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简史

夷水古风(贺孝贵)

<br><br>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悠久,主要经历施州、清江郡、清化郡、施州卫、施县、恩施县、施南府、施鹤道、鄂西行政区、恩施专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建治变更,其沿革简述于下。<br><br> 今日恩施城区局部图(转自网络) <div><br></div> 上古为廪君国地。唐虞(夏商)为荆、梁二州之域。周初为巴子国地,后为夔子国地。春秋(前770—前476年)属巴国。战国(前475—前221年)属楚巫郡。秦(前221—前207年)属黔中郡。汉(前206—公元220年)属南郡。三国吴及晋、十六国(220—420年)属建平郡,名沙渠县(吴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为今州首府恩施县建县之始,迄今已有1750年的历史)。关于以上的历史,因时间久远,文献记载不详,历史遗迹主要以地名方式存在,如巴公溪、巴公桥、巴栅王墓、埋葬巴将军蔓子的都亭山等,但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青铜器文物不少,主要以编钟、錞于、镦、簠、簋、洗、钲为多。这些都是关于恩施历史一些简散的记载,其较详实的记载,要从建立州一级政权说起。<br><br> 蛮扎垅施王屯遗址(贺孝贵 摄) <div><br></div>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始设施州。关于施州的设立有二说,一为土著向氏兄弟归附北朝北周朝廷,于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573年)设施州;二为朝廷平定桓诞,据清同治版《恩施县志·古迹》载:“施王屯在卫城南十五里,《舆地·唐记》云:州有施王余址,故以为名,盖谓此也。东晋末桓元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北周保定(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年号,561—565年)初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址。”今施王屯称蛮扎垅,位于恩施市南郊,属芭蕉侗族乡天桥村。二说皆为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 邕时期建立施州,当属可信。同时设立清江郡。<br> 隋朝(581—618年)。据《隋书·地理志》载:大业初改施州、清江郡为庸州,后复为清江郡。统五县:盐水、巴山、清江、开夷、建始。<br> 唐朝(618—907年)。据《唐书·地理志》载:先为清江郡,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清化郡,乾元(758—760年)复为施州。统二县:清江、建始。恩施市境唐代的遗存很少,今恩施市内武圣宫前身为开元寺,建于唐代,另胜利街唐井湾有唐井。<br><br> 椅子山宋施州城遗址(贺孝贵 摄) <div><br></div> 宋朝(960—1279年)。据《宋史·地理志》载:为施州、清江郡,属夔州路。统县二:清江、建始。恩施市境北宋遗存极少,只在恩施城区舞阳坝州政府前田园、航空路市工会原工地发现墓葬,出土少量文物,另恩施城南25公里马河滩鱼潜洞有李周石刻,李周北宋治平年间任施州通判,南巡施州南部疆界时,留下33字题刻:“治平乙巳冬,腊月也,会饮于板桥之龙洞。还,邑尉周昌符郊迓。因通判李周巡按边徼。”可惜于1967年修水电站时炸毁。民国初年恩施县知事郑永禧曾亲临所见,在所著《施州考古录》中有载。南宋时期遗迹较多。清道光版《施南府志》载:“宋史理宗本纪(载),淳祐三年五月庚子,诏施州创筑土城及关隘六十余所,本州将士及忠州戍卒执役三年者各补转一官。按,宋旧城即今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元仍其旧。”这是目前关于恩施城池建筑时间最明确的记载。淳祐为南宋理宗赵昀年号,淳祐三年即公元1243年。《施南府志》引《明一统志》载:“旧施州在卫城东椅子山,宋开庆间治此,城基尚存。”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载:“椅子山在城东十五里,宋开庆初,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此,以据险要,亦名州基山,俗称旧州城,讹呼柳州城。”