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瓷房子:凝固的瓷艺史诗与人文密码

大众摄影田苏明

<p class="ql-block"> 在天津和平区赤峰道上,一座通体镶嵌着数十万件古瓷片、古瓷器的法式洋楼静静矗立,这便是被誉为“一座价值连城的‘瓷化石’”的天津瓷房子。它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景,更是一段关于收藏、守护与文化传承的人文故事载体,将古董的厚重与建筑的创意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一、收藏家与“瓷筑”初心:张连志的文化坚守</p><p class="ql-block"> 瓷房子的缔造者,是天津著名收藏家张连志。作为深耕古董收藏数十年的爱好者,他手中积累了海量明清时期的古瓷片、完整瓷器,其中不乏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当而破损的瓷件。在张连志看来,这些“残缺的珍宝”不应被遗忘——若将它们随意丢弃,便是对历史文化的浪费;若仅存于库房,又无法让大众感受古瓷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萌发了“以建筑为载体,让古瓷重生”的创意:将自家购置的法式洋楼作为基底,用水泥、特殊黏合剂将古瓷片、古瓷器、瓷碗、瓷盘等镶嵌在墙面、屋顶、立柱之上。这一举措并非“猎奇”,而是他对文物保护的独特表达——既解决了破损瓷器的存放难题,又让静态的收藏变成了可触摸、可观赏的“活态文化景观”,让更多人直观感受中国瓷文化的璀璨。</p> <p class="ql-block">二、价值评估与核心藏品:无法简单衡量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由于瓷房子是“建筑与古董的共生体”,其整体价值难以用传统古董评估标准精确量化。据公开信息及业内推测,房屋外墙上镶嵌的瓷片、瓷器跨越明清两朝,数量超过40万件,其中包括青花、粉彩、浅绛彩等多个品类;屋内还陈列着数百件完整古董家具、石雕、铜器,整体“文化含金量”极高。</p><p class="ql-block"> 在所有藏品中,清康熙青花龙纹大缸被公认为最贵重的单件瓷器之一。这口大缸器型规整,青花发色浓艳明快,龙纹笔触遒劲,鳞片、爪牙刻画细致,尽显康熙朝官窑瓷器的雄浑气势,是清代早期青花瓷器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收藏价值,单件估值便已达数千万元。</p> <p class="ql-block">三、分层看点解析:一步一景的古董秘境</p><p class="ql-block"> 瓷房子的看点遍布建筑内外,从院落到楼上,每一处细节都暗藏历史密码,呼应着“瓷艺+古董”的核心主题。</p><p class="ql-block">(一)大院与底层:石木与瓷的初遇</p><p class="ql-block"> • 屏风墙与古瓷花瓶墙:大院正面的屏风墙是进入瓷房子的“第一视觉焦点”,墙面以浅色调瓷片为底,中间镶嵌多件完整的古瓷花瓶,花瓶题材涵盖花鸟、山水,瓷质细腻,釉色温润,与周围零散的瓷片形成“整与碎”的对比,凸显设计巧思。</p><p class="ql-block"> • 石马与石像:大院背后摆放着两匹汉代风格石马,马匹姿态昂扬,肌肉线条流畅,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看出汉代石雕“雄浑大气、简约传神”的特点;门口的石像是典型的清代瑞兽造型,雕刻精细,寓意守护宅邸、驱邪纳福。</p><p class="ql-block"> • 底层入口汉白玉石雕:底层入口中央镶嵌的三块方形汉白玉石雕,题材为传统“吉祥图案”,包括“福禄寿”“松鹤延年”等,雕刻技法为清代中期常见的“深浮雕”,线条清晰,人物、动植物形象生动,是汉白玉雕刻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 大厅木雕与古董家具:进入大厅,一对木雕麒麟格外引人注目,麒麟通体采用“透雕+圆雕”技法,鳞片、鬃毛层次分明,姿态威猛却不失灵动,经考证为明清时期作品,木质为珍贵的楠木,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大厅内的古董家具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制品,包括红木八仙桌、紫檀木椅等,家具的榫卯结构严谨,雕花工艺精湛,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工艺巅峰。</p><p class="ql-block"> • 民国木制立式方镜相机:大厅角落陈列的民国木制立式方镜相机,是近代中国摄影器材的“活标本”。其机身由优质硬木打造,镜头为黄铜材质,方镜设计便于取景,整体造型古朴厚重,见证了民国时期摄影技术在民间的传播与应用。