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宗教、文化与包容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历史,每一种颜色都蕴含着信仰,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喀什跳动的心脏。</p><p class="ql-block">艾提尕尔清真寺坐落于喀什市中心,不仅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亚洲最有影响的三大清真寺之一。</p><p class="ql-block">这座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明朝时期),历经修缮和扩建,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是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艾提尕尔在维吾尔语中意为“节日礼拜与集会场所”。其名称直接揭示了它的核心功能——既是宗教圣地,也是社区文化生活的中心。</p><p class="ql-block">01 建筑布局:融合多元文化的艺术结晶</p><p class="ql-block">清真寺整体坐西朝东,采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设计,同时巧妙融合了其他文化的建筑元素。</p><p class="ql-block">寺门楼高12米,由黄砖砌成,边廓环以15个穹形壁窿形楼,门楼两侧矗立着两座18米高的米黄色砖砌塔楼(宣礼塔)。</p><p class="ql-block">这些塔楼顶部各有一召唤楼,楼顶铁杆高擎着铜铸月牙,直插天际,象征着希望和纯洁。</p><p class="ql-block">穿过大门,是一个宽阔的庭院,院内古树森森,花草繁茂。庭院南北两侧各有一排18间的经堂,是伊玛目讲经和宗教学生习经之所。</p><p class="ql-block">礼拜殿位于寺院西部的高台上,异常宏伟,南北长140米,进深19米,分外殿和内殿。廊檐宽敞,有158根浅蓝色雕花木柱支撑,顶棚上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绘图案。</p><p class="ql-block">02 宗教功能:喀什穆斯林的信仰中心</p><p class="ql-block">艾提尕尔清真寺首先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维吾尔族穆斯林每日要做五次礼拜,时间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不同时辰。</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尤其专注于提供星期五的主麻日礼拜和两大节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大型礼拜。</p><p class="ql-block">每逢主麻日,寺内及广场上聚集的礼拜人数可达五六千人;而在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时,来此礼拜和参与活动的信徒更是数以万计,通宵达旦地狂欢,场面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礼拜仪式体现了伊斯兰教的平等观念。所有进入殿内的穆斯林不论身份贵贱,一律平等,按先来后到的顺序脱鞋进入。</p><p class="ql-block">先来者跪在里面的前面,后来者跪在后面外面,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聆听教职人员讲解《古兰经》。</p><p class="ql-block">03 文化象征:超越宗教的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艾提尕尔清真寺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宗教功能,成为喀什乃至新疆的文化象征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中心。</p><p class="ql-block">节日期间,清真寺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礼拜结束后,乐师们会登上清真寺门顶,敲起纳格拉(铁壳鼓),吹起苏奈依(唢呐)。</p><p class="ql-block">广场上身着节日盛装的维吾尔族男青年则会跳起热情奔放的“萨满”舞,庆祝节日。</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内有一块极具象征意义的挂毯(据其他资料显示为伊朗总统访问时所赠或2019年自治区政府赠送),其图案设计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地毯正中心有一朵大石榴花,周边有56朵小石榴花紧紧围绕,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紧密相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p><p class="ql-block">04 包容与融合:伊斯兰教中的多元文化痕迹</p><p class="ql-block">艾提尕尔清真寺及其所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展现了显著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吸收了许多其他文化的元素。</p><p class="ql-block">尽管伊斯兰教强调“认主独一”,反对偶像崇拜,礼拜殿内不设任何神像,只朝向麦加方向。</p><p class="ql-block">但建筑细节上仍能看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如某些窗户的造型类似佛教寺庙中供奉佛像的佛龛,以及一些木柱上雕刻的莲花图案,这些均源于佛教文化。</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内的一些设施设计体现了宗教实践中的人文关怀。