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是57位开国上将中唯一的邓姓,也是唯一统领过百万大军的开国上将。他曾经是林彪的爱将,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深得彭德怀元帅的认可,彭德怀曾说:“邓华同志作战勇敢,工作很细心,能出好主意,是个好帮手!……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邓华上将先后担任过志愿军副司令员、副政委、代司令员兼代政委。邓华还是邓小平同志和卓琳同志的“红娘”,他逝世后,邓小平同志悲痛得几天吃不下饭。那么,邓华上将有着这样的家世呢?<br>祖父邓兴尧是清末知州1910年三月(阳历1910年4月28日),邓华(邓多华、邓秋实,1910.4.28—1980.7.3)诞生于湖南省郴县永宁乡桑园村陂副自然村邓家(今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造谱的《湖南省郴县邓氏联谱·居徙者》记载:“吾邓各族始迁之祖,以其创村之地考之……有曰陂副者。” 陂副村始建于明朝中叶,邓氏一族的始祖是东汉开国名将邓禹(2—58)后裔邓智,明代时自河南南阳来郴县陂副村开基业,以邓氏家族血缘聚居而繁衍生息,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陂副依山造屋,傍水建村,四条小溪分布村落两边,溪水曲折迂回绕村而过,古村犹如一幅山环水抱的水墨画。邓华的祖父邓兴尧有神童之美誉。父母双亡之后,他14岁开始舌耕养家,20岁考中了秀才,30岁考取了优贡生的功名。邓兴尧曾经在云南马龙州(今云南曲靖市马龙区)任从五品知州,后因为不适合做官,做了两年知州,就被排挤出了官场。云南曲靖马龙州,虽然是州官所在地,屠夫杀猪,竟要鸣锣叫卖,几天才能卖完,人民的穷困由此可见一斑。此年,州境发生旱灾,百姓颗粒无收,邓兴尧上书上司请求减免农业税,遭到上司驳回。邓兴尧再次上书,激怒上司,把他革职罢官。邓兴尧辞官回乡的时候,百姓流泪送别,依依不舍,后在城门口立其德政碑,详细记载其人其事。邓兴尧回到郴州,重操旧业,执教几十年,桃李满州郡,成为一方人望。祖父邓兴尧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在邓华1910年出世前就已经去世。但是他的思想、学识及为人,对邓家后代影响很大。 父亲邓养源是开明绅士邓华的父亲邓养源(邓善源、邓西屏,1870—1936),20岁考取了秀才,后成为廪生。邓养源是邓兴尧的次子,人称“二先生”。邓养源除了在私塾教书,也自学了中医,会免费为贫苦人家看病。1900年左右,邓养源30来岁时,邓兴尧的一个学生,升任广东布政使,特邀师兄邓养源入幕办理文书案卷。邓养源在衙门呆了半年,目睹官场黑暗腐败,加之思家心切,便请求辞职回家。主人以为他嫌官卑职小,即以举荐知县相许,邓养源仍然坚辞不就,主人便送了些银两让他回家。邓养源用这笔钱做盘费,遍游北京、上海、天津、汉口、长沙等地。他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行草皆入妙境。游览期间,他扮成“游学先生”,卖文鬻字,也颇受人欢迎。邓华的外祖父首寻德和其祖父邓兴尧是同乡,早年一起在云南马龙州从政,关系要好,便定下娃娃亲。邓华的母亲首金莲(1870—1930)是郴州白露塘首寻德家中的独生女,很受宠爱。首寻德家是白露塘乡的首富。首金莲出嫁时,嫁妆排了一条街,陪嫁了几十亩良田。每次回娘家,首寻德均要送许多财宝给女儿——许多银元、珠宝被仆人挑回邓家,担子上面是饼干、水果、花生等。所以,邓华家是村中首富,有1栋半房子,有100多亩的良田,每年可以收200多石(三万多斤)的租谷。此外,邓家在仁和圩还有一家染坊,雇人经营。首金莲贤淑温柔娴静,一辈子没有发过脾气,她把爱倾注在丈夫和儿女身上。俗话说:爷爷疼长孙,父母爱满崽。邓养源和首金莲在年届40岁,得了这么个胖小子,自是高兴得了不得。父母爱怜,兄姐眷顾礼让,邓华享受着童年的幸福。1917年至1921年,邓华在村私塾读书,后入离家15里的包公祠石陂高级小学学习,因私自游泳被老师和父亲责罚。1921年至1922年,他辍学在家一年之久。1922年至1925年,邓华入位于县城的新华学校高小部学习。该校为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但教学质量很好。在新华学校高小部学习期间,1924年冬,他和邱青娥结了婚。1925年至1927年,邓华先后在长沙市岳云中学、长沙南华法政学校高中部、湖南党校(名义上是国民党的党校,但实际上由共产党掌握)学习。邓华在长沙岳云中学读书时,仗义疏财,为人慷慨大方。课余或星期天,他会和二三好友去餐馆吃些饺子、面条,改善伙食。谁口袋有钱谁付,从不计较。有时,他会和同学去教育会坪学骑自行车,以学生证或衣物作抵押,到自行车行租车,3毛钱一小时。