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十载春华秋实</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40周年聚会侧记</p><p class="ql-block"> 高海平/文</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龙城太原天清气朗,金菊飘香。2025年9月19日至21日,是山西师大中文系8122班同学毕业40周年聚会之日。参加聚会的老师和同学们,从天南地北风尘仆仆地奔赴太原,汇聚于平阳路的华康帝景大酒店。</p><p class="ql-block"> 19日晚,在酒店的9楼《华庭》宴会厅举行欢迎宴会。师生相聚,欢天喜地,笑意盈盈,话语稠密。我谨代表东道主和组委会工作组致辞:“欢迎老师和同学们百忙之中拨冗莅会。我们曾经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了四年,四年之后,各自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四十年说起来很漫长,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了我们衰老的容颜上;没改变表现在我们不老的心情、不老的心态和我们一贯的爱。想起在一起的四年时光,那时我们还很小,十几岁、二十郎当的年纪,什么也不懂。命运安排我们走到了一起,成了终生的朋友,我们不能辜负这样的一个缘分。四十年过去以后,我们不管从哪一条道路上走过,最后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我在来的路上想到了诗人贺敬之在诗歌《回延安》中的那句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我在这里修改一下:‘几回回梦里想起你,依然非常爱着你。’今晚,我们宿舍的路建宏同学,友情赞助了美酒,我们要向他表示感谢。大家开怀畅饮,情绪一定要拉满,但是酒杯不能倒太满。”</p><p class="ql-block"> 我的激情致辞,迎来了老师和同学们一阵阵的欢呼声,一开场就把宴会引向了高潮。</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此次聚会,自今年7月份就开始筹备了。当年的班团支部书记、身在央视的孙金岭不断催促此事,并委托我负责筹备工作。我一开始不同意担此大任,架不住金岭的软磨硬泡。再一想,能为同学们服务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还是接受了。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大学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决定在9月19日至21日举行。</p><p class="ql-block"> 举办任何一项活动,不管规模大小,程序都是一样的,该操的心一样也少不了。首先组建工作专班,太原的同学是基本班底。陈彩霞负责联系酒店业务,谈价格、订会议室,还有饭菜标准。她是山西旅游学院的老师,弟子多在文旅系统工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宋水叶负责开车和财务工作,路建宏负责接待,刘晋叶和郝介平诸事缠身,还是尽量抽出时间配合工作。</p><p class="ql-block"> 纪念活动如何搞出特色,不要流于吃吃喝喝的俗套,内容设计至关重要。工作组成员各抒己见,群策群力,思维碰撞,高招迭出,最后确定了两项重要议程:给师大文学院“学雷锋,送温暖小组”赠送一座雷锋铜像,给母校师大捐赠一棵银杏树。事实证明,这两项活动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主题确定以后,落实具体细节迫在眉睫。我和宋水叶购买文件包、给老师们买礼品。宋水叶的开车技术过硬,把一辆晋L的小轿车开出了晋A的傲慢和霸气,穿行在省城太原的大街小巷,如同行驶在临汾的犄角旮旯。文件包要有特色,上面的文字设计也不能免俗。更为重要的是同学们能不能如期而至,能来多少人,这都是聚会必不可少的要素。工作组成员主动出击,与自己联系密切的同学发微信、打电话。我在班群里不厌其烦地艾特。同学们基本上离开了职场,过上了退休生活。事实上,退休退休,退而不休。所谓的不休是指看孙子做饭,不亦乐乎。不是这个在天南,就是那个在地北,无一例外地给孙子当“孙子”。也有例外,还在职场上发光发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p><p class="ql-block"> 四十载同学聚会,辅导员不可或缺。孙金岭的电话打给了第一任辅导员翟维奇老师。翟老师刚刚从山西到上海时间不久,一听说这个消息,还是毅然决然地答应参加聚会。他18号便乘坐飞机抵达太原,路建宏和陈彩霞接机。当陈彩霞把鲜花送给翟老师时,翟老师的脸上荡漾着无比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电话打给了马玉萍老师,她是我们的第二任辅导员,与我们朝夕相处了三年半的时间。马老师前几年得了轻微脑梗,动作略显迟滞。原本想参加聚会,考虑到身体状况,还是决定放弃。不过,她美好的心愿是一定要表达出来的。搜遍网络,选择适合同学们的伴手礼。我回临汾,到马老师家去取她精心准备的礼物前,动了点小心思,给马老师定制了一束鲜花。马老师喜出望外,抱着鲜花和我一起合影留念,背景墙上,刚好是我们班在20年前临汾聚会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老了,四十年的岁月磨砺,无法抵御容颜的衰老。马老师激动了,不断讲述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历历往事,更多流露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遗憾。我提着马老师给同学们沉甸甸的伴手礼离开时,马老师站在门口一直在眺望。我走出去很远了,她的目光还在我的背上游弋。</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20日早上,太原的阳光格外明媚,一辆大巴车载着我们中文系8122班同学,驶往山西师大太原校区。