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苇水子村的辉煌与落寞

王坚敏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京西门头沟的山水之间,隐匿着一座古老的村落——苇水子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明朝,那时,一群先民背井离乡,从远方迁徙而来,为这片荒芜之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苇水村的村民,以高姓为主。相传明朝时,高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踏上漫长的迁徙之路,最终来到了这里。那时,这里是一片荒山没有人烟,虽荒芜却蕴含着无限可能。他们看中了这里丰富的水源和茂盛的芦苇,便在此定居下来,将其命名为“苇滋水”,后来逐渐演变为“苇子水”。从此,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开山辟地,修筑梯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原本的荒山逐渐被改造成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千亩梯田,这些梯田成为了苇水子村的骄傲,也让这里成为了京西有名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据文献介绍苇子水村里,曾经有46座明清四合院依“九龙八岔”的地势而建,灰砖青瓦,雕梁画栋,布局精巧,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匠心。而今,我进村溜达一圈,却没有分辨出文献里记载的这些“辉煌”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苇子水村,村头的参天古槐,据说树龄高达千年。据说村里还有远近闻名的“一榆两槐四古柏”,为村子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独特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村头“红色”宣传栏里的墙报获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苇子水秧歌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是村民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固态的老房子、老物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习俗和文化,构成了苇水子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传承数百年的精神脉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然而,苇水子村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的铁蹄踏入了这个宁静的乡村,给这里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烧毁了村里500多间房屋,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在这场浩劫中遭受重创,这无疑是对苇水子村文化的一次毁灭性破坏。曾经热闹的四合院变得残垣断壁,百姓流离失所,那些传承多年的文化活动也被迫中断,村子元气大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时光流转,随着现代化浪潮而来,给这个古老的村落带来了巨大变迁。如今村子里有名有姓的村民仍有400户之多,但实际长年留守的仅仅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加起来也就几十个。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进城或者外出务工,村子里变得冷冷清清,曾经热闹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曾经引以为傲的1000多亩梯田,由于缺乏劳动力,加上种植的比较效益差,收入都很难覆盖成本的投入,所以有兴趣去打理这些梯田的农户越来越少,大片的田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那些曾经承载着丰收希望的梯田,如今杂草丛生,渐渐被人们遗忘。有趣的是,在“梯田”景观区的登山路口,村里设置了一个卡口,有两个老年村民负责卖门票、检票,每人每次20元,而在我买票登高上梯田的时候,整个“景区”也就有我一个游客。这样的守护及门票有没有经济意义,实在让人费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随着农村每个自然村落人口的减少,村里的学校都已经不具备办学的基本条件,政府也希望让偏远村落的孩子们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所以,这些年很多乡村的小学已经关停,都归并到了乡镇。村里没有了学校,自然就留不住小孩子们,村里就没有了娃娃们的喧嚣声,年轻的家长们也都只能带着孩子去有学校的城镇落户。这也导致了村子里的人口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了村子的衰落。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村庄,如今只剩下老人孤独的身影,他们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望着曾经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近年来,政府开展了建设“新农村”的工程,旨在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对拆旧盖新的居民给予实实在在的补贴,这本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然而,在推进这样的惠民措施过程中,由于没有综合考虑如何保护好古村落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基本上都是放任农民们大拆大改任意新建“现代样板”的土“别墅”,使得苇水子村已经面目全非。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明清四合院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曾经古朴的村落风貌荡然无存,完全失去了历史文化痕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苇水子村的辉煌与失落,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在历史的沧桑巨变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影响下,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之路困难重重 。