</p> <p class="ql-block">(二)楼梯过道:青铜与瓷的符号隐喻</p><p class="ql-block"> • 八爪鱼水缸:楼梯过道中央,一尊铜制八爪鱼造型底座上托着一口青瓷水缸,这一设计并非随意搭配。八爪鱼在传统吉祥文化中寓意“八方来财”,而水缸则有“聚财、镇宅”的象征意义,二者结合既体现了传统民俗观念,又与周围的瓷元素形成材质上的互补。</p><p class="ql-block"> • 汉代青铜骆:过道两侧摆放的一对青铜骆,是瓷房子内重要的青铜器藏品。青铜骆造型写实,骆驼的驼峰、四肢比例协调,表面有自然的铜绿包浆,经文物专家鉴定为汉代器物。汉代青铜骆多为皇室或贵族的陈设品,见证了汉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商贸繁荣,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三)楼上与阳台:红木与瓷片的雅致共鸣</p><p class="ql-block"> • 八仙桌与红木椅:楼上展厅的核心陈设是一套完整的红木八仙桌与红木椅,家具采用“海南黄花梨”材质(一说为优质大红酸枝),木质纹理清晰,色泽温润,桌面无拼接痕迹,尽显红木家具的“贵气”。这套家具为清代晚期制品,是当时文人雅士的常用陈设,保存完好,几乎无磨损。</p><p class="ql-block"> • “仁至义书”匾额:八仙桌上方悬挂的“仁至义书”匾额,字体苍劲有力,墨色饱满,据考证为清代晚期文人所题(具体作者因史料记载有限暂未完全确认)。匾额内容体现了“仁爱至上、重视读书”的传统价值观,与瓷房子“文化传承”的定位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 • 红木箱子与瓷片画:展厅内的红木箱子为民国时期制品,箱体表面雕刻“缠枝莲”图案,箱锁为黄铜材质,虽历经百年,仍能正常开合。楼梯墙面镶嵌的“鸡”“龙”题材工艺瓷片画,均为明清时期瓷碗、瓷盘的残片拼接而成,“鸡”寓意“吉祥”,“龙”象征“权威与福气”,每一片瓷片的釉色、纹饰都各不相同,拼接后却浑然一体,展现了瓷房子“化零为整”的设计核心。</p><p class="ql-block"> • 阳台铁公鸡:阳台陈列的铁公鸡雕塑,是民国时期的工业制品。铁公鸡采用“生铁铸造+手工打磨”工艺,造型逼真,鸡冠、鸡爪细节刻画入微,表面有自然的铁锈包浆。在民俗文化中,“铁公鸡”虽有“吝啬”的引申义,但此处陈列更多是作为民国时期民间工艺的代表,展现了近代天津民间手工业的技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四、私家财产的公共价值:从“私藏”到“共享”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瓷房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打破了“私家收藏”的封闭性——将原本属于个人的古董与房产,转化为对公众开放的文化展览馆。这种模式的意义,远超“参观古董”本身:</p><p class="ql-block">其一,活化文物资源。大量破损瓷器、小众古董若仅作为私藏,难以发挥文化传播作用;而瓷房子将它们融入建筑,让文物从“库房里的标本”变成“可观赏、可感知的文化符号”,让普通观众能近距离接触历史。</p><p class="ql-block">其二,塑造城市文化地标。瓷房子以“瓷筑建筑”的独特形式,成为天津的“文化名片”之一,它既承载了天津“中西合璧”的城市气质(法式洋楼基底+中国传统瓷艺),又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记忆点。</p><p class="ql-block">其三,传承瓷文化基因。通过建筑的形式,瓷房子将中国瓷文化的历史、工艺、美学价值直观呈现,让观众在参观中了解明清瓷器的品类、纹饰寓意,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关于运营模式,瓷房子作为私家财产转化的展览馆,其日常运营由张连志及其团队负责,门票收入归运营主体(个体经营性质),而非地方财政。这一模式既保障了展馆的自主运营,也让“私人文化投入”获得合理回报,为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天津瓷房子并非简单的“古董堆砌”,而是收藏家张连志用创意与坚守编织的文化梦境——每一片瓷片都承载着明清的烟火气,每一件古董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它以“私家收藏公共化”的模式,让文物“活”了起来,让文化“近”了起来,成为天津乃至中国文化版图中一道独特而珍贵的风景,持续向世人传递着中国瓷艺的魅力与传统文化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大众摄影4893期2025年9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