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在马段头村遗址里时,脚步放得极轻——脚下每一块嵌在土中的碎瓷片,可能是哪户人家当年盛饭的碗底;被野草半掩的土坯墙根,还留着早年村民垒墙时手捏的纹路;就连路边歪倒的、只剩半截的磨盘,磨齿里卡着的细土,都还带着上一辈人磨面时的温度。这不是一片“废弃”的土地,是宁夏山里人靠着天、守着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印记——从前这里没有平整的路,村民要翻山走几里地才能赶集;没有稳定的水,要靠窖存着雨水过活;更没有如今的亮堂,入夜后全村只剩煤油灯的微光,是典型的宁夏南部山区“靠天吃饭”的村落缩影。</p><p class="ql-block">直到顺着遗址边缘的土坡慢慢往上走,视野突然敞亮起来:整座村落遗址像一块温润的旧玉,安安稳稳卧在成片的风电场中间——银白色的风机塔架顺着山势排开,几十米长的叶片在宁夏特有的烈风中缓缓转动,叶片扫过空气的“呼呼”声,取代了过去山间只有风声、鸡鸣的寂静;塔架下的检修路平整宽阔,工程车能直接开到每一台风机旁,这路不仅通着风电场,也连向了几里外新建的移民社区——那里有整齐的砖房、配套的学校和卫生院,当年从马段头村迁走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看病、送孩子上学,再不用受“翻山越岭”的苦。</p><p class="ql-block">风把头发吹得乱飞时,突然看清这画面里的“进步”:不是把老村落彻底推平建新,而是让那些带着生活温度的旧迹——磨盘、土墙、碎瓷片——都留在原地,成了宁夏“生态移民+清洁能源”发展的活注脚。从前这里的“落后”,是地理阻隔、资源匮乏困住了日子;如今的“进步”,是移民政策让村民挪出了穷窝,是风电产业让这片沉寂的土地“转”了起来,既留住了老一辈的生活记忆,又托着新一代的人,顺着风的方向,走进了宁夏全域发展的新光景里。风还在吹,吹过遗址的土坯墙,也吹转风机的叶片,像在把过去的日子轻轻拢住,又稳稳地推着这片土地,跟着宁夏发展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更踏实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