我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历史文化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  村头的大槐树,据说已有千年的历史。大槐树下,是一个非常简易小庙,一排平房四间大小,一半是娘娘殿,一半是龙王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庙的入口及影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口的小庙一角。</p> <p class="ql-block">  网络查询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苇子水村,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下辖村,村域面积9.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0亩,林地620亩,荒山12388亩。现有人口420户720人,其中农户225户495人;居民195户225人。</p><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苇子水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p><p class="ql-block"> 雁翅镇苇子水村地处太行山区北部,海拔高度500多米,四面环山、九龙八岔、植被茂盛、地址多样、峰奇石怪、谷深涧幽、古建民居、依山而建,有着近600年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 苇子水村有文字可查的最早记载为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p><p class="ql-block"> 据说自明朝该村宗祖高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历经600余年繁衍,百户同宗,无其他杂姓混入,几十代人辈辈传衍,家族谱系清晰明确。由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村民友善互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生活宁静、平和、安详、自然。</p><p class="ql-block"> 该村人文景观很有特色,由于地形是盆地构造,自古就有九龙戏金盆之传说,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龙八岔之中,每一条沟岔中都依山建有明清四合院,虽历经磨难大部分得以保存下来。其鲜明的明清风格让人倍感世事沧桑。这些朴素的古建民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俗文化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此之外,村中一榆两槐四古柏,菩萨庙背靠着龙王庙,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以明清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给发展民俗旅游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苇子水村不大,村子沿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而建,沟口即是村头。村头的石桥旁,耸立着一颗百年老槐树。岁月风雨的侵蚀,掏空了老槐树的躯干,远远看去,它就像一个佝偻着身躯守立在村头的老人,向过往的行人叙说着自己的沧桑:这个宗族源自山西洪洞。老槐树是苇子水村的标志。一条用山石垒砌,深宽近两米的流水沟,沿着山沟从村头延伸到村尾。水沟上每相隔不远,就砌有一座石桥,供行人通行。据说这样的小石桥一共有十二座。苇子水村的石桥在桥梁建筑上也是别具特色的。所有的石桥都不是石条铺砌,也没有桥墩,全靠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发券垒砌而成,并且石桥的券拱弧度不一,最小的仅有5度。现在沟是干涸的,听村中老人介绍,以前沟里常年水流丰沛,芦苇丛生,苇子水村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苇子水村的“一榆两槐四古柏”之称,源于“一榆”是棵龙爪榆,数百年来它一直庇护着一座四合院。“两槐”除了村头的参天古槐外,村中的另一株槐树矮小得有些可怜,树干只有拳头般粗,可它却与村头的槐树同龄。听村中老人讲,几十年来就见它这般大小,像这个村子一样,不曾有过多大改变。“四古柏”傲立于四处山头,它们却生长在一条直线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苇子水村为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辖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东部,109国道芹峪口以北田庄公路5公里处,东距北京城55公里,东南距区政府驻地22.1公里,北距田庄村1.5公里,东距南山村2.8公里,西南距109国道芹峪口检查站6公里,芹高公路(芹峪口-高崖口)从村西穿过,交通方便。</p><p class="ql-block"> 这个源于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龙八盆之中,依山建有46座明清四合院,有5座基本完好。村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河上架有13座桥,其中5座水泥桥,8座石桥。随河沟宽窄变化,桥身的长短随之变化。石桥的建筑材料均为石头,沙子,大灰,形状多为拱桥。材料简单,一般就地取材,石头块头不大,经过能工巧匠之手的雕琢而形状各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苇子水村文化活动丰富,其中该村秧歌戏2007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苇子水村主要物产有香椿、柿子、核桃、山杏等,尤以香椿和核桃比较出名。林业和养殖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目前苇子水村利用保存完整的民俗文化和南北合璧的人文景观,积极打造民俗旅游。</p> <p class="ql-block">  正在大兴土木的旧房翻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造以后的民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落一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留守老人,每天就这样晒晒太阳聊聊天,每月也有数额不多的农村养老金。后辈们都在外打工,或者住到了城里。</p> <p class="ql-block">  留守的老太婆,就是在这个村子出生、长大。</p> <p class="ql-block">  远眺水苇子村。</p> <p class="ql-block">传承千年的梯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