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丙申泊东流县》

莫然

<p class="ql-block">一一“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本义与外延 </p><p class="ql-block"> 《丙申泊东流县》 </p><p class="ql-block"> 宋•黄庭坚</p><p class="ql-block"> 前日发大雷,真成料虎头。</p><p class="ql-block"> 今日伐鼓出,棹歌傲阳侯。</p><p class="ql-block"> 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 </p><p class="ql-block"> 东流会宾客,建德椎羊牛。 </p><p class="ql-block"> 野语尚信然,小市黄芦洲。 </p><p class="ql-block"> 惟有采薪翁,经营往来舟。 </p><p class="ql-block"> 槠枥尽斤斧,山童烟雨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1045年一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黄庭坚一次乘船从江西到汴京,途中遭遇风雨雷电停泊东流所作。说是诗,其实更是一篇记叙文。诗词大意为: </p><p class="ql-block"> 前天电闪雷鸣,真的很危险(料虎头即“虎头料”,危险之意)。今天我鼓起勇气坐船出行(伐鼓:击鼓,古时作战出征时壮威)。船夫一点都不惧怕,依然唱着号子驾船(阳侯:波涛之神)。我在波涛汹涌的江上乘船百折而来(百折:弯弯曲曲,这里是艰难之意),停泊在这里。从这里开始就是东流县了(及此始东流)。在东流,我与朋友聚会,(邻县)建德(过来)的朋友杀牛宰羊招待我。我们又一起去黄芦洲玩(黄芦洲可能是古东流县莲花洲,今望江县莲洲),和朋友一起随便聊天(野语),非常开心(信:古同申,舒展开)。这里只有砍柴人驾舟往来洲上。船上装的槠枥(材质坚硬的树木),经过利斧都被劈成了柴。孩子们也因为下雨而发愁。</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是描写诗人一段风雨之行,停泊在东流的经历。文章通过不同的场景描写勾联,触发人们感悟。文章既有描写“发大雷”、“百折来”之艰险,也有描写“东流会宾客”、“野语”之愉快,以及还有描写当地乡村自然生活场景:“经营往来舟”、“山童烟雨愁”,人们生活安乐祥和。“槠枥尽斤斧,山童烟雨愁”,形成鲜明对比,暗喻作者自己在官场上犹如“槠枥尽斤斧”,刀砍斧劈残酷无情,而这里的山童因为一点“烟雨”就发愁,他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经历,他们是多么的纯朴自然天真。这里的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p><p class="ql-block"> 总之作者停泊东流,内心十分愉快。全诗分两个层次,由“险”而“安”。诗人把来东流途中的风险与停泊东流后的快乐、惬意写成了鲜明对比,应有政治用意。他在江西官场上可能并不如意。黄庭坚个性清高自傲,几次被贬,一生官职不高。他仰慕陶公,多次到东流凭吊陶渊明 。也许他也想像陶渊明一样,隐居于东流,向往田园生活。 </p><p class="ql-block"> 纵观全诗,“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在诗中的本义就是“我从江上曲折而来,从这里开始就是东流县了”。诗句中“东流”是地名。从这首诗的题目《丙申泊东流 县 》,也可以看出,“东流”早已是县名,并非诗人来后所取。而人们每每吟起“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一种浩然沧桑之感顿生,往往随着意向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为“浩浩江水曲折而来,至此向东流”,已完全脱离原诗本意,这可能令黄庭坚都未曾想到的。人们并以此为凭,笃定“东流”地名名源于此。这实乃是一种谬误。 </p><p class="ql-block"> “东流”之名最早源于南唐。《明一统志》云:“池州府东流县,本汉豫章郡彭泽县地,晋以后因之。唐置东流场,南唐因之。东流县以大江自湓城而下,迤逦东流故名”。唐会昌初年(841年)设东流场,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东流县。由此可见,滔滔江水自“湓城”开始就一路向东了,而非至“东流”才东流。“湓城”,历史古县名,今江西瑞昌市境内。 </p><p class="ql-block"> 历史终归历史,无可变更。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诗句“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也由开始的本义而外延。黄庭坚无意中为东流抢注了一张千古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