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才是辨病的重要法宝

曲晓力

舌诊是内里寒热虚实的“晴雨表 <p class="ql-block">  舌头虽小,却是内里寒热虚实的“晴雨表”,美篇把舌诊辩证方法归纳得简洁明了,舌诊不单是看有没有苔、颜色如何,还得结合整体病情,不可死执一端。</p><p class="ql-block"> 舌头有没有苔,初步判断病位的深浅。舌上无苔,多是病在表,说明邪气还停留在体表,还没有深入。若是白苔,那多半是病在半表半里,比如外感风寒发展到少阳阶段常见。</p><p class="ql-block"> 黄苔则是病邪已经到了里,多见于实热内盛的情况。苔若发黑,则病已深入少阴,病情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黑苔不是常见的情况,一旦出现,就得特别小心。</p> <p class="ql-block">  颜色也很关键,鲜红的舌头,多属火热之证;淡白的舌头,多见于寒证、阳虚、血虚之类的问题。如果舌苔润而有津液,偏向于寒;反之,若舌苔干燥无津,多属火热。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特殊的舌象叫做镜面舌——舌头光滑发亮、毫无苔质,像是猪腰子上把油刮掉后的模样,这是津液大伤、正气将脱的表现,古人多认为此舌象为“不治之症”。</p> <p class="ql-block">  把这些舌诊的要点总结得清清楚楚。开头一句“舌上无苔表证轻”,意思是说,病人舌苔全无,通常是外感初起,病还浅。白苔是半表半里的表现,这属于病邪在少阳位置的常见舌象。</p><p class="ql-block"> 舌色红而干,是热伤津液;舌色淡而润,是寒邪未化火。尤其要注意少阴病阶段的舌象,最容易出黑苔。若是因热致黑,说明阴分已有内热,可用黄连鸡子汤、大承气汤等清热泻火之方;若是寒极所致的黑苔,那是阴寒逼人,需用白通汤、通脉四逆汤这类温阳救逆之剂。</p><p class="ql-block"> 舌苔发黄,在阳明经证中最为典型。如果是实证,腑气有实,可以泻下;但若是黄苔出现在虚证人身上,虽为热象,却不可轻下,否则伤正更深。这种情况需要结合脉象、病程和整体虚实情况综合判断。</p> <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只盯着舌头看。舌象固然有参考价值,但必须结合病人的整体症状。比如一个人舌苔光滑无苔,看起来像是亡津,但他精神状态尚好,饮食如常,那也未必是危证。又比如一个人舌苔发黄,却无大便秘结、腹胀满等腑实之症,也不能贸然使用攻下之药。</p><p class="ql-block"> “镜面舌不可治”、“舌黑多死证”,虽言辞凛然,但也提醒学者切不可轻忽舌象所代表的危机。“须与病证相参,不可执一”,中医望诊要“活看”。舌诊只是手段之一,不能脱离整个辨证思维框架。哪怕是舌色微红、白苔薄薄,也不能立即判定无病,还需结合脉象、病情、起病时间、寒热变化等因素,统筹判断。</p><p class="ql-block"> 舌诊的本领不在于背得多少,而在于看得准、用得活。记住几个关键点:苔白为表浅,苔黄入里,黑苔属少阴危重;舌红为热,舌淡为寒;舌润寒多,舌燥火盛;无苔可轻可危,得看津液与全身情况是否匹配。不论是初学还是临床应用,把这些原则用活了,才算真正懂得灵活“辨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