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日 时光正好时》 长春老年大学举办校园开放周活动, 向社会呈献《雕塑艺术鉴赏》讲座的校院新体验

深秋知寒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3日美术系专业讲座</p><p class="ql-block"> 《雕塑艺术鉴赏》</p><p class="ql-block">主讲:包杰(长春世界雕塑园任典藏陈列部部长、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黑土地油画院院士) </p> <p class="ql-block">  《 中西方古代雕塑发展史简述》</p><p class="ql-block"> 一、中国古代雕塑</p><p class="ql-block"> 1.先秦(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以青铜雕塑为核心,如司母戌鼎、四羊方尊, 纹饰繁复(兽面纹为主),造型庄重,兼具礼器功能与宗教象征,体现奴隶制社会的权力等级。 </p><p class="ql-block"> 2.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气势雄浑,秦兵马俑写实逼真、规模宏大,汉霍去病墓石雕粗犷写意,"马踏匈奴"具象征意义,雕塑服务于帝王与军事纪念。 </p><p class="ql-block"> 3.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佛教雕塑兴起,云冈、龙门石窟早期造像受键陀罗影响, 风格雄浑,后期渐趋清秀,"秀骨清像”成主流,宗教意味浓厚。 </p><p class="ql-block"> 4.隋唐(581年-907年):雕塑巅峰,龙门卢舍那大佛丰满雍容,昭陵六骏写实生动,敦煌彩塑形神兼备,融合中外风格,尽显盛唐气象。 </p><p class="ql-block"> 5.宋元(960年-1368年):世俗化明显,晋祠侍女像、灵岩寺罗汉彩塑写实传神,注重人物情感刻画;石窟雕塑衰落,民间雕塑(如砖雕)兴起。 </p><p class="ql-block"> 6.明清(1368年-1912年):官廷与民间并行,故宫铜狮、陵寝石雕规整威严;"泥人张”等民间泥塑精巧细腻,题材更贴近生活,工艺技法成熟。</p> <p class="ql-block">  二、西方古代雕塑</p><p class="ql-block"> 1.古埃及(约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30年):遵“正面律” ,人物姿态规整,面部与躯干对称,写实庄重,多为法老、神祇及陪葬雕像,服务丧葬与宗教,传递永恒权威。 </p><p class="ql-block"> 2.古希腊(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146年):从古风时期僵硬直立,到古典时期写实灵动,如《掷铁饼者》,精准刻画人体,融入人文精神,展现人的活力。 </p><p class="ql-block"> 3.古罗马(公元前509年-公元476年):承袭希腊技法,更重纪念性,帝王雕像、凯旋门浮雕盛行, 凸显帝国威严。 </p><p class="ql-block"> 4.中世纪(约5世纪-15世纪):为宗教服务,造型肃穆朴素,侧重传递神性,弱化人体细节,凸显宗教虔诚。 </p><p class="ql-block"> 5.文艺复兴(14世纪-16世纪):复兴古典传统,艺术家探索人体解剖与光影,作品兼具写实与美感, 彰显人文主义。</p> <p class="ql-block">三、中西方古代雕塑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中国古代雕塑以"功能为先、意境为重”为核心特征,服务场景集中于宗教、丧葬与礼制。早期如秦汉兵马俑,以写实手法再现军队规模,气势雄浑;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佛教石窟造像(如云冈、龙门石窟),既保留神性庄重,又融入时代审美,唐代卢舍那大佛更以丰满雍容尽显盛唐气象;宋元后转向世俗化,晋祠侍女像注重情感刻画, 民间泥塑则贴近生活。其材质多元,涵盖青铜、石、泥等,艺术表达弱化个体人体细节,强调整体意境与象征意义,如霍去病墓石雕“以形写神”的粗犷写意。 </p><p class="ql-block"> (二)、西方古代雕塑以"人体为核、写实为基”,核心服务于宗教祭祀与城邦纪念。古希腊时期便探索人体解剖与动态平衡,《掷铁饼者》以精准比例展现运动张力,融入人文精神;古罗马承袭希腊技法,更重帝王权威与帝国威严,《马可·奥勒留骑马像》凸显纪念性;古埃及雕塑遵循"正面律”,姿态规整庄重,服务于法老神性与丧葬需求。 其材质以石、青铜为主,艺术表达聚焦个体形象塑造,注重人体肌肉、线条的细节还原,强调戏剧冲突与视觉冲击力,如《拉奥孔》通过扭曲人体传递悲剧张力,始终以"人"的形象为核心展开创作。</p>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 长春世界雕塑园(原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历经二十余年建设,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雕塑艺术殿堂之一。如何欣赏和品鉴雕塑,将成为春城人民的必然需求。</p><p class="ql-block"> 包杰老师的讲座从雕塑发展史讲起,逐渐延伸介绍我国现代的雕塑发展,无疑是对广大市民及全国各地喜欢雕塑人们的向往和需求的重要引荐。</p><p class="ql-block"> 1996年长春文化广场改造中,《时空组雕》的设计与建设成为城市雕塑意识觉醒的标志。1997年,首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在文化广场举办,以“友谊·和平·春天”为主题,邀请10国13位国际雕塑家与10位国内艺术家创作23件作品,奠定了雕塑文化的国际交流基础。此后两年,第二届、第三届雕塑展相继举办,累计征集国内外作品111件。2001年,长春世界雕塑园破土动工,选址人民大街南端92公顷土地,融合自然山水与现代造园理念。2003年9月5日正式开园,首期开放长春雕塑艺术馆及室外展区,荟萃60余件国际雕塑精品。开园次年晋升国家4A级景区,2007年与北京颐和园等并列首批“国家重点公园”,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国家级名园。2008年,法国罗丹博物馆授权的五件原作落户园区,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p><p class="ql-block"> 2010年,长春被意大利、美国选为亚洲及中国城市代表,两国大师创作的《和平与对话》《和平之星》永久陈列园内,成为外交文化交流的象征。2012年启动5A景区创建,2015年通过评审,2017年正式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期间新增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魏小明艺术馆等六大展馆,实现“一园多馆”格局,雕塑作品数量突破万件,覆盖216个国家和地区 。</p><p class="ql-block"> 2018年起,雕塑作品开始向城市空间延伸,第20届国际雕塑展作品永久性陈列于百年商街人民大街,推动“雕塑艺术生活化”。2020年起,园区室外区域免费开放,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2024年,官方回应网友建议,计划重启第6届世界雕塑大会与第23届国际雕塑展,并推进“三走进一融入”工程,让雕塑作品进入街道、社区 。</p><p class="ql-block"> 从1997年首届雕塑展的23件作品,到如今万件艺术瑰宝的璀璨呈现,长春世界雕塑园不仅是城市文化的地标,更是人类文明对话的桥梁。其未来发展将秉持“让雕塑融入生活,让艺术照亮未来”的理念,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前行,书写雕塑艺术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9月23 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讲座摄影:深秋知寒</p><p class="ql-block"> 文案编辑:深秋知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谢莅临,致谢欣赏,致谢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请关注雕塑公园相关美篇:</p><p class="ql-block">《斑斓秋色赏枫时》…</p><p class="ql-block">《雪中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