据考古调查证实,柳州城为南宋施州另一处城址。南宋后期,朝廷为抵抗蒙古军队进攻,诏令各地择险要处筑城设隘防御,椅子山被选中建设为军事城堡,开庆初(1259年前后),知州谢昌元将施州州治移至椅子山,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被元蒙军队攻陷,长达19年时间。今椅子山南宋施州城遗址保存较好,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 明、清施州卫、施南府城西城门(摘自网络) <div><br></div> 元朝(1271—1368年)。据《元史·地理志》载:仍为施州,属四川行省夔州路总管府,原辖清江、建始二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清江县入州,领一县:建始。元末,农民起义军明玉珍部攻占施州,施州纳入明玉珍在四川重庆建立的大夏国政权。元代今恩施境内始设土司,有施南道宣慰司、上下爱茶宣抚司、隆奉宣抚司、龙潭宣抚司、高罗宣抚司、镇边毛岭峒宣抚司、忠孝安抚司、金峒安抚司、木册安抚司、又把峒安抚司、散毛峒蛮夷官司等(另有资料记为施南宣慰司、湖南镇边宣慰司、湖南镇边毛岭洞宣慰司、散毛誓崖军民宣抚司、师壁宣抚司、高罗宣抚司、安定宣抚司、怀德宣抚司、忠孝军民安抚司、盘顺安抚司、龙潭安抚司、木册安抚司、忠建军民都元帅府、容美洞军民总管府、唐崖千户所)。明玉珍据蜀称帝后,对今恩施境内的土司进行了调整,设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施南宣抚司、东乡五路宣抚司、忠孝宣抚司、忠路宣抚司、大旺宣抚司、镇南宣抚司、唐崖宣抚司。<br> 明、清施州卫、施南府城城墙(贺孝贵 摄) <div>  明朝(1368—1644年)。据《明史·地理志》载:朱元璋建国初期撤销施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置,属夔州府。六月兼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十二月属湖广都司。后废州存卫。辖三里五所:市郭里,都亭里、崇宁里;附郭左、中、右三所,大田军民千户所,支罗镇守百户所。二十五土司:施南宣抚司、忠建宣抚司、散毛宣抚司、容美宣抚司、东乡五路安抚司、忠路安抚司、忠孝安抚司、金峒安抚司、中峒安抚司、龙潭安抚司、忠峒安抚司、高罗安抚司、大旺安抚司、摇把峒长官司、上爱茶峒长官司、下爱茶峒长官司、剑南长官司、思南长官司、木册长官司、镇南长官司(后改唐崖长官司)、镇远蛮夷官司、隆奉蛮夷官司、西坪蛮夷官司、东流蛮夷官司、蜡壁峒蛮夷官司(另有资料记为29个土司,这是包括容美宣抚司所属五峰石宝、椒山玛瑙、石梁下洞、水浕源通塔坪4个长官司。也有35土司之说)。明代是恩施历史上大移民时期,朱元璋大行屯田制,将驻守施州的近五千名军士用于屯垦积粮,即军屯,三分军事,七分种植,亦军亦农;后又将这些军士的亲属强行安排到施州卫屯垦,即民屯。今恩施大屯堡、小屯堡、南屯堡、桅杆堡、干溪屯、军寨、安乐屯等地名,即与此事有关。明代施州卫除辖土司地,作为治所直属地域为历史上最广大,南至今咸丰城区,北至今利川谋道,这是因为洪武十七年(1384年)今咸丰境内散毛土司叛乱,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凉国公蓝玉率兵剿平,割其地置大田军民千户所,直隶施州卫;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今利川谋道境内上下支罗土司峒长黄中叛,朝廷派兵讨平,在其地置支罗百户所,直隶施州卫。明代始修施州卫砖石城墙,今仍存,一些街巷民居建于明季,著名的有明代进士李一凤老宅。<br><br></div> 民国施鹤道道署遗址(贺孝贵 摄) <div><br></div> 清朝(1644—1911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于1616年,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开始统治全国。初袭明制,今恩施地区仍为施州卫,雍正六年(1728年)改施州卫为施县,隶属归州,次年改恩施县,取皇帝恩泽施地之义,当为今恩施市历史上地域最广大时期。其时辖19土司,分别为容美宣慰司;施南、忠建、忠峒、散毛、忠路宣抚司;东乡、忠孝、高罗、木册、大旺、金峒、蜡壁、东流、唐崖、龙潭、沙溪安抚司;卯洞、漫水长官司(另有资料记为23个土司,其中包括容美宣慰司所属五峰石宝、椒山玛瑙、石梁下洞、水浕源通塔坪4个长官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即改土官制为流官制,撤销土司政权,设立府县。