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召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主持兴建,初名“弘慈寺”,后因寺内供奉银铸释迦牟尼像,又称“银佛寺”。清代,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后赐名“无量寺”,并对寺庙进行扩建,使其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历经数百年风雨,大召寺虽多次修缮,但仍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宗教规制,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交融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明万历七年由阿拉坦汗主持兴建,1580年竣工,是呼和浩特最早的黄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召寺在清代被尊为“皇庙”,康熙曾在此居住,僧侣们为此取消了活佛转世规定。这里佛事活动丰富,晾大佛、跳恰木等仪式盛大庄严。大召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感受内蒙古“召庙文化”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重要寺院,大召寺承载着宗教教义传播、法事活动举办的功能,是当地信众进行宗教活动、寄托信仰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召寺其建筑、雕塑、壁画等融合了蒙、汉、藏等多民族艺术特色,成为展示民族文化交融成果的活化石,为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既是知名文化旅游地标,吸引游客了解草原文化与宗教历史,也通过民俗活动等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社会文化载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局对称严谨,整体采用汉式“伽蓝七堂制”布局,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等,两侧有配殿、厢房等附属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寺内建筑采用汉庙形式,经堂、佛殿相连,为汉藏结合风格。其“银佛、龙雕、壁画”被誉为“大召三绝”,银佛由3万两纯银铸成,龙雕栩栩如生,壁画题材丰富、色泽艳丽。此外,寺内还藏有明清宣德炉、珍珠八宝宫灯等众多文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屋顶装饰华丽,主要建筑的屋顶采用琉璃瓦覆盖,大雄宝殿更是使用了象征皇权的黄色琉璃瓦。屋脊上装饰有各种瑞兽和花卉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部装饰精美,佛殿内有许多精美的装饰,如大雄宝殿内银佛前的两根通天柱上,盘踞着一对高10米有余的金色蟠龙,工艺精湛。此外,殿内壁画内容丰富,用矿物颜料绘制,展现了佛教传说等场景,历经百年依然色泽艳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藏风格融合,经堂、佛殿相连的大殿是大召寺的核心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汉、藏结合风格的喇嘛庙。其前殿为双层三开间的汉式建筑,后方经堂、佛殿则具有藏式建筑的特点,这种融合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檐翘角载着岁月,每一片瓦都藏着古寺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菩提过殿殿内香火氤氲,两侧佛像默然伫立,仿佛在诉说着菩提树下的顿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量寺(大召寺正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藏汉合璧的殿宇,释迦牟尼银佛端坐其中,香火缭绕间,是信仰的核心坐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墙下,汉藏服饰交映;香炉前,共持虔诚之心。不同的身影,同样的肃穆,在大召寺的钟声里,信仰跨越了族群的界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脚步来自四方,心意归于一处。汉族、藏族信众与佛教界人士并肩参拜,香火缭绕中,是文化的交融,更是信仰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汉地的叩拜遇上藏传的礼仪,当各界人士共沐佛音——大召寺的香火,不仅煨桑着信仰,更见证着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召寺·大象:驮负梵音的庄严使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是凡世的走兽,是佛国的侍者。脊背载着经幢与慈悲,足蹄踏碎尘嚣与虚妄,在香火缭绕中静立百年。每一道纹路都刻着梵音,每一次沉默都在守护一方安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召寺前的白塔群,不是冰冷的建筑,是刻在时光里的信仰坐标。风掠过塔顶,仿佛在诉说百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晨光漫过红墙,白塔静静伫立。砖缝里藏着岁月,经幡下拂过时光,这是大召寺门前最沉静的守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乃春庙:于明万历十五年建成,经堂及佛殿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壁画面积达185.5平方米,绘有佛、菩萨、罗汉、度母、护法以及藏传佛教的历代高僧等像,对研究明清时代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艺术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乃春庙的金顶在阳光下灼目,藏式碉楼式的建筑独具风骨。这里曾是活佛驻锡之所,每一寸墙垣都浸着静谧的禅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召寺的乃春庙,藏风浓郁。金顶映天光,殿内藏禅心,是古寺里独树一帜的信仰印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菩提过殿:是中轴线上的第三座主建筑,坐落在570平方米的台基上,分为经堂和佛殿两部分,采用“勾连搭”方式连接。殿前有三层六角塔式香炉和两根高红旗杆,殿堂内有讲述康熙帝私访月明楼故事的壁画。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大天王怒目威严,镇守着古寺的安宁,也迎送着每一位寻迹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王殿:是大召寺中轴线上的第一座佛殿,殿内矗立着四尊木雕天王站像,分别为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民间又称其为“风、调、雨、顺”四大天王。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宝殿:是大召寺南北主轴线上的中心建筑,台基面积1500平方米。大殿分为亭子、经堂和佛殿三部分,殿内供奉着银佛,其左侧是燃灯佛,右侧是弥勒佛,被称为竖三世佛。大雄宝殿的西北角还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康熙皇帝曾赐予八盏“珍珠八宝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