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顺携手探评改,智启教育新征程——顺德区评价改革专项培训深耕奉贤经验

江南一烛

2025年9月23日上午,黄浦江畔的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暖意融融,顺德区“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之评价改革专项培训班的50位学员齐聚于此,一场聚焦“教学述评”的思想盛宴如约启幕。从区域范式构建到学科实践落地,从技术赋能创新到专家深度解惑,沪上教育人的智慧分享为顺德教育评价改革注入了鲜活动能。 活动伊始,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周英院长发表致辞。她对顺德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教学评价改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奉贤区六年深耕教学述评的实践探索,正是对“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周英院长指出,教育改革需要跨区域的智慧碰撞,期待通过此次交流,推动沪顺两地在评价改革领域形成更多共识与合作,共同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她的讲话为整场活动奠定了专业务实的基调,让在场学员对接下来的分享充满期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区域引领:研训协同构建改革新范式</b></h3>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越阳率先登场,以《研训一体,协同推进,构建区域教育改革新范式》为主题展开分享。作为区域教学述评项目的核心参与者,她系统追溯了奉贤区教学述评从迭代到3.0版本的完整历程,展现了学业评价链在区域落地的深厚样态。 陈越阳副主任强调,三年实践证明,中小学教学数据治理试点工作不仅是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口,更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在区域推进策略上,她提出“分层分类精准培训”与“教研科研深度融合”两大关键路径。针对学校领导、教研员、学科教师三类群体,需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分别聚焦政策解读、组织指导、工具应用等核心能力;同时建立科研教研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共同破解改革难题,让科研为教研提供方法支撑,让教研为科研提供实践基地。 “从试点探索到区域范式,核心在于‘研训一体、协同发力’。”陈越阳副主任的分享,为顺德区系统性推进评价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顶层设计思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科实践:语文述评赋能师生共成长</b></h3> 上海市奉贤区实验·崇实联合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高婷婷,以《开展语文学科教学述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升》为题,带来了学科层面的实践经验。作为张竹林名师工作室学员,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拆解了语文学科教学述评的完整实施路径。 高婷婷老师介绍,学校语文组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构建了以“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一级指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为二级指标的述评体系,并细化出具体观测点。在实践中,通过“依托课标细化学科指标、采集表现证据指明学情路径、形成个性化数评报告、教师述职评议、构建多元评价模式”五步流程,实现教学述评闭环。 谈及实践价值,高婷婷老师深有感触:“教学述评让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有了抓手,通过多维观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同时倒逼教师提升评价能力与反思能力,更助力校本课程精准开发,搭建起家校协同育人的桥梁。”她以八年级演讲活动探究单元为例,展示了特色作业与评价量表的匹配设计,让抽象的述评理念变得具体可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技术赋能:信息化实现评价精准导航</b></h3> “如何让教学述评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导航?”上海市奉贤中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寿小翠以《信息化技术支持,让教学述评实现从模版经验到精确导航》为题,给出了生动答案。作为深耕信息化评价的实践者,她分享了学校三年来的探索历程。 寿小翠副校长提出,教学述评的核心是“教师通过系统采集学生学习表现数据,持续循证反思、动态调整教育行为”。为此,学校构建了“教学质量、教学行为、教学支持”三维述评体系,依托三大信息化平台破解实践难题:优化学生日常表现评价平台,围绕兴趣、习惯、态度与成果四大维度,采取“周记录+阶段记录”策略,实现全场景精准评价;建设学业水平评价平台,自动处理数据生成发展曲线,支持横向与纵向分析,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开发AI课堂切片分析工具,支持教师标注教学关键事件,抓取教学行为数据,为述职评议提供有力证据。 “信息化平台让数据采集更便捷,让评价更精准,更让教师从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寿小翠副校长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多平台整合,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证据采集与动态追踪的深度融合,其分享引发了学员对技术赋能评价的热烈思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专家点睛:明晰述评核心要义与实践关键</b></h3> 在三场专题分享后,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蒋东标书记发表专题讲话。他从政策高度与实践深度出发,厘清了教学述评的核心要义,强调“述评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描述性的表现评价;不是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而是聚焦学业水平的教学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指向改进的过程性评价”。 蒋东标书记指出,教学述评的终极价值在于倒逼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改进每一节课。他提炼出实践中的四大关键操作点:一是基于标准设定科学教学目标,以逆向设计理念衔接目标与评价;二是科学采集过程性证据,聚焦关键学生、关键表现与关键作业;三是推行描述性评价,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精准呈现学生优势与不足;四是强化反馈应用,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教学改进与学生成长的动力。“评价是撬动课堂变革的支点,要让述评从任务要求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他的讲话为学员廓清了认知迷雾,指明了实践方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互动解惑:沪顺对话破解实践难题</b></h3> 活动最后进入学员提问交流环节,来自顺德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教研室的小学数学教研员赵阳云老师率先发问,他抛出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实践难题:一是数学学科如何以五育融合为导向开展述评,平衡学科特性与综合育人需求;二是如何理解“结构化评估”及其在述评中的应用价值;三是AI赋能减负背景下,如何实现从经验性评价向证据性评价的转型。 针对这些问题,张竹林老师进行了回应。关于五育融合,他们强调需以“双新”为标杆,立足学科规律,将德育、美育等要素融入具体观测点,通过学科化表达实现有机渗透;对于结构化评估,指出其本质是思维工具,可通过模型化方式梳理复杂问题,但不能替代实践过程与行动本身;谈及AI赋能转型,他们表示关键在于立足真实教学场景采集数据,让技术成为经验转化为证据的桥梁,而非简单套用普适性模型,要通过AI抓取关键信息,保留教师的专业判断与人文关怀。 专家与学员老师积极互动,智慧碰撞,现场交流研讨氛围愈发浓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领队总结:锚定方向深化沪顺协作</b></h3> 顺德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袁晓明副院长在上午学习交流活动的尾声发表讲话。他首先代表顺德参训团队对奉贤区教育学院蒋东标书记、周英院长及各位专家的倾囊相授表示诚挚感谢,称赞此次分享系统展现了奉贤教学述评从理念到实践、从试点到范式的完整探索,尤其是人工智能支撑下的 3.0 版本实践,为顺德提供了前沿参照。 袁晓明副院长表示,奉贤经验让顺德团队更加坚定了推进评价改革的信心,也明晰了实践路径。同时,袁院长还表示,今后如果可能,将建议顺德区教育局能够由局领导组织顺德教育系统后续管理团队组团再赴奉贤深度学习,重点对接人工智能评价系统架构与学校实践亮点模板。作为本次培训的领队,他希望全体学员带着所学所思,精准对接顺德教育 “二十条” 落地需求,加快勾勒评价改革 “顺德方案” 雏形。 此次奉贤专场交流,是顺德区评价改革专项培训的重要一站。从区域策略到学科实践,从技术创新到专家解惑,奉贤区的鲜活经验为顺德学员提供了宝贵的 “他山之石”。正如袁晓明副院长所言,沪顺携手的智慧碰撞,终将转化为顺德教育提质的实践动能。 在接下来几天的培训中,顺德学员将带着所学所思奔赴苏州,继续探寻绿色评价的实践智慧。相信这些从黄浦江畔播下的改革种子,终将在顺德校园里开出素养之花,结出质量之果,为 2025 学年顺德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