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蘓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拍照/蘓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音乐/温馨叙事</b></p> 走近浦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丹桂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散文‖说说乡风民俗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题记:</b>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有生生不息的文化积淀,更有众多技艺领域中的能工巧匠,精湛的传统技艺,令人折服。此文所列的工匠习俗、作坊习俗只是乡风民俗中的冰山一角,也不一定准确,尚需补充完善。权作为推荐浦城家乡做点好事,并与众友共享浦城家乡老祖宗留下的一些习俗,同时也让我们一起祝愿浦城的乡风民俗生生不息,薪火长传! </p><p class="ql-block">浦城位于福建最北端,与浙、赣交界,北部、东北部、东部分别与浙江的江山市、遂昌县、龙泉市接壤,西北部与江西的广丰区毗邻。 </p><p class="ql-block">由于浦城与江山、龙泉、广丰等地毗连,加之通衢商贾、姻缘嫁娶等地缘关系,浦城至今还留存“江山街”、“龙泉担”、“广丰人”的遗址遗风。所以浦城的民风习俗与江山、龙泉、广丰等地有好多相仿相通的地方并沿袭下来,代代相传,形成独特的乡风民俗。</p><p class="ql-block">浦城早年常见的工匠习俗主要包括:石、泥水、木、铁、锡、漆、篾、弹花、剃头、制秤、铁皮匠等。 </p><p class="ql-block">据传说石、泥水、木匠的祖师都是鲁班。石、泥水匠主要是建房、砌灶,开磨等,木匠主要是建房、做家具。听人说木匠的尺寸讲究带“六”,如厅堂宽一丈六,墙高九尺六;床长六尺、宽三尺六。石、泥水、木匠早年在浦城比较普遍,其中石匠最苦,石匠只出苦力,非强壮的男人不能做。记忆较深是箍桶木匠,他们中江山人居多,主要分布在城关大西门,江山街(建设路)等街巷。赞美江山人勤劳的品质,浦城有一句俗语“大雨落小雨落,江山妇女打赤膊。” </p><p class="ql-block">据传说铁匠祖师是太上老君。铁匠主要制造锄头、柴刀、犁头、耙、菜刀、锅铲、火钳、斧、凿、刨等,品种繁多。听人说铁匠在“三十六行”中是老大,没有力气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吃不了苦打不了铁,俗话说“打铁先要身板硬”就是这个理儿。在旁人看来,铁匠只是一身蛮力,这就错了,打铁讲究掌握火候,要有耐性,也要有悟性。早年铁匠铺在城区几乎每条街都有,农村也较普遍,师傅浙江人居多。而如今城区打铁铺也只有少数的几家了,其中七星桥头有一家江山籍徐师傅开的铁铺,早年在县农械厂上班。九牧镇九牧村铁匠胡师傅是江西玉山人。</p><p class="ql-block">据传说锡匠的祖师爷也是太上老君。锡匠是制作与修复锡器的。通过熔锡、裁剪、焊接等手工工序,制作如茶壶、酒壶、烛台、香炉、茶叶罐等日常用品,以及婚嫁、祭祀用具,或将破损锡器回炉重铸。这门手艺在明代开始盛行,传统大多是走村串户,在农闲时挑担上门服务,或在街坊巷道,或在固定店铺经营锡匠技艺。早年忠信高溪村有一徐姓锡匠,手艺精湛,生意尚好。如今因铝和塑料制品的普及,这门工艺将面临消失。</p><p class="ql-block">据查阅漆匠的祖师是鲁班。生活在小县城的漆匠,都是些割漆和为人油漆家具、寿木、给庙中菩萨贴金的匠人。他们从漆树上割出生漆,再把生漆刷到主顾的木器上去。漆匠最重要一条就是能耐漆,即身体要有对生漆的抗体。漆匠早年也是时兴的行当,既轻松又赚钱,因其用的调料,外行人看不懂,故有“调料油漆,神鬼不知”的说法。漆匠要数浙江一带师傅居多,常见会在橱柜门上油画花鸟之类,或写上毛主席诗词,如“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等等。漆匠还有一个忌讳,不能说“漆干了”,而要说“离手了”。如今,土漆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种类繁多的人造漆取代了工艺复杂的手工土漆,而机械化喷漆也渐渐取代了旧时漆匠油漆的技艺,曾经活跃一时的手工漆匠也渐渐地消失了,成为一个时代的印痕。</p><p class="ql-block">据传说篾匠的祖师是泰山。它是一门吃百家饭的传统职业,手艺传统古旧。早年日常用具多为竹制,如竹床、躺椅、桌子、凉席,竹篮、淘箩、蒸笼、箩筐、筛子,热水瓶壳等。据我所知,浦城篾匠广丰人居多,早年时候的广丰人在我们印象中大多比较邋遢,可能是生活艰辛的原因吧。因竹制品美观、耐用、环保备受人们欢迎,故几乎被淘汰的篾匠行业,近年来,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 </p><p class="ql-block">据查阅弹花匠的祖师是黄道婆。早年弹花匠没有固定场所,大多手持弹花木槌,不时槌击弓弦发出音响,进而招揽生意,体现早年弹花匠生活的不易。虽然肩挑背扛,弯腰驼背,但弹起棉花,却能弹出天籁之音。弹花匠弹出的棉花洁白如云,轻如花絮,东家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旧时弹花匠一般有三种手艺,有口诀云“春天编棕衣,夏天去阉鸡,冬天打棉被”。为了讨生活,按季节去做手艺。记得老城区时每条街上都有弹花的。 </p><p class="ql-block">理发俗称剃头,听人说其祖师是罗真。剃头匠上替皇族剃头,下替妇女修脚,被称作“没大没小”,剃头时客人总是坐着,而自己却是站着,被认为“低人一等”。小孩出生要剃“满月头”,女子出嫁要向剃头匠借剃刀“开面”等等。听说早年在乡间剃头有按单位或按人头包年的,可上单位(学校)或上门(田间)剃头,年末按人头收费。如今,老式理发店虽渐渐退岀,但每条街坊还有门店。