原本应该行驶在临汾校区,那里才是我们生活了四年的校园。2021年学校搬迁到了太原,只能拜访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其名字,陌生的是其地理。还好,同学们心里抱着一个执念:学校在哪里,那里就是母校。</p><p class="ql-block"> 崭新的大门,赫然矗立在太榆公路的西边,我们在这里驻足、拍照留影。我想起第一次来太原校区的印象,那是我在职时来学校参加中层干部会议。坐在大礼堂,环视周围的一切,满脑子都是陌生,主席台上领导讲了什么一句也没听见。回去以后,写了一篇散文《我的师大》,表达了自己对临汾校区的依依不舍之情。还有之前的一篇《师大的三条巷子》,同样在师大校友圈里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多校友因为这两篇文章知道了我,我也因为这两篇文章在校友圈赢得了一定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迈进全新的师大校园,同学们都激动不已。的确,面貌焕然一新,脱胎换骨了一般。我们脑子里完全放弃了寻找旧时光的念头,一门心思沉湎其中。开阔的运动场,笔直的林荫道,色彩鲜艳的教学楼,更有朝气蓬勃的、骑着电动车出入的学子们,把校园渲染得异彩纷呈。</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文系81级有两个班,分别是21班、22班。原计划两个班一起聚会,后因种种原因,各搞各的。20日上午,两个班同时在学校参加活动,约定一起合影留念,颇有历史性会晤的味道。一张张苍老的面庞,很难对应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脸茫然,不胜唏嘘。</p><p class="ql-block"> 学校文学院举办了隆重而热烈的返校交流会。文学院书记钱成主持会议,副校长王小平代表校方出席并讲话。校友会副主任龙勋介绍了校友会的工作,文学院副院长李晓敏介绍文学院的情况。孙金岭代表同学们发言,表达了对学校的感激之情,同时介绍了“学雷锋送温暖小组”的成长过程,他是当年该小组的发起人之一。文学院副院长樊琳琳汇报了“学雷锋送温暖小组”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随后,举行了雷锋铜像的揭幕仪式。后勤处王银介绍了捐赠银杏树的具体情况,并颁发了捐赠证,高海平代表22班接受捐赠证书。</p><p class="ql-block"> 参观校史馆,一张有关语文报社的照片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有人提醒我说,那是不是你?我凑上去一看,还真是,留着几根胡须,那时候真年轻啊。</p><p class="ql-block"> 图书馆,屹立在高高的台阶上,层层环形的阅读室里,坐满了勤奋学习的学子们。陶本一书斋是图书馆新近设立的打卡地,来学校参观交流学习的,无论单位或个人,无一例外要来这里。陶本一是山西师大的原校长,他在担任校长的十年间,为师大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者无不怀念他。前几年,陶本一夫人徐莉英把陶本一的私人收藏全部捐献给山西师大,另外,还捐赠了100万元成立了基金会。陶本一书斋正是在此基础上设立的。同学代表王江水挥毫泼墨,题写了师大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表达了为学为人的志向。</p><p class="ql-block"> 恰逢午餐时间,体验一把学生餐是同学们的心愿。我们入学时,学校没有学生餐厅,只有简陋的学生灶房,吃饭时排队打饭,要么蹲在地上,要么回宿舍。如今的学生餐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饭餐品种丰富,物美价廉。我一进门就选中了一款素焖面,8元一份,还很好吃。其实,吃饭并不是目的,观察学生们就餐才是题中应有之义。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回想当年的我们,我们曾经的当年,心里涌起春波微澜,嘴角上翘,兀自一笑。</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座谈会是这次聚会的重中之重。主持人、老班长杨新敏特意准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唱过的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然后又播放了《老年的朋友来相会》,同样的曲子唱出了不同的味道,年代感极强。接下来,在场的翟维奇、亢西民、桑建中三位老师发言,在临汾的马玉萍老师做了小视频。老师们无一例外地回想起与同学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点点滴滴都是爱。</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的讲述,让我大为惊讶,完全没有了过去的拘谨和欲言又止,也许是离开职场的原因吧。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只有放下一切顾虑才会有的一种坦然,就像山涧的小溪,奔腾、激越、欢畅。讲述的故事,或平坦、或曲折,或精彩,或乏味,或成功、或失败,都没有让大家失望。讲述的风格,或风趣,或幽默,或一本正经,或插科打诨,都是引人入胜的。生活的酸甜苦辣已被岁月稀释得云淡风轻,苦也过来了,痛也过来了,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生命中的一粒盐。丰盈了血脉,强化了骨骼,最终成为今天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四十载耕云种月,四十载春华秋实。每一位同学都是一部不平凡的书,讲述的冰山一角,已经足够精彩,相信冰山之下蕴藏的故事,值得我们更多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9.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