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王路易-菲利普和他的家人参观凡尔赛宫的十字军展厅》,拉菲耶(LAFAYE)创作于1844年7月。</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和他的家人在凡尔赛宫参观十字军展厅的场景。画中人物穿着正式,表情庄重,背景装饰华丽,充满了历史和艺术的气息。这个场景不仅展示了王室成员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19世纪法国宫廷的生活风貌和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易·菲利普一世和他的儿子们离开凡尔赛宫》(Louis-Philippe I and His Sons Leaving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span>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创作于 1837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法国七月王朝时期的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和他的儿子们在1837年6月10日离开凡尔赛宫的场景。画面中,路易·菲利普一世骑在一匹白色的马上,周围是他的儿子们,他们都身着华丽的军装,显得庄重而威严。背景中的凡尔赛宫大门和装饰细节也体现了皇家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强夺瓦尔赫拉桥》(The Capture of the Bridge at Valtellina),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创作于1838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1747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法国军队在意大利北部瓦尔赫拉桥(Bridge at Valtellina)的一次军事行动。画面中央骑着白马、身着黄色制服并指向远方的男子是法国将领德·罗贝尔(Marquis de Robecq),他正指挥部队强夺桥梁,背景中可以看到桥梁和远处的城市景观。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场景中的紧张气氛和将领的领导力。</p> <p class="ql-block">《画家在工作室》(“The Artist’s Studio”),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创作于1854-1855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库尔贝本人在他的工作室中创作的场景。画面左侧,库尔贝坐在画架前,正在绘制一幅肖像画。他专注地工作,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工作室内部装饰华丽,墙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包括海景、战争场景等,展示了库尔贝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库尔贝正在绘制的是一幅肖像画,模特是一位穿着红色斗篷的老者,表情严肃,可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或赞助人。</p> <p class="ql-block">《示威游行》,俄罗斯画家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创作于1893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19世纪末俄国社会动荡时期的一次示威游行场景。画面中,众多民众聚集在一起,他们表情坚定,举着旗帜,显得情绪激昂。画面中间的几位主要人物,可能是领导者或重要人物,他们站在前方,显得格外突出。背景中的树木和天空,进一步烘托了紧张而严肃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巴黎公社的代表们在市政厅》,法国画家安托万·阿尔诺·格兰维尔(Antoine Arnauld Granville)创作于1878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公社代表们在市政厅开会的场景。画面中,多位公社代表聚集在装饰华丽的市政厅内,他们穿着正式的服装,神情严肃,正在讨论重要事务。背景中的雕塑和装饰细节展示了市政厅的庄重与历史感。</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不仅记录了巴黎公社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也展现了公社代表们的集体形象和精神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亨利·德·诺拉克的肖像》(Portrait of Henri de Nolhac),法国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创作于1909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亨利·德·诺拉克(Henri de Nolhac),他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尤其以研究凡尔赛宫的历史而闻名。画面中的诺拉克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烟斗,似乎正在沉思或写作。书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文件,背景中可以看到一尊雕像和窗外的景色,整个场景充满了学术和文化氛围,体现了诺拉克作为学者的气质和生活环境。</p> <p class="ql-block">1642年10月7日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莱里达战役》</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Bataille de Lérida</span>)。</p><p class="ql-block">莱里达战役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战役地点位于西班牙的莱里达(现称莱里达),法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对后续的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画中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骑兵冲锋、步兵交战,旗帜飘扬,展现了战争的紧张与残酷。