例如,为老年或行动不便的信众准备了特殊的椅子。</p><p class="ql-block">他们可以坐在椅子上,以手扶椅背代替直接匍匐在地,以此表达对真主的虔诚,同时又兼顾了身体不便者的实际困难。</p><p class="ql-block">05 游览指南:体验与尊重并重</p><p class="ql-block">若您计划参观艾提尕尔清真寺,以下信息或许能帮助您更好地规划行程并获得更深刻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参观时间:清真寺每日开放,但星期五的主麻日礼拜通常只对穆斯林开放,游客可能无法入内参观。建议避开礼拜高峰时段前往,以获得更宁静的参观体验。</p><p class="ql-block">- 着装要求:参观清真寺需衣着得体。以往女性未经同意不得进入,但现在已允许入内,只需注意不穿短裤、短衣即可。</p><p class="ql-block">- 行为规范:进入礼拜殿时需要脱鞋。在寺内应保持肃静,不要大声喧哗、嬉戏、抽烟或指指点点。酒精饮料不得带入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拍照须知:如果想拍摄穆斯林礼拜的场面,务必事先征得寺内阿訇(主持)的同意。拍摄时不能站在朝拜人群的前方和侧面,以免干扰礼拜活动。最佳拍摄点之一是清晨七点前赶到艾提尕尔广场,到广场右侧的商场楼顶选点拍摄。</p><p class="ql-block">- 交通方式:从喀什市区可乘坐77路、13路公交车到达艾提尕尔清真寺。如果您住在其尼瓦克宾馆,从宾馆大门出来,穿过斜对面的老城巷子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p><p class="ql-block">艾提尕尔清真寺就像喀什老城的“心脏”,每天规律地跳动着,召唤着人们进行礼拜。</p><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见证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宗教的庄严,也能看到生活的烟火气;能看到古老的传承,也能发现现代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这种包容与融合,正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喀什清真寺中这些绿色的柱子在建筑、宗教和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它们与莲花图案的结合,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绿色柱子的寓意与数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宗教与生命寓意:在伊斯兰文化中,绿色被视为最神圣、最珍贵的颜色之一。它象征着生命、天堂、活力和永恒的乐园。在《古兰经》中,天堂(乐园)被描述为布满绿树绿洲的地方,信徒身着绿袍。因此,清真寺内使用绿色柱子,旨在为信徒营造一个宁静、神圣且充满希望的礼拜环境,仿佛置身于人间的“天堂花园”。</p><p class="ql-block"> 实际建筑功能:这些粗壮的柱子最直接的功用是支撑清真寺宽阔的礼拜殿屋顶。伊斯兰礼拜需要足够大的开阔空间供信徒集体进行,因此需要大量的柱子作为支撑。</p><p class="ql-block">数量含义:关于柱子的数量,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宗教规定。其数量完全取决于清真寺礼拜殿的规模。柱子越多,通常意味着大殿越宏伟,能容纳的信众也越多。例如,喀什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大殿内就有上百根柱子。因此,数量本身是实用功能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莲花图案的深刻寓意与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观察到的莲花图案尤为精彩,它揭示了一段深刻的文化交流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莲花的本土寓意: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 “出淤泥而不染” 的象征,代表着高洁、纯净、神圣和吉祥。这与清真寺作为礼拜真主的洁净场所的要求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2. 文化融合的见证: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交汇之地。清真寺柱子上出现莲花纹样,正是维吾尔族工匠将伊斯兰艺术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它表明,当地的穆斯林在接纳伊斯兰信仰的同时,也创造性地融入了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审美和文化元素。</p><p class="ql-block">3. 抽象的装饰艺术:伊斯兰艺术由于禁止崇拜偶像,因而在装饰上极度发展了几何纹、植物纹和书法艺术。莲花作为一种植物纹样,既符合伊斯兰艺术的规范,其形态又易于被抽象化和图案化,成为理想的装饰母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喀什清真寺的绿柱子不仅是建筑的骨骼,更是信仰的象征,其颜色寄托了对天堂乐园的向往;而上面雕刻的莲花图案,则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美美与共的无声见证,寓意着信仰的纯洁与神圣。下次当您走进这样的空间,不妨触摸这些柱子,感受其中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细致的观察,这幅挂毯的图案设计蕴含着极其美好和深刻的寓意,它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案的象征寓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指出的“中间一个大的石榴花,周围有56朵石榴花”是这个设计的核心所在。