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张廷谔旧居】

印象诗人、作家哲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摄于天津河北区民主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秋日的天津意式风情区,阳光透过梧桐叶隙洒在民主道35号的淡蓝色洋楼上。这座意式风格的二层建筑,墙角仿基石砌法的纹路里藏着百年故事——它曾是段祺瑞府院之争时的避难所,后来成为两度出任天津市长的张廷谔的居所。铜制门环轻叩声中,仿佛能听见民国政商两界的风云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推开大门,庭院里丁香树与龙爪槐的枝叶交错,依稀可见当年秋千架与鱼缸的位置。一楼会客厅的展柜里,《何梅协定》复制品格外醒目,1935年正是这份文件将“罢免张廷谔”列为条款,只因他拒绝与亲日分子同流合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旁边盐业公司的铜印印证着他的另重身份:1924年举家迁津后,他以“益顺堂”名义购下此宅,在后院开设蓟七盐店,手握七县官盐专卖权,成为政商两栖的典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拾级而上,木质楼梯的吱呀声里藏着他的奋斗轨迹。二楼书房复原了当年场景: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的毕业证书旁,摆着大沽造船所的机械图纸——这位河北丰润贫家子,正是从机械师起步,凭过人交际能力跻身北洋政坛,最终在1923年出任国务院秘书长。展柜中1934年的市长任命书显示,他首任天津市长时,每日从意租界到月纬路市政府上班,家中常云集各国领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动人的是一组生活化展品:血压仪与未完成的市政规划图静静并置。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张伯苓推荐复任市长的他,曾聘请专家规划下水道工程,却因接收丑闻与政局动荡心力交瘁。1946年记者节那天,他在欢迎清查团的晚会上晕倒,次年便辞职隐居北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夕阳为老虎窗镀上金边时,后院盐店旧址的展柜里,泛黄的盐票与政务手册形成奇妙对照。这位1948年赴台、1973年客死台北的民国政客,一生在实业与政务间游走,在妥协与坚守中浮沉。民主道的淡蓝色洋楼恰如他的人生注脚,在意式拱券与中式庭院的交融里,诉说着一个动荡时代里天津人的生存智慧与家国情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