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第一楼-北镇台-义院口(长城文化体验235)

宁肃

话说昨天,平顶峪西段只完成了一半,今天的板场峪段信誓旦旦“必须全程”。偷偷告诉你,“我又提前下撤了”。具体过程如下:<br>  11月3日,石门寨早餐后乘车再来板场峪,再进景区再到义乌客栈。为节省时间,这次花钱坐景区专车到“杨来楼”,但也8点半了。今天的行程说是板场峪段,说是京东第一楼到义院口,但一开始还是平顶峪序列,昨天望见但甩了的那个小尾巴,因为拉抽屉太耽误时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仰望平顶峪28号敌台、12号马面</h3> 还是从“杨来楼”开始,但方向与昨天相反。此行第1台是平顶峪12号马面,海拔716米;完全石砌,毛石立面够齐整的,墙体外凸,东、北两面存垛墙,但垛口多缺失。马面位于大安口西坡由缓变陡的位置,基本半腰偏下的悬崖边缘,疑为封锁“杨来楼”西侧的擦边偷袭之敌。驻足回望,但见脚下的“杨来楼”和东面的平顶峪长城如龙腾飞、蜿蜒逶迤而心中暗喜,嘴里却冒出句“这天儿乌朦朦的,可不咋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眺望板厂峪1号敌台、平顶峪28号敌台及12号马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平顶峪12号马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回望平顶峪长城</h3> 从马面开始,就有巨石拦路。还好,大幅度攀升的坡面有小路“之”字折转,还有铁架护栏,比较安全,那也费劲。由于坡陡与树木遮掩,第2台的到来有点突然。这是平顶峪28号敌台,海拔760米。40来米的距离攀升了约50米,这坡够意思!此台典型的“3×3”形制,南北向三券室、东西向三通道;西、南两墙各1门2窗,南门居中、西门偏南,都是“1券脸+2压肩+2立柱+1门槛”的“六块石”组合,且券脸外罩单券单伏;东、北两面该各3孔箭窗,上有双券双伏的券脸,下配窗槛石,但东墙中窗封堵;双向梯道藏于南墙,下为石阶,上为砖级,直达楼顶。顶上有铺房,坐北朝南,东、西两面墙体较高;房檐也如昨天有见,中间“菱角”下是泛红色的规整石板;东、西两檐,各有一支石水嘴前伸,像这天气一般没精打彩的。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平顶峪28号敌台(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平顶峪28号敌台东侧马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平顶峪28号敌台中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平顶峪28号敌台南通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平顶峪28号敌台上楼蹬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回望平顶峪28号敌台</h3> 再往西,继续上行,先是一段石墙,再是久违了的砖墙。此时,我们已走出平顶峪,跨入了板场峪地界,我说的是明长城段落。这段墙内由毛石、灰泥砌筑,外有条石基础和青砖包砌,垛墙上的披水砖脊线突起、两面下撇,射望孔有雕花的额砖横置,马道上还铺墁青砖。墙很高级,但坡度还是大,250米的距离又攀升了上百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平顶峪28号敌台西侧披水砖</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平顶峪28号敌台西侧射望孔</h3> 眼前就是大名鼎鼎的“京东第一楼”,矗着刻有电脑行书体“京东第一楼”的碑石。上有“楼内设5个单间,并配有客厅,为戍边将军之所”、“蓟州之内,海拔最高,故称‘天下第一楼’”等字样。老夫读罢,眉头顿皱:此台海拔880米,楼的地势高不假,起码在板场峪一带最高,但在蓟州在“京东”比这高的敌台太多了;即使此处地势最高,才不太可能作将军指挥之所嘛。战场上,官越大,其指挥所越靠后。靠前指挥虽有必要,但危险随之增大,指挥体系不稳定。地势高,是便于观察敌情与发扬火力,但远离敌主攻方向的要道,恐怕只适合作烽火台或观察所。将军即使偶尔上来一下,也只是视察吧。再说,板场峪只是个堡城,哪来的将军住这里哟。咱景区文化,不必靠噱头建设吧,您的板场峪长城“六绝”还未必经得起推敲呢,又让我找你来抬杠。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京东第一楼”碑石</h3> 没错,此楼规格是高,西、南两墙设台门,均全石门口,还“八块石”组合;里面本该三券室三通道,确以砖墙区分出一“厅”五“间”。还有上楼蹬道,在东南角小券室,楼顶有东西向铺房残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板场峪1号敌台南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板场峪1号敌台台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板场峪1号敌台“单间”</h3> 下面正式开启明长城板场峪段文化体验,从此至义院口将陆续展开以“板场峪”编号的敌台序列,即由1号到35号。这是板场峪1号敌台,为此行第3台。下面,加上义院口1号敌台,还有35个敌台需要走读,“现在9点,距关门时间只有7个小时,这可够呛!”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板厂峪段长城(局部)</h3> 在明《四镇三关志》里,这段明长城属蓟镇东协石门路义院口下,“板场峪堡,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通众骑,极冲。”但眼前的这段长城于板场峪堡而言为横向,由石芽组成的山脊跌宕起伏、险阻重重,这就是我们的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四镇三关志》(局部)</h3> 开始下行,景区文化还在一路建设,“接云梯”、“过云梯”、“截云梯”、“守城石”、“将军守城”也就算了,连“元宝城”也来了。