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观9.3阅兵所想起的(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抗日烽火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曾辗转于通化、白山、柳河、集安、临江、抚松、靖宇、长白等地工作,足迹踏遍长白山腹地的沟壑林海。这片被雪岭深林环抱的土地,不仅是自然的秘境,更是历史的丰碑。当年,东北抗日联军在这片黑土地上浴血奋战,用生命与信念点燃了民族救亡的烽火。青山不语,却铭记着每一寸热血浸染的岁月;绿水长流,仿佛仍在传颂着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每当我伫立山间,凝望苍茫林海,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冲锋号角,那是对民族脊梁最深沉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b>河里抗日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 1977年,我们在通化柳河大荒沟一带开展铁矿找矿工作,驻扎在光华林场简陋的工棚中。这里不仅是地质勘探的前线,更是历史记忆的深处——既是“白家堡子惨案”的发生地,也是东北抗联与日寇殊死搏斗的战场,曾是抗联将士赖以立足的重要根据地。如今,在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曲柳川村,一座“河里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巍然矗立,静静守望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无数人前来重走抗联路,在苍松翠柏间缅怀英魂,感受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1934年4月,杨靖宇将军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从磐石挺进通化,创建河里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大荒沟地处金川、柳河、临江、通化四县交界,山高林密,日伪统治薄弱,成为“三不管”的战略要地,也成了根据地的“心脏”。</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设有司令部、修械所、医院等关键机构。曲柳川村的修械所里,数十名工人修理枪械、制造弹药,为前线输送不竭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1936年7月7日,“河里会议”在兴林镇孟家村召开,正式成立中共南满省委——这是党在吉林建立的第一个省级领导机构,同时组建抗联第一路军,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核心力量,被日寇惊惧地称为“满洲治安之癌”。</p><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柳明章与同村张元冲在大荒沟铲地时,意外掘出一枚铜印。洗净后蘸印泥一按,“杨靖宇印”四字赫然纸上,柳明章激动地说:“这印出在大荒沟,正是杨将军在此战斗的铁证!”如今,这枚印章静静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当年,曲柳川村的刘义作为地下交通员,曾冒死为杨靖宇传递情报。临终前,他紧握亲人之手,留下遗言:“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抗联战士。”多年后,其子刘天祥又将这句话传给孙子刘福:“记住爷爷的话,不要忘了抗联战士,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句嘱托,如血脉般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河里根据地自1933年10月建立,至1938年冬在日寇频繁“讨伐”中被迫转移,坚持斗争五年有余,沉重打击了侵略者,为东北抗联史写下了光辉一页。</p> <p class="ql-block"><b> 打死鬼子坎战斗 </b></p><p class="ql-block"> 在距通化县大荒沟村八公里处,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上书:“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打死鬼子坎战斗遗址”。</p><p class="ql-block"> 1936年7月,日伪军胁迫百姓深入山林,妄图摧毁抗联河里根据地。杨靖宇将军闻讯,果断部署伏击。部队悄然潜伏于白家堡子村南的雷家沟坎(又名王志明坎),静待敌军入网。</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时许,伪森林警察队押着群众在前,日本守备队紧随其后,踏入伏击圈。</p><p class="ql-block"> 指挥员一声令下,埋伏在朝阳河岸灌木丛中的抗联战士猛然跃起,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声震山谷。伪军与百姓闻声迅速躲入密林,日寇瞬间陷入孤立。抗联战士火力全开,迅猛冲锋,与敌人展开近身搏杀。短短十五分钟,十二名日寇除一人负伤逃窜外,尽数被歼。</p><p class="ql-block"> 此战大快人心,令侵略者恼羞成怒,日寇找不到抗联主力,竟将恼火倾泻于无辜百姓,调集通化、柳河、辉南等地日伪军百余,对白家堡子实施血腥报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白家堡子惨案”。</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在这片深山密林中跋涉勘探。遇连绵阴雨,山洪暴发,道路尽毁,曾断粮数日;也曾有人携地图罗盘却迷失林海,兜转一日一夜,几近绝望方得脱险。而回首四十年前,那正是日寇围追堵截、封锁严密的年代。抗联战士所面对的,是远比我们艰难百倍的生存绝境——无粮、无药、无援,风雪刺骨,弹尽粮绝,却仍坚持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正如老交通员刘义所言:“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抗联战士,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