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老一中的青砖墙面上,我踏着石板路走进这场名为“洮南市第三届古城艺韵文艺作品展”的露天展厅。街道的气息仿佛被凝固在一幅幅作品里——远处是现代化建筑的轮廓,近处却有红灯笼悄然悬挂,像从旧时光里垂下的丝线。一位骑着摩托车的身影掠过画面,蓝衣身影疾驰而过,仿佛正从古城的呼吸中穿行而出,驶向今日的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城市脉搏跳动得更清晰了。车流在画面中缓缓前行,白色轿车与越野车并行,像是日常生活的缩影。街道两旁的建筑上,红色横幅随风轻扬,字迹虽模糊,却透出一种熟悉的喧闹与温情。灯笼依旧高挂,映着灰蒙蒙的天空,竟不觉冷清,反倒有种节日前夕的期待感,仿佛整座城正悄悄为一场重逢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锣鼓声仿佛从画中传来。一群人手持红旗,在现代楼宇前敲响节奏,鼓点铿锵,舞步飞扬,传统在钢筋水泥间找到了落脚点。不远处,另一幅画面却静得能听见风声——一对老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低头摆弄着手机,笑意藏在眼角的皱纹里。他们身后是绿树成荫,阳光斑驳,像极了我们每个人记忆里那个慢下来的午后。</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方写着“洮南市第三届古城装约摄影作品展”,名字有些陌生,可画面却熟悉得让人心头一热。一棵秋树,叶子正浓,像是被阳光浸透的琥珀;另一幅是千户苗寨的全景,层层叠叠的屋檐在山间铺展,宛如一首写给大地的诗。这些照片不说话,却让人想起远方,想起那些未曾踏足却心生向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又一块展板前,我驻足良久。一位女子站在雪地里,肩头落着薄雪,眼神却明亮如初。另一幅画面里,一个小女孩正踮脚看戏,脸庞被灯光映得通红。雪与光,静与动,一个写实,一个写意,却都透着生活的温度。古城的韵味,原来不只是老墙旧瓦,更是人在其中的呼吸与凝望。</p> <p class="ql-block">草原上的骑手扬鞭驰骋,水田里的农夫弯腰插秧,两张照片并列而挂,像是一首双声部的歌。一个奔放,一个沉静;一个在风中,一个在泥里。它们来自不同的土地,却在同一片展板上达成了默契——这是属于这片土地的节奏,是古城艺韵最真实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迎着光,花瓣如火焰般燃烧,中心深红如心;紫莲静立水中,蜜蜂停驻,仿佛时间也为之屏息。这两朵花,一热烈,一清幽,像是两种人生姿态的对望。它们被安置在户外的展板上,风吹过,花影微动,竟让人分不清是画在动,还是心在动。</p> <p class="ql-block">云南的雪山倒映在湖中,云雾缠绕着古村落,田野与河流如织锦般铺展。这三幅作品连在一起,像是一场视觉的远行。我站在老一中的院子里,却仿佛走过了千山万水。原来“艺韵”不只是本地的风物,更是心灵对远方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篮球场上,球员跃起争球,动作凝固在最激烈的瞬间;烧烤摊前,烟火升腾,油滴落火,滋滋作响。一个热血,一个烟火,都是生活的高光时刻。这些画面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让人看得会心一笑——这才是我们日日经历却常常忽略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丰收的红色农机、童趣的彩色装饰、文化传承中的互动、烟火里的坚守……四幅小画拼成一幅大图,像极了这座城的日常拼图。它不完美,却丰富;不喧嚣,却有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田间,在街头,在节日的烟火下,在平凡的坚守里。</p> <p class="ql-block">一位骑马的人影在田野中缓缓前行,天空朦胧,大地静谧;另一幅里,雪地中一人骑着摩托车,手中红旗猎猎展开,像一束火光划破寒冬。一个如诗,一个如歌,一个向内沉淀,一个向外奔涌。它们并列而挂,像是古城艺韵的两面——既有沉静的根,也有跃动的魂。</p> <p class="ql-block">兴安岭下,枯黄的植被覆盖山脚,几间屋舍静立,荒凉中透着安宁;向阳路上,向日葵如海,红色拖拉机载着绿果缓缓行驶,生机扑面而来。这两幅作品,一冷一暖,一静一动,像是季节的对话,也像是生活的两极——我们总在荒凉中寻找温暖,在平凡中看见希望。</p> <p class="ql-block">最后驻足的一块展板上,有人在户外支起炉灶,橙黄的火光映着笑脸;另一幅里,几个人围坐用餐,神情放松。标题写着“暖橙美味”与“救援间隙”,原来连休憩都是故事。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演员,只是在这座城中认真生活的人。而这场展览,正是为他们而办。</p>
<p class="ql-block"><a>洮南市第三届古城艺韵文艺作品展,在老一中展览。</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