“自京东第一楼向西20余米为元宝城,为财距关,踏进元宝城可获得丰厚的金银财宝,财运亨通。”这种电脑体的红漆石刻字以及不知是否刻意的故事,真的很“景区”。甚至,修缮后的垛墙上还嵌上了崭新的“施工碑”,内容还好,起码有点长城文化。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元宝城”的故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过云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垛墙上的施工碑</h3> 当然,景区建设重点体现在城墙上,新修了敌楼还有马道,被队友誉为“康庄大道”。第4台的板场峪2号敌台海拔842米,修缮得似新建一般,队友说“别急,一百年后就很旧了。”其东、西墙各3箭窗,南、北墙各1门2窗,门居中;内部基本原装,东西向三券室、南北向三通道,北券室开梯道天窗。此台也有倒“U”形石质射望孔,但石面较新,疑为平顶峪23号敌台那种的仿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板场峪2号敌台北券室及梯道天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板场峪2号敌台射望孔</h3> 顺势下行,有几堵障墙连续大幅度跌落。第5台的板场峪3号敌台海拔764米,较京东第一楼已下降百米有余,尚不知此时“倒挂长城”已开挂。此台与第4台像孪生,也已修缮,只是北门偏东;双向梯道取代了梯道天窗,台顶有铺房,残存部分墙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板场峪3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板场峪3号敌台门槛石</h3> 南向下行,第6台是板场峪1号马面,海拔729米;条石基础、外包砖,墙体外凸;三面各有一个方形射望孔和带火器垫石的垛口,如此高级配置为首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板场峪1号马面</h3> 继续下行,很快来到板场峪4号敌台,乃此行第7台,海拔722米。用队友的话说,此台也是“嘎嘎新”。其南、北墙各3窗,东、西墙各1门1窗,门靠南侧;内部南北向三券室、东西向一通道。其东侧垛墙上靠置石碑一通,老夫眼拙,队友说碑文有“巡按直隶永平等处兵备山东按察”字样。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板场峪4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板场峪4号敌台北侧石碑</h3> 下面陡降,我看见了龙金兄弟和5号、6号敌台。想当然地想,对面接最高敌台的那段墙体是“倒挂长城”吧?队友说“不是,咱们正走着的这段才是。”果然,还有石刻红漆大字为证。老夫又想,“这比箭扣天梯的坡度小多了,比鹰飞倒仰更好走多了。”语文老师说,“名字很响亮,其实不咋样。网红打卡地,‘倒挂’凭想象。”那咱也打个卡,老少兄弟俩。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倒挂长城”上展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倒挂长城”上的队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倒挂长城”网红打卡地</h3> 继续下行,此行第8台的板场峪5号敌台海拔685米。其东、西墙各3窗,南、北墙各1门1窗,门偏南侧为石口,但只有券脸与立柱;东西向三券室,南北二通道,中券室有梯道天窗。此台南望,脚下垭口,墙体如龙冲天,一挂天际,这倒有点“天梯”的意思。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板场峪5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板场峪5号敌台望6号</h3> 景区的修缮至垭口结束,再往南又恢复了原汁原味的野生态,艰难的驴途又开始了。巨陡坡面与碎石渣土的组合,让人太费力气。一部分队友在此下撤了,六人小分队没有退路,硬着头皮上。终于上到山顶,这里有此行第9台的板场峪6号敌台,海拔718米。此台严重坍塌,但看得出东西向三券室、南北向一通道;北墙3窗、东墙2窗,南墙1门2窗,门居中。此为拐点,由南转西。前面又是一下一上,坡度都比所谓的“倒挂”不差。资料说“敌台西南侧石碑一通,字迹漫漶不清”,碑座找到了,但碑不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板场峪6号敌台回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板场峪6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板场峪6号敌台西侧墙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板场峪6号敌台西侧碑座</h3> 下坡很陡,有点打滑;上坡更陡,也称“天梯”。不用说,都是“四驱”模式。爬到山顶,竟然无台,大概周边都是石林地貌、格外陡峭,完全可以险拒敌吧。此处可谓天然观景台,小分队合影留念,背景的天际线,是我们已经走过的山脊,真不容易。没想到,前面更不容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板场峪6号敌台西侧“天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板场峪6号敌台西侧无名高地小分队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回望板场峪6号敌台</h3> 无名高地往南,已见第10台的板场峪7号敌台就在对岸。两山之间,皆为山险,真想变身为鸟,能飞过去多好。这是此行最艰险的地段。还是陡降,根本无路,用语文老师的话说“乱石狰狞,碎石巨滑,还没有抓手。或者蹲着慢慢挪,或者臀降保安全,大家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好,垭口有墙,封堵了敌人偷袭的极小可能,也给了我们跨将过去的方便。这墙还是高规格条石基础的包砖墙,墙上垛口还有雕凿规整的“佛郎机”插孔垫石。