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从“轴心时代”说开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在宝钢投产四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9.22.</p><p class="ql-block"> 弹指间,宝钢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至今已满四十个年头。子曰:“四十而不惑”。四十岁的人生,既有向上的力量,又有回望的坦然,四十年的企业已然成熟。此刻,我的思绪却闪回公元前五世纪。</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五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时期。这一时期,位于北纬30度区域的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等国家和地区,几乎同时出现深刻的思想突破和精神觉醒,大师级人物扎堆出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产生巨大飞跃,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如久旱逢甘霖。而铁器替代青铜器开始普遍使用更成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突出标志和催化剂(笔者在钢铁行业从业35年,深知钢铁之于国家强盛的意义)。人类文明如此神奇地在此同轴共振,西方社会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中华文明史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孔子,诞生于轴心时代的大师级代表人物。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距今2576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时逢孔子诞辰2500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孔子恰好站在历史发展时间轴的正中央。这位两千五百年前的思想巨匠,其影响如同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从未中断,至今依然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他的贡献与价值,早已超越时代。</p><p class="ql-block"> 铸剑鼻祖欧冶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传奇人物。欧冶子以其划时代的冶铸技术革新了冷兵器制造工艺,其传世名剑成就了先秦时期冶铸技术的巅峰,成为中华文明中“匠心”与“神兵”的不朽符号,有“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欧冶子的辉煌依然在延续。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超大型引进项目——宝钢,四十年前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四面八方集结于东海之滨的志士,怀揣民族振兴的梦想,骨子里透出一股攻坚克难、不服气不服输的牛劲,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无限生机。几年之后的1982年初春,我大学毕业,恰逢宝钢一期工程续建,被分配进了宝钢总厂能源部。报到那天还闹了个乌龙:当我拿着毕业分配介绍信赶到丁家桥时,却被告知那里是宝钢工程指挥部,宝钢总厂厂部在被称为“钢专”的吴家宅,我应去那里报到。一番周折后,终于拿到了专属于我的宝钢工号,从此,我的人生便与钢铁结缘。总厂领导在钢专大礼堂为我们这一批改革开放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经过一周的入厂教育我们便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生产准备工作中去了。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塔吊林立、桩声隆隆,初生牛犊面对如此恢宏的建设场面,既紧张又兴奋。我庆幸历史给了我们如此广阔的舞台,让我一夜之间触摸到从课堂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神奇,浑身上下充满了钢铁强国的多巴胺。那时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交通工具也相当匮乏,我们就着馒头和着风沙,奔波在建设工地,用脚步丈量与世界钢铁工业之间的差距,用汗水书写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 能源系统作为钢铁生产的先行官,披荆斩棘勇毅前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啃图纸、消化引进技术,跟随施工单位不放过任何一个重要部位和关键节点。我们精心编写验收大纲,一丝不苟地完成单体设备和系统产线的验收。功夫不负有心人,接下来的无负荷试车、负荷试车几乎都是一次成功。随着高炉点火日期的临近,为保障投产初期的安全稳定运行,我们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钢铁企业的运行经验,运用ABC(即事故件、常规件及易耗件)管理法,制定了一年备品备件采购计划。感谢命运眷顾,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成功与我不期而遇:初出茅庐的我作为主管技术人员,硬是攻下了有宝钢“心脏”之称的CVCF(恒压恒频)装置,为当时国内外钢铁行业中单体规模最大、能源介质种类最多、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能源中心投运夯实了基础,也让我实现了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1985年9月15日,当48000千瓦的同步电机驱动着强大的高炉鼓风机,烘托起一号高炉的第一炉炉料熊熊而燃时,那一刻,注定载入史册,身为宝钢人刹那间热血沸腾感到无比自豪。更令人难忘的是,宝钢投产的第二年——1986年金秋,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宝钢,这座改革开放的大熔炉,千锤百炼之下,既在炼钢,更在育人。四十年过去了,宝钢人用事实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我们在小平同志“掌握新技术,既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题词指引下,成功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创新”的钢铁强国之路,使宝钢成为自主创新、重塑钢铁产业生态、绿色转型的标杆,傲然屹立于世界钢铁之林,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熏陶下形成的宝钢文化乃至“85.9”精神也早已融入每一个宝钢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宝钢形象和宝钢品牌的重要标志。“进入厂区放弃一切自治”,宝钢人有铁一般的纪律;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宝钢人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从高从严精益求精,宝钢人有科学严谨的作风;奋发向上勇攀高峰,宝钢人有争创一流的追求。从“要好钢,找宝钢”到“创享改变生活”,宝钢文化与“85.9”精神始终是我们创新与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6月14日,经过精心策划的宝钢《节能文化》手册作为宝钢文化践行系列丛书之一,在宝钢技术中心首发,“节能开创未来”成为宝钢节能文化的核心理念。</p> <p class="ql-block"> 孔子矢志治国成为儒家学说创始人,欧冶子千锤百炼铸成天下第一剑,一文一武,张弛有道,异曲同工,实乃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如今,重温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的经典,传承先人的创新精神和工匠智慧,以史为镜,以古鉴今,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增强四个自信,加速实现“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和最具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的愿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