忙碌:儿子掌勺,儿媳配菜,二十岁的孙子穿梭在桌椅间。他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仿佛不是在经营一个小摊,而是在演奏一首生活的交响曲。,记得半年前初遇老袁,他执意要请我们吃豆腐脑。说起往事,他眼中仍有感激的光——那些我早已淡忘的法律咨询和案件代理,在他心里却重若千钧。最让我动容的是他介绍孙子时的自豪:“这摊子是孩子的产业,我们都是给他打工。”这话语里,有中国式家庭最深沉的爱——不是溺爱,是成全。</p><p class="ql-block"> 今日再见,小老板的脸庞被炉火熏得微黑,眼神却愈发坚定。他父亲说,今早预报有雨,本想歇业,儿子却坚持出摊:“雨再大也得来,好多熟客等着呢。”这话让我心生敬意。在这个追逐学历、崇尚办公室工作的时代,能安心守着一个路边摊,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是一种难得的清醒。</p><p class="ql-block"> 吃着热气腾腾的豆腐脑,我想起前些日子侄辈来探望晓梅时的谈话。英娟的女儿刚办完回门宴,一群年轻人围坐病房,自然而然地聊起“00后”的生存状态。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比起成绩单上的数字,心理的韧性才是真正的护身符。见过太多天资聪颖却因心理失衡而折翼的年轻人,也见过不少像老袁孙子这样,在平凡处开出不平凡花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雨渐渐小了,摊位的灯火在湿润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温暖。老袁的孙子正在给一位老人多盛一勺豆腐脑——这个细微的举动,让我看到了比任何学历都珍贵的东西:一颗懂得体恤的心。</p><p class="ql-block"> 归家的路上,晓梅的脚步似乎轻快了些。医疗的难题尚未完全解决,生活的滋味却已悄然变浓。这个秋日的雨天,因为一碗豆腐脑和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让我对“成长”有了新的理解:所谓出息,不是站在多高的位置,而是无论站在哪里,都能活出人的温度和尊严。</p><p class="ql-block"> 2025.9.23 周二 乙巳年八月初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