之后,垛墙大幅度上扬,有时蹿上巨石,有时被石群阻断,只好又绕,终于登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展望板场峪7号敌台及其北侧山谷</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板场峪7号敌台北侧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板场峪7号敌台北侧墙体上的火器垫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巨石上的墙体</h3> 山顶上的7号敌台海拔679米,其东、西墙各3窗,南、北墙各1门1窗,门偏东侧,门口脱落;南侧有石砌围墙,不知墩院还是羊圈;内部东西向三券室、南北向二通道,北券室内有梯道天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板场峪7号敌台(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板场峪7号敌台东通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板场峪7号敌台回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板场峪7号敌台南侧矮墙</h3> 这又是个突耸的山顶,南面再次大幅度下降。又遇断崖,编好序列,她爷爷前头探路,龙金后面压阵,弱驴们居中。语文老师说,“大家都恨不得变成八爪鱼,能吸附在石头上,这时候姿势不再重要,安全爬下去才是王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依依她爷爷探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小分队下崖</h3> 这一下,就下了百米还多,此行第11台的板场峪8号敌台海拔575米。此台和第10台基本孪生,箭窗边有“步志线”哟,还是交叉的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发现板场峪8号敌台及其南侧墙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板场峪8号敌台窗口“志步线”</h3> 继续南向下行,第12台为板场峪9号敌台,海拔485米。此台北墙4窗、西3窗、南墙坍塌,东1门2窗,门口存门槛石;内部南北向三券室、东西向二通道;中券室设梯道天窗,楼顶有铺房残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板场峪9号敌台(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4 板场峪9号敌台东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回望板场峪9号敌台</h3> 9号敌台前面是断崖,左转下行至“北镇台”。这是此行第13台的板场峪10号敌台,海拔463米。其外立面“虎皮墙”,四四方方的实心敌台,上有垛口,有新修痕迹。个人更认为是烽火台,《秦皇岛长城》一书就称其为“板厂峪1号烽火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板场峪10号敌台</h3> “北镇台”之说源于“台南侧高悬一块小的青石碑,碑文称此为‘北镇台’、‘样台’,建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到此寻碑未见,但见到了台体西侧的“明早期长城”石刻。此为三岔口,往东为明早期长城,即“二道边”,据说是“徐达修建于明洪武十四年,是明早期长城的孤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北镇台”石碑,源于网络</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板场峪10号敌台西侧“明早期长城”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板场峪长城分布示意图,源于网络</h3> 过垭口,再度上爬,此行第14台的板场峪11号敌台海拔458米。此台山险之侧、高地之上,或为“南镇台”。其西墙4窗、北墙3窗,东墙1门2窗、门居中,南墙1门2窗,门偏东侧;内部南北向三券室、东西向二通道,梯道天窗设于中券室。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板场峪11号敌台(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板场峪11号敌台中券室</h3> 下行再上行,崖壁上是第15台的板场峪12号敌台,海拔441米。此台西、南两墙残缺,但看得出东西向二券室、南北向二通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板场峪12号敌台</h3> 此时已过午一点,严重饿感。现已用时4个半小时,走读13个敌台,还有26个,时间太紧张了。而且,领队已领后队从“北镇台”沿明早期长城经景区下撤,我们小分队前头走了一个,后面丢了一位,还剩五人,已然后队。她爷爷下令,“午餐三分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3 回望板场峪北段</h3> 不用说,后半程急匆匆。第16台的板场峪13号敌台,海拔478米,大部残损,仅存基础及半截残墙,“过!”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4 板场峪13号敌台</h3> 第17台是板场峪14号敌台,海拔446米。此台东西向三券室、北向二通道,东、南两墙设门。其中南券室设梯道天窗,楼顶存铺房残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5 板场峪14、15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6 板场峪14号敌台中券室</h3> 向前平坦,墙体蜿蜒,第18台的板场峪15号敌台海拔443米。