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印象

阿东摄影

<p class="ql-block">一天的喧嚣终于落了地,像屋角那台老电视的荧幕,熄了火,只剩一片灰蒙蒙的静。躺着理发店椅子上不知不觉就睡了,翘首二郎腿还是那么舒服,墙上的钟走得慢,瓶罐堆在桌边,门敞着,风从院子里穿进来,带着点陈年木头和阳光晒透的气味。只是任时间从指缝里漏过去。这样的安静,是古城给我的礼物——不声不响,却把人裹进它的呼吸里。</p> <p class="ql-block">手搭在膝上,指节粗大,皱纹像年轮刻进皮肤。戒指还戴着,是他当年亲手套上的,如今松了,却舍不得换。毛衣是旧的,蝴蝶图案模糊了,可我记得她一针一线织时的模样。这些细纹和旧物,不是衰败,是日子一层层堆出来的温度。古城也这样,不靠鲜亮的招牌招人,而是用墙皮剥落的砖、屋檐下挂着的蛛网,告诉你它活过多少春秋。</p> <p class="ql-block">巷口的石凳上,老李头戴着帽子坐着,笑眯眯地讲着几十年前的市集。我听着,偶尔点头,其实更多是在看他说话时眼角的纹路,像风吹过水面的波。他讲起当年挑担卖糖糕的吆喝声,讲起哪户人家的猫总爱趴在祠堂屋顶。我们不说大事,只说这些碎屑般的记忆,却偏偏最像这座城的脉搏——缓慢、安稳,带着人情味的暖。</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座老庙,抬头看那屋檐下的斗拱,木头被风雨磨得发亮,雕花却依旧清晰。光影斜斜地切过梁枋,像刀刻出的年轮。没有一根钉子,全靠榫卯咬合,几百年不倒。这手艺如今少见了,可它就在这儿,沉默地撑着一片天。古城的骨架,就是由这样的细节撑起来的——不张扬,却经得起时间的推搡。</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巷子窄,阳光只敢斜着挤进来。我看见一个女人抱着孩子走过,头巾裹得严实,嘴角却藏不住笑意。孩子小脸贴在她脸上,眼睛正看着镜头。她脚步轻,怕惊了梦。那一瞬,我忽然觉得,这座城最动人的不是碑文也不是牌坊,而是这样的清晨——有人生,有暖意,有延续。</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里,她站在雕塑前,侧脸被窗格子投下的光影切开一半。她看得极专注,仿佛那石头里藏着声音。我悄悄站远些,不忍打扰。有些凝视,是对话,是共鸣,甚至是一种朝圣。古城里也有这样的角落,一堵老墙、一口古井,你盯着它,它也回望着你,忽然就懂了什么叫“旧物有灵”。</p> <p class="ql-block">作坊里,老师傅戴着口罩,手套沾满石灰,手里的刻刀在石料上缓缓推进。他不说话,动作却像在吟诗。工作台边堆着半成品,有佛像,有门环,有说不出名字的构件。这双手,修过祠堂的梁,补过老宅的窗,如今还在一点点把古城的魂,刻进石头里。</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工厂还在运转,熔炉口泛着红光,工人弯着腰,盯着金属的流动。那光太烈,像要把黑夜烧穿。我站在高处看,一边是老城的静,一边是新城的热。它们不说话,却共用同一片地基。或许,古城从不曾拒绝变化,它只是要求——别忘了来路。</p> <p class="ql-block">我在一个老匠人的案头看见那组小雕像,戴斗笠的人排成行,有的扛锄,有的挑担,动作凝固,却像随时会走动起来。他笑着说:“这是我爷爷那辈人的样子。”我盯着它们,忽然看见了无数个清晨——田埂上走过的身影,挑水的、赶集的、送孩子上学的。他们不在了,可他们的姿态,被石头和木头记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山峦与树木在雕塑间起伏,人物手持长矛,骑马巡行,有的驻足瞭望,有的低声交谈。这不像装饰,倒像一部无声的史书。我绕着它走了一圈,仿佛听见马蹄踏过青石板,听见号角从城楼上传来。古城的往事,就藏在这些褶皱与线条里,不声张,却厚重得让人驻足。</p> <p class="ql-block">雨后,我拐进一条偏巷,树干上长着几朵蘑菇,灰白的伞盖贴着粗糙的树皮,像自然悄悄写下的诗。砖墙湿漉漉的,阳光斜照,把蘑菇的影子拉得很长。没人修剪,没人打理,可它们长得自在。这让我想起古城最可爱的一面——它允许荒芜,也包容生长。</p> <p class="ql-block">墙根下,几只旧雨靴靠着,鞋面裂了口,塑料袋挂在钩子上,被风吹得微微晃。这本是无人在意的角落,可我却站了一会儿。它们像退役的老兵,曾经踩过泥泞的巷子,淋过冬雨,如今静静靠在墙边,接受岁月的封存。古城的美,不止在雕梁画栋,也在这些被遗忘的细节里。</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老宅的门前,金瓦飞檐在阳光下闪着光,红灯笼随风轻晃。柱子上的雕花繁复,像是诉说着某个久远的家族故事。屋里有人坐着喝茶,有人低声交谈,像是日常,又像仪式。远处的高楼在背景里若隐若现,可这里的时间,依旧走得缓慢。古城没有死去,它只是学会了在新与旧之间,稳稳地呼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