湖广总督提议以土司各境并原设恩施县地增设一府,将建始县由四川夔州划还,设施南府,辖六县:恩施、建始二县与土司地改设的利川、宣恩、来凤、咸丰四县,恩施为施南府附郭县。容美土司则改鹤峰州划给宜昌府管辖。清初,恩施是继明初大移民后又一个大移民时期。明末清初,因战乱造成四川与其周边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朝廷制定开垦土地归己所有、免税减赋等优惠政策,吸引贵州、湖南、湖北大量人民迁移今恩施地区,增加了人口,开垦了荒地,发展了经济,同时也丰富了民族成份,今恩施州侗族、苗族和部分土家族人民,为当时移民的后裔。清代施南府的经济相对比较繁荣,社会较为安定,吸引了福建、广东、江西、浙江等地商人前来从事商贸活动,他们带来了各种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与会馆文化,因此形成庙宇林立的局面,仅施南府城,就号称有四十八庙,而会馆又大多依附于庙宇存在,著名的有南岳宫并湖南会馆、帝主宫并黄州会馆、万寿宫并江西会馆、天后宫并广(州)福(建)会馆等。因明代修筑的砖石城墙毁坏严重,清代进行了维修,使城墙更加雄阔,城门城楼更加伟岸,街、坊、巷布局更加合理,成为鄂西南地区最繁华的都市。繁荣的经济与文化,造就了一批名士俊才,如政治家兼诗人樊增祥,官至代理两江总督,一生写诗三万多首;政治家饶应祺,官至新疆巡抚,为开发新疆经济,保卫祖国边疆贡献巨大;广州三江协副将陈连升,在鸦片战争中与英国侵略军拼死战斗,血洒疆场;一大批辛亥革命志士为推翻帝制,参加武昌首义,千古留名。今恩施市城区古代遗存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包括城墙、城门、街道、民居、庙宇,保存较完整的有西后街与西城街街区、三义宫街区、薛家巷街区、柿子坝街区、北门街区、南门街区,武圣宫、文昌祠、连珠塔等。2006年5月,施南府老城与柳州城宋城一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 民国恩施城区局部图(转自网络) <div><br></div> 中华民国(1912—1949年)。民国初期废府立道存县,直隶湖北省,因军阀混战,政权多次更替,先后设荆南道、荆宜道、荆鹤道、施鹤道,主要为民国四年(1915年)所设荆南道与十五年(1926年)所设施鹤道,沿袭清施南府时的六县之治。民国十五年将宜昌府属鹤峰州改县划入为七县之治。十六年(1927年)废道,改设鄂西行政区,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将宜昌府属巴东县划入为八县之治,二十五年(1936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南部地区为贺龙领导的红军创建的湘鄂边苏区,建有县、区、乡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1938年11月至1945年9月为湖北省临时省会,亦为中国共产党鄂西特委(湖北省工委)驻地。<br><br> 20世纪70年代恩施城局部图(摘自网络) <div><br></div><div><br></div>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6日,国民党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署所在地恩施县城解放,至18日全境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专员公署,仍辖民国时期的八县。1955年5月12日改为恩施专员公署,1968年改为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为恩施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1981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恩施市,以恩施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县,并入恩施市)、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七县一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全州辖六县二市。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原载《土家族研究》2010年第1期、2014年西安出版社贺孝贵著《历史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