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间谍:一种需警惕的跨国家安全现象|王金岭

摄会观察

<p class="ql-block">《视频图文版权》</p> <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复杂的安全格局中,政策间谍作为一类特殊的情报活动参与者,是各国情报安全领域共同关注的议题。从客观定义来看,政策间谍并非特定国家或体制下的产物,而是指通过渗透、影响目标国政策制定过程,以获取战略利益或干扰其发展方向的群体,其活动范围覆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安全防御视野中。</p><p class="ql-block"> 从群体特征来看,政策间谍的隐蔽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这类群体往往不局限于特定身份,可能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也可能是智库成员、行业专家,甚至包括在文化领域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借助自身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以“政策建议”“学术研究”“行业分析”“文化创作”等合法名义为掩护,将对目标国不利的导向融入看似合理的议题中——例如在经济政策研讨中植入损害产业安全的观点,在社会治理讨论中放大矛盾分歧,或是在艺术创作中聚焦特定社会争议话题以引导舆论倾向,其行为因贴合正常社会活动逻辑而难以被快速识别。</p><p class="ql-block"> 在招募手段上,各国情报机构针对政策间谍的招募逻辑存在共性,核心是围绕目标人群的需求与弱点展开,且在多国均有公开披露的案例可作参考。</p><p class="ql-block">——☞利益诱惑与学术、文化领域渗透:在学术层面,2010年后欧洲多国曾曝出案例,部分东欧国家高校研究者因寻求欧盟框架外科研资金,接受某国匿名机构资助,后期发现资助方与该国情报部门关联,却因担心影响学术生涯被迫持续配合;在文化领域,部分艺术家可能因创作资金需求、国际展示机会短缺,成为情报机构的潜在接触对象,对方以“艺术基金支持”“跨国展览策划”为诱饵建立联系,逐步引导其在作品中传递符合自身战略需求的内容,或利用艺术家的国际交流身份收集信息。</p><p class="ql-block">——☞针对特定群体渗透:2021年美国司法部公布的案件显示,某国情报人员通过美国游说公司,接触华盛顿的政策分析师,以“提供政策咨询报酬”为名,要求其收集美国国会关于半导体产业补贴的内部讨论文件,试图影响美国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倾向。</p><p class="ql-block">——☞利用心理与弱点控制:日本曾披露案例,某亚洲国家情报机构通过掌握日本地方议员的债务问题,以“债务代偿”为条件,要求其在地方议会中推动有利于该国企业投资的议案;类似逻辑也适用于其他群体,包括艺术家在内,若存在个人隐私、经济困境等弱点,也可能成为被胁迫的对象,被迫配合开展活动。</p><p class="ql-block"> 从危害层面分析,政策间谍的活动对各国的安全稳定均构成挑战。无论是2015年某国通过影响澳大利亚矿产政策,导致澳大利亚对特定国家的矿产出口依赖度异常提升,影响其资源安全布局;还是部分国家的政策间谍在欧洲多国移民政策讨论中,通过智库报告放大社会分歧,间接导致政策制定延迟与社会矛盾加剧;亦或是借助艺术家作品的国际传播,放大目标国的内部争议,为政策干预制造舆论基础——这些案例都表明,政策间谍的危害突破了传统情报窃取的范畴,直接作用于国家发展的核心决策环节,可能引发经济利益受损、社会治理效率下降、文化认同弱化、外交战略被动等连锁反应。正因如此,各国均将防范政策间谍活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例如德国通过完善《联邦情报局法》,加强对境外机构资助本国智库、文化团体的审查;加拿大设立专门的“国家安全与情报委员会”,定期评估政策制定、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外部干预风险;日本则通过修订《特定秘密保护法》,扩大对涉及政策制定的敏感信息的保护范围,这些措施虽因国情差异有所不同,但均指向维护政策制定的独立性与安全性。</p><p class="ql-block"> 需要明确的是,关注政策间谍现象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职业或群体,而是基于全球安全治理的普遍需求。无论是学者、官员还是艺术家,多数人的专业活动均属正常社会范畴,只有当情报机构刻意介入、利用其职业特性达成战略目的时,才会涉及相关风险。各国在应对这一问题时,核心目标一致——维护本国政策制定的独立性与安全性,保障国家发展不受外部不当干预。了解政策间谍的特征、招募方式与危害,既是提升公众国家安全认知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构建协同安全防线的基础,对维护全球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