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豆豆</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52393631,</b></p> <p class="ql-block"><b> 九月申城,暑气渐消,我怀着寻幽探秘的心境游学在徐汇区中山南二路811号。东安公园的青瓦白墙在梧桐树影中若隐若现,令人不禁想起郑板桥笔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意境,这座以竹为魂的江南庭院,自1984年全园开放以来,便如同一轴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在闹市中守护着一份独有的清雅。18724平方米的土地上,镌刻着从清代张氏私园到现代三星级公园的百年变迁,更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对传统园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b></p> <p class="ql-block"><b> 踏入东安公园,</b><b style="font-size:18px;">入园即见的惊艳。</b><b>忽见一片修篁映入眼帘。这是公园最醒目的精神符号~十余种竹类植物在此生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的诗句在踏入园门的刹那便有了具象的注解。占地18724平方米的园内,翠竹丛生,品种繁多:刚劲挺拔的毛竹直插云霄,纤细秀美的紫竹紫中透黑,枝叶婆娑的湘妃竹泪痕点点。竹影在青石板路上摇曳,竹声在微风中轻吟,竹香在空气中弥漫,让人顿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悠然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园内的江南庭院式布局,步移景异,处处藏着中式园林的精巧。曲径通幽处,一座石桥横跨碧池,池中游鱼嬉戏,荷叶田田,颇有“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生动意趣。池边的亭台轩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既有“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雅致,又有“轩窗敞豁,四望空明”的开阔。亭内题有“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的楹联,与周围的景致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的雅集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东安公园,这座公园的前身为清代张氏私园,那时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曾是主人“筑园以自娱”的私密天地。1949年后,这里改为东安苗圃,满园的绿植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机;1980年,苗圃改建为公园,1984年正式开放,让市民有了亲近自然的好去处;2009年免费开放的举措,更让这座园林成为人人可享的公共财富;2021年的改造提升,则让它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恰如古人笔下“朱门深锁无寻处,疑有仙踪在云中”的幽寂意境。如今,园内仍留存着一些历史遗迹:一块刻有“张氏园”字样的残碑,见证着百年的变迁;几株历经沧桑的古树,依然枝繁叶茂,诉说着岁月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初秋的东安公园,竹影婆娑,美得不可方物。暑气虽未完全消散,但风里已带上了一丝清爽。恰如范成大笔下“残暑一窗风不动,秋阳入竹碎青红”的微妙时序当这微风拂过竹海,便立刻唤醒了满园的生机。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竹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在青石板路上跳跃、追逐。行走在竹林间,耳畔是竹叶摩擦的“沙沙”声,鼻尖萦绕着竹子特有的清冽香气。偶尔有几片枯叶从竹梢飘落,轻盈地打着旋儿,为这片翠绿的世界,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诗意与不经意的浪漫。</b></p> <p class="ql-block"><b> 此次东安公园游学,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竹文化的深厚内涵,更触摸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从清代的私园到如今的城市公园,东安公园的变迁,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中心,用竹的坚韧、园的雅致、史的厚重,滋养着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b></p><p class="ql-block"><b> 临近午后,阳光变得更加热烈,透过竹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跳跃的光斑。恰似苏轼笔下“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的光影嬉戏,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心中却已将这份竹影婆娑、园藏古今的美好记忆深深珍藏。</b></p> 谢谢您的欣赏 <p class="ql-block"><b>作者/豆豆</b></p><p class="ql-block"><b>2025年9月2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