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的六月,我们一行七人自驾驶入豫晋交界的太行腹地,山势渐起,云影掠过车窗,心也跟着沉静下来。这一程不为征服,只为贴近——贴近大地的褶皱,贴近历史的呼吸,贴近那些藏在石头里的倔强灵魂。</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落在林县红旗渠。这是我第二次来,可脚步刚踏上景区入口的石阶,眼眶还是热了。阳光斜照在“红旗渠风景区”五个大字上,烫得人心头发颤。眼前仿佛浮现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画面:悬崖边,一群汉子腰系麻绳悬在半空,一锤一钎,硬生生从太行山的骨头里凿出一条天河。这不是水利工程,这是一群人用命写下的诗。</p> <p class="ql-block">沿着渠岸前行,山壁上“山碑”二字赫然入目,白字黑岩,像一把刀刻进时光。再往前,“山魂”立于步道尽头,金漆大字嵌在峭壁之上,背后是蓝天与远山。我不由驻足——山魂是什么?是风吹不动的意志,是雨打不垮的脊梁,是林县人用血肉之躯扛起的命运。太行山沉默千年,却在这两个字里活成了人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前,流水从隧洞中潺潺而出,桥下清波映着天光。红色岩壁上的“青年洞”三字苍劲有力,旁边的镰刀锤子徽章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站在这里,风从谷底吹来,带着几分凉意,也带来了那个年代的誓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当年凿洞的青年们早已白发苍苍,可他们的声音,仍藏在每一道岩缝里。</p> <p class="ql-block">走完红旗渠,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条渠不只是引水的通道,更是一条精神的血脉。它告诉我们:人若不低头,山也会让路。望着渠中静静流淌的水,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它被称为“人工天河”——因为天上本无河,是凡人抬手,把希望引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走进太行大峡谷。这里的山不像南方的秀气,也不似西北的荒凉,它是一种沉甸甸的存在,像大地挺起的胸膛。红褐色的岩层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铁锈般的光泽,仿佛整座山都是用岁月烧铸而成。</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整条峡谷铺展眼前。山风拂面,吹散了心头的浮躁。远处村落炊烟袅袅,牛羊隐约可见。这般安宁来得何其不易?太行曾是抗战的铜墙铁壁,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过热血。如今草木葱茏,可山记得,风也记得。</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桃花谷,虽因天旱少了飞瀑流泉的灵动,但那一脉清溪绕石而行的模样,依旧动人。栈道蜿蜒于崖壁之间,抬头是天一线,低头是涧深谷。偶见一挂细瀑从高处垂落,如银线串珠,落入碧潭无声。那一刻,时间好像也被山锁住了。</p> <p class="ql-block">最惊心动魄的,是太行天路上的天空悬廊。那是一座伸出悬崖数十米的玻璃平台,像一只悬在空中的手掌。踏上它的瞬间,双腿发软——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云雾在脚边缭绕,仿佛踩在天上。有人尖叫,有人张开双臂,而我只是慢慢蹲下,伸手触碰那流动的白云,恍惚觉得自己也成了山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来到安阳殷墟。博物馆立于水畔,外形如一座青铜巨鼎,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宛如从三千年前缓缓走来。甲骨文写的“大邑商”悬于门楣,笔划古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走进馆内,后母戊鼎静静伫立,庞大、厚重、沉默,那是华夏文明最初的骨骼。</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最早的车马坑,还有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与兵器。每一件文物都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一个时代的呼吸。当我在展柜前凝视一片刻满卜辞的龟甲时,仿佛听见了商王问天的声音:“今夕其雨?”——原来,人类对命运的追问,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转入山西壶关,探访英姑峡。这里被称为“北方张家界”,山势险峻,石峰林立。一千二百级石阶盘旋而上,像一条通往云端的天梯。我和妻子走到三分之二处便歇了脚,喘着气望着剩下的台阶,终究没再往上。年纪不饶人,但心里并无遗憾——能走到这里,已是与山的一次对话。</p> <p class="ql-block">午后抵达鹅屋天生桥。这是一座由喀斯特地貌自然形成的石拱桥,横跨于两山之间,桥下是百米深渊。没有护栏,桥面窄处不足三米,长满荆棘。我们不敢贸然通行,只远远望着它矗立在天地之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亿万年的风雨雕琢出这一桥,比任何人工更显庄严。</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是辉县八里沟的天界山。山路盘旋如蛇,车行其间,忽而钻入云海,忽而冲出山脊。云峰画廊建在半山腰,环行八公里,可360度俯瞰南太行。走完全程腿已酸软,但眼前景象值得:群峰如浪,云雾翻涌,恍若置身仙境。</p> <p class="ql-block">途中常见树木扎根岩缝,野花从石隙中探头,生命在此处不是娇弱的点缀,而是倔强的宣言。我停下脚步,摸了摸那粗糙的树皮——它不说话,却比谁都懂得坚持。</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是山西平顺的金灯寺石窟。藏于深山之中,依崖而建,七进院落错落有致。水陆殿内千佛并列,面容安详,雕工细腻。殿前池沼清泉流淌,田字石桥如通幽径。敲响寺中铁钟时,余音荡入山谷,仿佛千年的祈愿仍在回响。</p> <p class="ql-block">随后远眺神龙湾挂壁公路。虽因施工未能亲历,但从观景台望去,那嵌在百米峭壁上的隧道与透光窗,依然震撼人心。十五年,五条生命,换来一条通途。这不是路,是血与汗浇筑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是黄崖洞。这里是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旧址,也是“八一式马步枪”的诞生地。站在黄崖洞口,仿佛还能嗅到火药味,听见机器轰鸣。1941年的保卫战,以少胜多,书写了抗战史上的奇迹。如今林木掩映,鸟语花香,可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牺牲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几天的行程匆匆结束,可太行的影子已深深印在心底。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脉,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这里有山的硬度,也有水的柔情;有历史的沉重,也有生命的轻盈。</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不说话,却教会了我什么是坚韧。这一次浅游,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心灵的归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