此台坍毁,只存东墙,2孔箭窗及垛口、射望孔完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7 板场峪15号敌台(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8 板场峪15号敌台(北向)</h3> 稍向下行,第19台为板场峪16号敌台,海拔429米。此台东、西墙各3窗,南、北墙各1门1窗,门偏东侧。看点在垛墙上的射望孔,一面竟有18个,如果算上损毁的,该有20多个。其内部还是“3×2”,东西向三券室、北向二通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9 板场峪16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0 板场峪16号敌台中券室</h3> 继续小坡度缓慢下行,第20台的板场峪17号敌台海拔368米。此台部分坍塌,只存东墙和西北、西南二角。其东墙1门4窗,门有槛石,窗分两层,高低错落,另南墙也有2窗,一高一低。与竭家沟4号敌台、罗汉洞24号敌台的“花楼”相比,此楼也有点花,但是“中间高、两侧低,且越来越低”的花式,为老夫走读长城所首见。据卷柏讲,此楼顶部东北角有石炮座一个,但队友都在猛跑,老夫也顾不得看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1 板场峪17号敌台(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2 板场峪17号敌台东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3 板场峪17号敌台(北向)</h3> 下行不足百米,是第21台的板场峪2号马面,海拔338米。此马面外凸,但上部坍毁严重,几欲马道平齐,看点是其檐为石条,有点小高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4 板场峪2号马面</h3> 继续下行百米,第22台是板场峪18号敌台,海拔314米。此台楼体部分坍掉,很像马面。据队友讲,此处有暗门,也忘了参观。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5 板场峪18、19号敌台</h3> 过鞍部,复又上行,第23台的板场峪19号敌台海拔344米。其大部坍塌,残存东墙,上有两孔箭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6 板场峪19号敌台、3号马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7 回望板场峪16-19号敌台</h3> 稍向上行,不足50米有第24台的板场峪3号马面,海拔357米。其墙体外凸,下部条石基础,上有包砖,但已坍塌得只比马道稍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8 板场峪3号马面</h3> 前面的台子更密,皆因地势低平,容易被敌突破,故在本来就密的敌台间隔又以马面加强。第25台的板场峪20号敌台海拔359米,其东墙2窗、西墙3窗,南、北墙各1门2窗,垛墙上射望孔乃“仓”字型;内部南北向三券室,中券室有梯道天窗,东侧隔墙二通道、西侧三通道,这是个看点。在此还看到了柱槽,但没看到“砖包木”与残碑。这种急行军的走法,真不是老夫的喜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9 板场峪20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0 板场峪20号敌台箭窗及射望孔</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1 板场峪20号敌台柱槽</h3> 第26台是板场峪4号马面,海拔352米。其顶废墟,墙体外凸。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2 板场峪4号马面</h3> 和缓下行,小步快跑,第27台的板场峪21号敌台海拔346米。此台内部东西向二券室、南北向二通道,内有壁龛、柱槽和梯道天窗。此楼重点在外观,其南、北墙1门2 窗,门居中,窗左下、右下方各配1射望孔,与窗形成“品”字格局,大小及位置又若“母牵二子”。另,东墙1窗,西墙3窗,下配1射望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3 密集的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4 板场峪21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5 板场峪21号敌台壁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6 板场峪21号敌台南立面</h3> 继续南向,百米有余是第28台的板场峪22号敌台,海拔350米。此台东墙4窗、西墙3窗,南墙剥落,北墙1门2窗,门居中。什么梯道天窗和柱槽先不管了,重点是内部结构。其南、北两侧各一道东西向券室,中间所夹部分区分两个南北向小券室。此非资料所说的“平面呈‘目’字形”,而是在“目字基础上中间加一短竖,或者说“口”字里包个“工”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7 板场峪22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8 板场峪22号敌台内部结构(局部)</h3> 再往南,百米之遥是第29台的板场峪23号敌台,海拔339米。此台坍塌严重,仅存东墙一箭窗,以及东北、西北和东南三个墙角了,像桌子倒置,四脚朝天。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9 板场峪23号敌台</h3> 此为拐点,之后的墙体转向西南。接下来的第30台更惨,只剩三角朝天了。这是板场峪24号敌台,海拔319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0 板场峪24号敌台</h3> 最惨的要数第31台的板场峪25号敌台,海拔322米的残台,只剩稍高于马道的基础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1 板场峪25号敌台</h3> 再度大幅攀升,130来米的距离又拉起70米的高度,累呀!第32台是板场峪26号敌台,海拔392米。