这个数字和元素的选择绝非偶然,其寓意主要集中在两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民族团结的象征(最核心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石榴” 本身就具有“民族团结”的强大象征意义,来源于“石榴籽”的比喻——紧紧抱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将石榴花与 “56” 这个特定数字结合,其寓意就非常明确了:中间的硕大石榴花象征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周围56朵石榴花则代表着56个民族。</p><p class="ql-block"> 整个构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表达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2. 繁荣、吉祥与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抛开数字,石榴花和石榴本身也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石榴多籽,象征着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石榴花色彩鲜艳,则代表着红红火火、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 图案中繁花盛开、枝蔓连绵的形态,也寓意着生命力的旺盛与事业的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品的来历推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其图案的强烈政治和文化象征意义,这幅挂毯的来历很可能与以下情况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官方或重要团体赠礼:它极有可能是一件由政府机构、民族团体或重要组织,为某个重大场合(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重要节庆、清真寺修缮庆典等)而特别定制并赠送给喀什清真寺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定制艺术品:其设计是经过精心构思的,旨在通过维吾尔族擅长的植物花卉装饰艺术,来传递民族团结这一最重要的国家主题,是民族艺术与国家叙事相结合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来说,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挂毯,更是一幅用艺术语言写就的“宣言书”,它悬挂在喀什这座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名城的清真寺里,无声地诉说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的至高理想。您的发现恰恰点出了这件艺术品最精髓的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香妃墓:传奇与历史的交</p><p class="ql-block">在新疆喀什市东北郊的浩罕村,坐落着一座名为“阿帕克霍加墓”的伊斯兰古建筑群,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香妃墓”。这座陵墓始建于1640年,是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圣人后裔)陵墓,安葬着阿帕克霍加家族五代共72人(实际可见58座墓冢)。陵园建筑群宏伟精美,包括门楼、大小清真寺、教经堂和主墓室。主墓室尤其壮观,高约26米,四面墙体和穹顶均用绿色琉璃砖贴面,镶嵌着黄蓝两色花纹瓷砖,顶部中央巨大的穹窿直径达17米,四角各立一座邦克楼,新月高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充满庄严肃穆的伊斯兰风情。</p><p class="ql-block">“香妃墓”之名的由来,源于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相传乾隆皇帝有一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妃子,因身体散发沙枣花的天然异香而被称作“香妃”(维语“伊帕尔罕”意为“香姑娘”)。故事里,她心怀故土,乾隆帝为解其思乡之情,在宝月楼(今中南海新华门)对面修建了回子营和清真寺。更有传说称,香妃病逝后,乾隆派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历时三年将其灵柩送回喀什,安葬于家族墓中。陵墓内现存的一乘驼轿,据说便是当年运送其遗体所用。</p><p class="ql-block">然而,历史的真相与传说有所不同。根据史学家考证,传说中的“香妃”其历史原型是乾隆帝的容妃。她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新疆伊斯兰教和卓家族的后裔。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其兄图尔都因协助清军平定叛乱有功,她随之入宫,初封和贵人,后晋容嫔、容妃。容妃在宫中深受尊重,乾隆帝特意照顾其民族习惯,配备回族厨师。她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在北京病逝,享年55岁,最终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喀什的香妃墓,更可能是她的衣冠冢,或因其家族地位及民众对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如今,香妃墓已成为喀什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旅游胜地。它不仅承载着一段浪漫的传奇,也见证了清代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历史,吸引着人们去探寻那段真实与想象交织的往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