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护肝的最简按摩方法 做完这个动作,肝脏循环会越来越好,脸上会越来越干净。</p> <p class="ql-block"> 1、2025年8月,一项发表在《柳叶刀-风湿病学》上的研究惊人发现:<b>调整走路姿势,脚向内或向外偏5~10度,能有效减轻膝盖疼痛、延缓膝关节损伤,并可能延缓骨关节炎进展。</b><span style="font-size:18px;">《杭州日报》2025年09月18日的报导了这则消息。这</span><b>种预防膝关节炎的极简方法,是人类的福音,一定要做起来,很快便可形成肌肉记忆,从而轻松自然的预防了关节炎。</b></p> 调整走路姿势,脚向外偏5~10度。 <div> 仪器测量发现,<b>这样走路膝盖承受的压力变小了,软骨更加耐用了</b>:膝关节软骨健康标志物的退化速度更慢。这意味着,这个<b>简单的方法可能直接延缓了关节炎的恶化进程。一个微小的改变,长期坚持下来,就能像给膝盖上了“润滑油”一样,让它更耐用、更健康</b>。</div><div> 该方法简单易行、可持续。<b>老年人可以养膝盖,延迟老了以后只能呆在家里的困局,中青年患者</b>,有望为他们提供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长期缓解方案。<br><br></div> 其实常人走路中规中矩的少,稍外八的人大有人在。 2、<b>走路加个“小动作”,养生效果翻倍</b><br> 1)试试<b>快走:帮助延长寿命 </b>2025年,一项发表在《运动与健康科学》上的研究发现,每天快走一会儿,对延长寿命有帮助。对不爱动的女性来说,每天增加快走10分钟或30分钟,预期寿命可延长0.9年和1.4年;男性效果更明显,分别延长1.4年和2.5年。<br> 2)<b>餐后快走:明显降低血压 </b>2025年发表在《高血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示,这一习惯能显著改善夜间血压,夜间中心收缩压、中心增强压(反映动脉弹性的指标)、中心脉压均显著降低。<br> 3)<b>倒着行走:能够“激活”大脑</b><br>倒走不仅能挑战身体协调性,还能“激活”大脑。2019年《步态和姿势》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倒走可以改善认知功能、本体感觉和空间意识。倒走时,对非视觉信息的高度依赖可以激活大脑中与空间感知和运动规划相关的区域,从而提升认知功能和空间意识。 <div><b> 倒走</b>又称倒行、倒退走、退步走。倒走同正走相反,<b>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b>,是<b>对慢性腰痛和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作用,很多人都因坚持这种简单而有效的锻炼而摆脱了腰痛的困扰</b>。</div> 4)<b>屈步走路:帮助降低血糖</b><br>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陈星佐刊文介绍,有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多做屈步走,这个小动作对调控血糖很有帮助。<br>先向前迈出一大步,然后前腿弯曲,呈弓箭步,让大腿与地面平行,坚持一两秒钟,然后再往前走换另一条腿。 5)<b>端臂健走</b>:缓解颈肩不适: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副院长钱菁华刊文指出,进行端臂健走有助于缓解久坐者的颈椎病和肩周炎等带来的疼痛。<br> 端臂健走:走路时双臂在腰前交叉,然后慢慢上抬至下颌,如同脱套头衫一样,而后伸直双臂,到达顶点位置后缓慢下放,并让肩膀充分放松。<br> 6)<b>陡坡行走</b>:锻炼臀腿肌肉 变换步行环境可把走路变成全身运动。比如,在坡路环境行走,上坡行走时重心向前,核心和下肢集中用力,可有效锻炼腿部肌肉力量及紧致臀部肌肉。下坡行走时上身自然后仰,配合摆臂有助强化肩臂和胸部肌肉。<br> 注:上坡行走时应以疾走为佳,下坡行走则应注重脚踏实地,各关节应自然施力以保证行走安全。 <br> 7)<b>踮脚走路</b>:促进气血循环 广西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治医师何剑豪刊文介绍,踮脚走路可以促进全身气血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br>建议踮起脚尖,每次走30~50步,稍稍休息一下,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再重复几组,速度以感觉舒适为宜。<br>最重要的一点:坚持。走路被誉为最简单的养生法。但许多人走了几天,就嫌无聊、没效果,放弃了。其实,走路养生的核心是最简单的两个字:坚持。<br> 日行万步不如日日行。哪怕每天只走二十分钟,只要能持续,身体的气血循环、新陈代谢、身体指标就会悄然改善。<br>不要总想着“暴走”见效,细水长流才是关键。穿上鞋,出门,第二天继续。<b>坚持,比什么都重要</b>。 <b>每天踮脚能控糖</b> 院士呼吁:糖尿病人坚持半年,或迎来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