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若上饶要展示它的“筋骨”,龟峰定会第一个站出来发声。“瞧瞧我这亿万年淬炼的脊梁!”赤色丹霞如刀削斧劈,三十六峰姿态各异,或如神龟探海,或似雄狮啸天,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惊心动魄的红。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当年登临此处,曾在游记中写下“盖龟峰峦嶂之奇,雁荡所无”,而岩壁上留存的历代摩崖石刻,更像是龟峰收集的千年赞美诗。沿着悬空栈道行走,脚下是百米深壑,耳边风声裹挟着远古火山喷发的回响,这座地质博物馆用沉默的岩石,向世界讲述着地球变迁的壮丽史诗。</p><p class="ql-block"> “想听听万里茶道的故事?跟我来!”河口古镇会轻轻牵起你的手,带你走进青石板铺就的明清古街。这里曾是“江南四大米市”之一,河面上商船往来如织,码头边茶箱堆积如山。推开“万里茶道第一镇”的牌匾,古老的商号里茶香依旧,金利合茶庄的木雕柜台记录着晋商徽商的交易传奇,万寿宫的戏台上,赣剧的锣鼓声仿佛还在回响。古镇的老匠人会擦亮祖传的制茶工具,向你展示河口红茶的古法工艺——萎凋、揉捻、发酵,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赣鄱先民的智慧。“当年,我们的茶叶沿着信江,漂洋过海到欧洲,连俄罗斯贵族都为它倾倒!”河口古镇的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那段货通天下的辉煌岁月。</p> <p class="ql-block"> 在万年县大源镇,仙人洞遗址会用低沉而庄重的声音打破时空壁垒:“我藏着华夏文明最早的火种。”洞穴深处,出土的陶罐残片闪烁着九千年的光芒——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之一,见证着人类从游牧走向定居的关键一步。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的水稻植硅体,更将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站在洞穴入口,仿佛能看见远古先民围坐在篝火旁,用粗糙的双手捏制陶器,播种稻谷。“我不仅是一处遗址,更是一部写在泥土里的人类进化史。”仙人洞的每一粒尘土,都在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p><p class="ql-block"> 鹅湖书院的飞檐翘角在暮色中舒展,像要托起飞鸿传书。“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碰撞,至今仍在回响。”这座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建筑,曾见证“鹅湖之会”的学术盛景。讲堂里,木柱上“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的楹联,仿佛还萦绕着宋代理学家的辩论声。庭院中的古柏虬枝如笔,在宣纸上书写着千年文脉。每逢开学季,当地学子身着汉服,在此举行开笔礼,朱砂点痣、诵读经典,古老的书院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继续传承着“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p><p class="ql-block"> 当夜幕降临,石邮村的祠堂亮起油灯,戴着古朴傩面具的舞者踏歌而来。“我们跳的,是跨越千年的祈福之舞。”上饶傩舞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面具上夸张的表情,既威严又憨态可掬,表演者手持戈盾,步伐刚劲,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与神灵对话。“傩公傩婆保平安,五谷丰登岁岁安。”村民们世代相传的歌谣,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民间艺术,不仅是上饶的文化瑰宝,更是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饶的每一处风景、每一段历史,都是这座城市想对世界说的话。它时而激昂,讲述着丹霞地貌的雄浑壮阔;时而温柔,诉说着古镇茶商的似水柔情;时而厚重,传递着史前文明的深邃奥秘。这座会说话的城市,正张开双臂,邀请全世界聆听它跨越时空的故事,见证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自然与人文在此共生的奇妙篇章。</p> <p class="ql-block"> 作者李康忠,笔名澄怀观道,系军队转业干部,国家公务员。自幼对文学怀有浓厚兴趣,多年来始终保持着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在笔墨间捕捉生活的温度与意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