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上午,上海奉贤区教育学院内思想碰撞,智慧涌动。顺德区“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之“评价改革专项”培训班的50位教育同仁齐聚于此,聆听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竹林带来的《深耕改革实验田·服务师生新发展——开展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的区域实践与探索》专题分享。这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讲座,为顺德区教育评价改革注入了鲜活的思想养分。 作为深耕教育评价领域的专家,张竹林副院长以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开篇便点明教学述评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他结合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入解读了“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政策内涵,强调这三句话背后蕴含的重大教育考量,为在场学员厘清了改革的顶层设计逻辑。 分享中,张竹林副院长系统梳理了奉贤区教学述评试点的发展脉络。自2022年承接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以来,奉贤区历经理论研习、试点探索、扩容推广三个阶段,从最初三大教育集团12所学校的1200名教师、530名学生参与,逐步拓展至多个集团与学校协同推进。他特别提及,项目初期恰逢疫情,团队通过海量文献研读与线上研讨制定方案,2022年8月才正式启动面对面试点交流,这份坚持与严谨让在场学员深受触动。 针对实践中的核心难题,张竹林副院长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解决方案。他指出,教学述评曾面临“评价指标模糊化、结果呈现两层化、教师负担过重”三大痛点,为此奉贤区构建了“五育融合”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将核心素养要求与“双新”标准融入学科评价体系。以语文学科为例,通过建立“核心素养—学科维度—表现指标”的三级架构,实现了学业评价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这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评价思路,破解了学科评价与全面发展脱节的难题。 在操作路径上,张竹林副院长介绍了奉贤区独创的“双维四核”模型。该模型以学生素养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双维,形成“评学生、教师述、评教师、用结果”的闭环流程,辅以区教育局统筹、专业部门指导、学校落实、家长参与的协同网络。他特别强调,教学述评的本质是提升教师专业评价能力,通过“四个一”评价流程——一套个性化指标、一份简洁述评报告、一场主题自述活动、一组多元客观评价,引导教师精准画像学生、科学反思教学。 数字化赋能是奉贤经验的一大亮点。张竹林副院长透露,奉贤区已迈入教学述评3.0时代,借助AI技术实现“一键画像、及时反馈”,不仅未增加教师负担,反而通过智能采集与分析提升了评价效能。目前,语、数、外等学科及美术等“小学科”均已形成成熟的数字化评价范式,这一突破让关注全学科覆盖的顺德学员深受启发。 分享过程中,张竹林副院长穿插的细节更显教育温度。他提及团队成员为筹备活动不慎摔倒仍坚持工作的经历,强调教育交流应多一点人情,少一点研究的冰冷。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我们顺德教育让孩子在科学温暖的评价体系中成长的追求高度契合。 据悉,此次专题分享是顺德区评价改革专项培训的重要环节。接下来,学员们还将参与奉贤区重点课题开题论证会,赴苏州深入学习“绿色评价”实践经验。顺德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奉贤区“边试边行、研用结合”的改革路径为顺德提供了宝贵范本,后续将组织学员深入研讨,结合本土难点打造教育评价改革的“顺德方案”。 教育评价改革非一日之功,而每一次深度交流都是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迈进。在黄浦江畔的这场思想盛宴中,顺德教育同仁既汲取了奉贤经验的智慧,更明晰了改革的方向。相信这些源于实践的思考与感悟,终将转化为顺德校园里的生动实践,让科学评价真正成为素养培育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