此台东、西、北墙各3窗,南墙存1窗,据门槛石位置推测还有1门1 窗,门居中;内部东西向三券室、南北二通道,现北券完整、中券存半、南券三分之一。此为山顶,视野良好。回首行程,峰峦叠嶂;前行又要一下一上,真够老夫一呛。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2 板场峪26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3 回望行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4 板场峪27号敌台(南向)</h3> 抓紧冲刺,不到十分钟,再次登顶。顶上有此行第33台的板场峪27号敌台,海拔也392米。此台东墙2窗(疑南窗毁)、西墙3窗,北墙1门1窗,门偏东侧,门券脱落;南墙也应1门1窗,门偏东,但门口坍毁。其内部东西向三券室、南北向三通道,梯道天窗在北券室,周边有坍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5 板场峪27号敌台脱落门券</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6 板场峪27号敌台中通道</h3> 南向下行,很快就是第34台的板场峪28号敌台,海拔385米。此台东3窗,西窗全坍掉,北墙1门1窗,南墙1门2窗。西半部坍塌,推测内部东西向三券室、南北向二通道。台子虽破,但妥妥的“雕花楼”呀。其南门偏东侧,石门口“六件套”,关键是券脸和立柱上均阳刻花纹装饰,比昨天平顶峪24号敌台的雕花要繁复、生动得多,只是券脸靠右下部位有所漶漫,算个小瑕疵。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7 板场峪28号敌台(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8 板场峪28号敌台(北向),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9 板场峪28号敌台南门雕花 </h3> 现距关门时间还有45分钟,要在4点前到达义院口断无可能。老夫现为最后一名,让大家冒着回京没有地铁的风险等待于心不忍。告别前面尚在努力攀登的四位队友,随即联系领队,提前下撤板场峪上车。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0 小分队代表走全程,队友提供</h3> 再望一眼吧,剩下7个敌台,现在能看到4个。第35台该是板场峪5号马面,淹没在丛林里;第36台为板场峪29号敌台,只余残基,也看不到,查海拔375米;第37台是板场峪30号敌台,能看到北墙3窗,东墙1门2窗、门居中,查海拔413米;第38台为板场峪31号敌台,能看到北墙3窗,窗下配射望孔,东墙1门2窗、门偏南侧,查海拔401米;第39台是板场峪32号敌台,形制与31号敌台相似,但配有窗槛石,查海拔393米;第40台为板场峪33号敌台,残半边,仅存北侧一个券室,能看到东1窗和北2窗,查海拔403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1 雕花楼遥望板场峪30-33号敌台</h3> 再恋恋不舍,也得抓紧下撤,一路生切,目标板场峪。下撤顺利,提前上车。到义院口接队友的空当又参观了义院口堡城,包括北墙、东墙和南墙。《四镇三关志》载,“义院口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松山墩、窪子台、分界岭墩、东大山墩,正关西稍城、大安口,俱平漫,通众骑,极冲,余山通步,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2 下撤板场峪</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3 义院口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4 义院口堡北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5 义院口堡东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6 义院口堡南墙</h3> 返京顺利,没误地铁。两天行程紧紧张张,但收获巨大。而且,三周之后再来,从花场峪到义院口坚持走完全程,在西石河南岸捕捉到了义院口北坡上的一溜敌台。先是三周前在“雕花楼”下撤时“眼到腿未到”的板场峪30-33号敌台,然后是从33号敌台拐向义院口那段墙体上的34-35敌台及义院口1号敌台。其中,板场峪34号敌台是上次的第41台,能看到西墙3窗、南墙两洞,该1门1窗,查海拔308米;上次的第42台是板场峪6号马面,现坍塌成一个小黑点,查海拔238米;上次第43台是板场峪35号敌台,只坍剩一堵东墙,查海拔234米;再往下是上次第44台也是最后一台的义院口1号敌台,不见墙体挺立,但有一截残砖墙低伏,查海拔205米。至此,11月3日的板场峪长城全线终于完整,老夫也就不再耿耿于怀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7 义院口北坡长城,2025-11-23</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8 板场峪30-34号敌台,2025-11-23</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9 板场峪34号敌台,2025-11-23</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0 板场峪35号敌台,2025-11-23</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1 义院口1号敌台,2025-11-23</h3> <p class="ql-block">  下面,该看板场峪窑址群和长城博物馆了,很不错哟,且听下篇分解,敬请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5ga3sb1a"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杨来楼到铁架子楼(长城文化体验234)</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