</p> <p class="ql-block">描绘当年节日盛景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玛丽·德·美第奇的寓言》(Allegory of Marie de’ Medici),法国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创作于1621年至1625年之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鲁本斯为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创作的一系列大型寓言画之一,旨在歌颂她的生平和成就。玛丽·德·美第奇被描绘成一位高贵而优雅的女性,身穿华丽的银色礼服,象征她的高贵地位和纯洁美德;她周围环绕着几个天使(或称为小天使),一个天使手持火炬,象征光明和智慧,另一个天使手持花篮,象征丰饶和美丽,其他天使的姿态和表情则表现了她的仁慈和母爱。</p> <p class="ql-block">透过窗户看花园</p> <p class="ql-block">镀金的围栏与名画</p> <p class="ql-block">花园是凡尔赛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著名园林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设计,是法式园林的巅峰之作,包括了精雕细琢的草坪、花坛、喷泉、雕塑以及超过50座喷泉。著名的喷泉有拉托娜喷泉、阿波罗喷泉和海神喷泉。</p> <p class="ql-block">看画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大卫与歌利亚的头颅》(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意大利巴洛克画家乔瓦尼·兰弗兰科(Giovanni Lanfranco)创作于162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圣经》中的故事:大卫用弹弓战胜了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并割下了歌利亚的头颅。画面中的大卫手持歌利亚的头颅,背景中可以看到战斗的场景,表现了大卫胜利后的场景。画中的大卫穿着华丽的服饰,表情坚定,体现了胜利者的自信与威严。背景中的战斗场面则增加了画面的戏剧性和紧张感。</p> <p class="ql-block">华丽的柜子</p> <p class="ql-block">画展厅</p> <p class="ql-block">《法国的寓言》(Allegory of France),法国画家夏尔·勒布伦(Charles Le Brun)创作于1660年至1664年间。</p><p class="ql-block">《法国的寓言》是一幅寓意画,旨在通过象征性的形象来表达法国的国家形象和权力。画中的女性形象象征着法国国家本身。她头戴羽冠,身穿华丽的服饰,手持权杖,展现出权威与尊严;女性身旁的椭圆形肖像描绘的是 路易十四,象征着国王的权威和对国家的统治;浮雕描绘了两位女性形象,可能象征着智慧和美德,进一步强调国家的内在品质。</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Portrait of Louis XIV),法国画家海耶·里戈(Hyacinthe Rigaud)创作于1701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路易十四最著名的肖像之一,展现了他在位期间的威严与尊贵。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是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643-1715年),在他的统治下,法国达到了君主专制的顶峰,文化、艺术和军事实力均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海耶·里戈(1659-1743)是巴洛克时期的著名肖像画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把握而闻名。他为多位皇室成员和贵族绘制过肖像,这幅《路易十四》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路易十四的威严形象,也体现了法国巴洛克艺术的典型风格。</p> <p class="ql-block">看画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玛丽·德·梅迪西和她的儿子路易十三》,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创作于1622年至1625年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鲁本斯为法国王后玛丽·德·梅迪西(Marie de’ Medici)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的一幅。玛丽·德·梅迪西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第二任妻子,路易十三的母亲。她在亨利四世遇刺后担任摄政王,直至路易十三成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治意义</span>不仅是对玛丽·德·梅迪西和路易十三的肖像描绘,也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它展示了玛丽·德·梅迪西作为摄政王的身份和她对儿子的保护与教导,象征着王室的延续和权力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的子女》(The Children of Louis XIV),法国画家尼古拉·德·拉吉勒(Nicolas de Largillière)创作于17世纪末(具体年份为1695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几个子女,中央坐在宝座上的女性是玛丽·泰蕾兹(Marie Thérèse of France),她是路易十四的长女,被视为这幅画的中心人物;右侧身着华丽红色服饰的是路易·德·波旁(Louis de Bourbon),他是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一世的儿子;左侧穿着蓝色礼服的是伊丽莎白·夏洛特(Élisabeth Charlotte of France),她是路易十四的侄女;右侧穿着蓝色礼服的是玛丽·安妮·德·波旁(Marie Anne de Bourbon),她是蒙庞西耶女公爵;左侧近乎裸体的是路易·奥古斯特(Louis Auguste de Bourbon),他是贝里公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吹泡泡的少年》(The Boy Blowing Bubbles),法国画家尼古拉斯·德·拉戈尔(Nicolas de Largillière)创作于1717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了一位身穿华丽服饰的少年,他正在吹泡泡,手中还拿着一个贝壳。少年的旁边有一只小狗和一只鹦鹉,背景是一个宁静的自然景色。这幅画不仅展现了少年的天真烂漫,还通过泡泡这一元素象征了生命的短暂和美好时光的易逝。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一瞬间的美好与童趣。</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Portrait of Louis XIV),法国画家海耶尔·里戈(Hyacinthe Rigaud)创作于1701年。