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风范——读《何谓文化》有感

天辰紫藤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 要 有 风 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读《何谓文化》有感</b></p><p class="ql-block"><b> 文化名人余秋雨的《何谓文化》一书,我认真地读过两遍,总觉得还不过瘾。余先生以他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缜密的逻辑思维,阐释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通俗又深奥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何谓文化?余秋雨先生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造集体人格。”他说“我的定义可能是全世界最简短的”。如果我们对此还不甚清楚的话,作者又从几个方面做了回答。读完后让人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了什么叫“文化”。 </b></p><p class="ql-block"><b> 文明社会最大的标志是有文化,而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有文化。文化人又是怎样的呢?余先生说,一个人身上要拥有真正的文化,就要体现为必要的风范,而必要的风范又具有哪些特征呢? </b></p><p class="ql-block"><b> 首先是书卷气。书卷气是一种气质,是基于内在的东西而散发出来的,是一个人内在总的外在体现,不必隐蔽,也不必掩盖,它讲究的是自然而然,一切水到渠成的境界,是被书卷熏陶出来的一种气质。书卷气不等于书生气,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硬要摆出书卷气,就是东施效颦了。 </b></p><p class="ql-block"><b> 第二是长者风。“长者”不是指年龄,而是指风范。长者风告诉我们,做人要大人大量,心胸宽广,要有涵养,要有长者的风度,慈祥大气,就是说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谦虚,对于别人的误会或是不理解要一笑而过。“长者风”不等于家长式作风,搞一言堂,武断。“长者风”更不混同于“倚老卖老”,你的经历比年轻人多,但不要忘记,你也走过“年轻”。明代大学士,苏州东山的王鳌61岁告老还乡,著《姑苏志》,有人批评,这不像一部地方志,题目应为《苏州志》,王鳌闻之,一笑了之。王鳌是多么有“文化”啊! </b></p><p class="ql-block"><b> 第三,裁断力。裁断力体现的是一种分辨能力,决断能力。面对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局面时不保持沉默,不随波逐流。裁断力的最高表现,是在谣涿成势,众口起哄的时候不怕成为独醒者,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过去总有人提醒不要轻信、传播小道消息。今天的网络上有大量的内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同时这些内容中也有不同的声音,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时我们就要有裁断力,要坚信自己的信仰,不人云亦云,要相信我们的党,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这就是文化横贯于天地间的终结仪式。</b></p><p class="ql-block"><b> 第四,慈爱相。慈爱相是文化的根本,是文化的终极之相。所有的风范皆以此为轴。余先生把在人世间普及善良和爱当成是文化的终极目标。他认为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没有善良和爱,即使是勇敢的理想,也是可怕的,即使是巨大的成功也是自私的。我觉得善良和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如果没有善良和爱,他就不能被称作是人,善良和爱也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试想,一个心胸狭隘内心阴暗的人,即使他满腹经纶,博学多才,那也是令人可怕的,因为他没有善良和爱。 </b></p><p class="ql-block"><b> 如果你以一颗善良宽容之心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尊重他们,那么他们也会感受到你的善良,并也会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并尊重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充满善良之心的友好环境里,将是多么的幸福。 </b></p><p class="ql-block"><b>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在《苏州杂志》上撰文谈及苏州的文化时说,苏州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坚持以文“化”人。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苏州人都有风范的一个原因。</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当今,我们正走在强国复兴的征程上,让我们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成为新时代有风范的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