印象较深的要数后街德星门罗师傅理发店的一幅对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横批“精益求精”,还有小时候横街头理发店镜中的毛主席语录“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p><p class="ql-block">据查阅秤匠的祖师是范蠡。秤匠就是制造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纽等组成的秤。后街(民主路)有家秤店开了好些年,师傅姓应,他做的杆秤曾遍布城乡,口碑也很好,没有一杆偏“星”不准的秤,他有个原则,任凭顾客出多少钱,短斤缺两的秤绝对不做。应师傅说,现在一年也制作不了几杆秤,坚守这门手艺,是想传承制秤技艺以及老有所为。据他介绍,大号秤一般选择楠木,中、小号的秤多数使用红栒子木,木材经阴干一年以上。耄耋之年的应师傅,年轻时在县二轻局下属企业学手艺,学成后开始了职业生涯,凭借制秤技艺养活一家老小。他说:“现在的年青人很少有人学这门手艺。”对杆秤的前景很是担忧。 </p><p class="ql-block">听人说铁皮匠的祖师是太上老君。铁皮匠主要用铁皮锤打水桶、水盆、水壶、炉筒、炉筒拐弯、簸箕、漏斗、洋芋刮子等器具。铁皮匠所用工具有铁砧、铁锤、铁剪、铁钳、圆规、直尺等;铁皮匠的作坊通常很杂乱,到处是卷着或张开的铁皮,满地丢的是零碎下角料。铁皮匠整天钻在作坊里,不是剪铁皮,就是锤打铁皮,“叮叮铛铛” 的声响从作坊中传出,老远就能听见。大西门耄耋之年的朱师傅愁眉苦脸地说:“塑料与铝制品充斥市场后,铁皮匠的生意就渐渐淡了,现在这种手艺没人学了,因为赚的钱很少,养家糊口都成问题。”</p><p class="ql-block">浦城早年常见的作坊习俗有:酒坊、豆腐坊、磨坊、碾米坊、糕点坊等。 </p><p class="ql-block">豆腐坊、酒坊有单独开的,也有两者兼营的。豆腐酒坊的豆腐渣、酒糟,多作养猪饲料,增加作坊收入。豆腐酒坊除了酿酒、做豆腐出售外,也接来料加工的生意。酒坊酿酒主要品种有米酒、料酒、包酒等;蒸馏白酒品种主要有谷烧、高粱烧、薏米烧、地瓜烧、葡萄白酒、猕猴桃白酒、板栗白酒等。九牧豆腐坊做出的豆腐清香可口,名闻遐迩,听说是九牧独特的地质水源和用石膏凝固时的精细工序所造就的。 </p><p class="ql-block">水磨坊主要是舂米,兼磨粉和榨油,早年浦城的河流、小溪磨坊星罗棋布,据传早年全县有大小磨坊300余座。舂米的收费是每石谷收一升米。磨坊奉鲁班为祖师,其神位有石雕鲁班像。儿时夏天经常在上岚与马莲河交界的磨坊水车下游的河里游泳,磨坊房及水车特有的风景至今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吃的米都是靠手工作坊碾出来的。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的碾米坊,机器都是老式机械,噪音大、效率差、粉尘多又扰民,主要加工村民自产自销的粮食。随着时化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粮食加工企业逐步走向自动化生产轨道,如浦之玉、旭和米业等企业公司。</p><p class="ql-block">孟氏糕点坊为浦城老字号,也是我从小光顾的老店。作坊的品种多多,有桂花糕、芝麻糖、花生酥、中秋饼等。早年家住后街的孟老师傅一手创建了孟氏糕点老字号,听说他最早是县糕点厂师傅,又当过供销社干部。如今孟氏糕点坊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3日于福州</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仙楼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南浦溪</span></p> 工匠习俗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牧中垄.陈师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泥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徐师傅出生打铁世家,江山峡口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牧胡师傅铁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打棉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打棉匠</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式理发(项师傅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德星弄罗贤信师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后街称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铁(锡)皮工匠</span></p> 作坊习俗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铝(锡)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酒坊.传统老式蒸馏白酒法(九牧吕师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豆腐坊.九牧豆腐</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民主路大官桥的碾米坊(建于70年代初)</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现在的九牧碾米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磨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马莲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还有许多能工巧匠和作坊工艺,此篇只选部分展示。(待补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