一次,同学把自行车摔坏了,车行索赔,邓华口袋正好有3块大洋,便全部拿出来了。有一次,他班上一位同学王方学生急病住院,可手头没钱,这时,邓华正好收到父亲寄来的20块大洋,他便立即拿出15块大洋给王同学交了费用。1927年3月,他在南华法政学校光荣入党。邓华天资聪颖,记忆力很好,过目不忘,他虽然贪玩,没有下多少功夫背书,然而,背诵起古诗文却一字不差。 大哥和二姐夫的引导邓华上面有三个姐姐和一位哥哥,依次是大姐邓春柳(邓明清)、大哥邓多英(1899—1974)、二姐邓春喜(丈夫为何仰之)、三姐邓春黛。邓多英和妹夫何仰之,均在大革命时期的1926年参加了革命,并光荣入党。邓多英曾任郴州县人民政府卫生科副科长(1955—1965)、郴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1974年病逝,享年75岁。何仰之是郴县石壁塘村人,本是小学教员,曾任湖南省郴县中共永宁乡党委领导之一,任农民自卫队队长。1949年7月,由他串联策动何善腾(国民党自卫队副大队长)、何良佑(又名何震之,国民党自卫队副中队长)、何楚雄(国民党乡队副)等起义。解放后,何仰之任国企——利华织染布厂(后改名郴州市床单厂)的厂长。邓多英、何仰之给了邓华《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阶级斗争》以及《新青年向导》等革命书刊,让他阅读,使他大开眼界。在大哥和二姐夫的引导下,邓华投身革命。正如上文所述,1927年3月,邓华在长沙南华法政学校光荣入党,介绍人为易蕴、查夷平,党证号为22547。 两位夫人与子女邓华有过两位夫人:邱青娥(1910——1938)和李玉芝(1919—2017)。1925年,15周岁的邓华和郴县华塘乡社里邱家湾的邱青娥结婚了。邓、邱两家是世交,一样的书香门第,而且,邓家大女儿邓春柳(邓明清)还是邱青娥堂兄邱业坤的妻子,这一回就更是亲上加亲了。邱家在华塘一带是望族,父辈兄弟五人,分别名叫邱学周、邱学孔、邱学孟、邱学程、邱学熹,他们不是廪生,便是秀才,个个尊经循礼,俨然是孔孟程朱的嫡派门徒。邓多华和邱青娥这一对还没有长大的娃娃,像过“家家”一样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1927年,两人的儿子邓贤诗诞生了。1938年,邱青娥不幸病逝,儿子邓贤诗跟随伯父邓多英生活,1949年参加了解放军,后与父亲邓华相认。 (邓华夫妇和儿女、孙女) (1979年,邓华一家) 李玉芝的父亲李午阳是小职员,曾经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合营镇商会的庶务,为人清廉正直。李玉芝的外祖父是清末秀才,所以,其母亲也知书识礼。李午阳夫妇有四女一子,前面三个都是女孩。夫妇节衣缩食,坚决送女儿上学。大女儿李剑鸣毕业于张家口高级师范学校,二女儿李佩卿和三女儿李玉芝均是西合营初级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在男尊女卑风气还很盛行的民国华北偏远地区,如此送女儿读书,实在难能可贵。1937年,李家三姐妹均参加了革命,加入了八路军,在白求恩学校上学。由于三个姐妹都走进革命队伍,很受瞩目,所以在当时的蔚县,她们的名气很大,被称为“李氏三姐妹”。1940年,李玉芝在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军医班(四期)学习时,担任学校青年大队的大队长。无论是带队、喊操,还是领唱歌曲,到处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三姐妹中的二姐李佩卿在三期军医班学习,是二大队组织委员。大姐李剑鸣后来也来到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是军医班五期学员,担任二大队俱乐部主任。1937年冬,27岁的邓华和18岁的李玉芝在山西省灵丘县下关小镇结婚了,介绍人为张苏,主婚人为杨成武。二姐李佩卿后来和开国少将、河北省军区副政委方国华(1904—1984)结了婚。大姐李剑鸣和晋察冀军区工业部长刘再生(1900—1987)结了婚。邓华和李玉芝有一子四女。邓穗(1950—),20岁参军入伍,退伍后返校读书,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工业电气化专业,之后一直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工作。1980年起,他担任军事科学院军事行动研究所副研究员等,大校军衔。大女儿邓青青(1940—),次女邓燕(1942—),三女邓英(1952—),小女儿邓欣(195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