</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路易十四身穿华丽的王袍,象征着他的权威与尊贵。他身披蓝色披风,装饰有金线绣花,显示出皇家的奢华。他的姿态庄重,表情威严,展现了君主的自信与威严;背景中有厚重的帷幔和精美的装饰,进一步强调了皇家的气派。</p><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法国达到了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鼎盛时期。他推行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使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路易十四非常重视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他在位期间修建了凡尔赛宫,成为欧洲最豪华的宫殿之一,同时也是法国文化和艺术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前景中的椅子同样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其华丽的刺绣和复杂的木雕装饰,与画作的风格相呼应,进一步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荣耀的寓言》,安托万·科伊佩尔创作于1684年</p> <p class="ql-block">《宫娥》(Las Meninas),西班牙画家迭戈·委拉斯凯兹(Diego Velázquez)创作于1656年。画中描绘的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和王后玛丽亚娜的女儿——玛格丽特公主在皇宫中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画前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玛丽·莱辛斯卡肖像》(Portrait of Marie Leszczyńska),法国画家让-马克·纳蒂尔(Jean-Marc Nattier)创作于18世纪中期,具体年份约为175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玛丽·莱辛斯卡(Marie Leszczyńska)是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女儿,同时也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妻子。她在1725年与路易十五结婚,成为了法国王后。尽管她在政治上并不活跃,但她因其温和的性格和对艺术的热爱而受到人们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蓬巴杜夫人像》,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创作于1756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布歇通过这幅肖像画展现了蓬巴杜夫人的优雅与奢华。画中的她穿着华丽的服饰,手持一只小狗,象征着她的高贵与精致生活。旁边的小天使(丘比特)则进一步强调了她与国王之间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宗教画</p> <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丝·玛丽·德·波旁的肖像》(Portrait of Françoise Marie de Bourbon),法国画家皮埃尔·米尼亚尔(Pierre Mignard)创作于1694年。</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丝·玛丽·德·波旁(Françoise Marie de Bourbon)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私生女之一,她的母亲是路易十四的情妇蒙特斯潘侯爵夫人(Madame de Montespan)。弗朗索瓦丝·玛丽后来成为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二世的妻子,因此她也被称为奥尔良公爵夫人。</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画展现了弗朗索瓦丝·玛丽年轻时的优雅与高贵。她身着华丽的蓝色礼服,礼服上装饰有精美的刺绣和珠宝,象征着她的高贵身份。她手中拿着一束花,背景中还有一个装饰精美的花瓶,这些元素都进一步强调了她的优雅与纯洁。</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的婚礼》,法国画家查尔斯·勒布伦(Charles Le Brun)创作于17世纪中叶,具体年份大约为166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公主玛丽亚·特蕾莎的婚礼场景。画面中央是装饰华丽的金色马车,象征着皇家的尊贵与富丽。马车上坐着新婚夫妇,周围是盛装的贵族和卫队,展现了当时宫廷庆典的盛况。背景中可以看到大量围观的群众和远处的城市景观,进一步突显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盛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胡斯战争中的场景》(“Scene from the Hussite Wars”),捷克画家瓦茨拉夫·鲁道夫·雷纳(Václav Rudolf Reiniger)创作于19世纪末期,具体年代约为1893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胡斯战争(Hussite Wars)中的一个场景。胡斯战争是15世纪发生在波希米亚(今捷克)的一系列宗教和民族冲突,起因于宗教改革家扬·胡斯(Jan Hus)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其被处决引发的民众起义。</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前景展示了一群骑士在战斗中冲锋,背景则是广阔的战场和远处的城市轮廓。天空阴云密布,战场气氛紧张,充满了动感和戏剧性。这幅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再现了胡斯战争中的激烈场面,展现了艺术家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皇家码头的启航》(The Launch of the Royal Dock),法国画家克洛德·约瑟夫·韦尔内(Claude-Joseph Vernet)创作于1753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在法国皇家码头,一艘华丽的舰船正在下水的场景。画面中可以看到众多的官员、贵族和民众聚集在一起,庆祝这一重要时刻。背景中有多艘帆船,显示出这是一个繁忙的港口。画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再现了18世纪法国海军的盛况和皇家庆典的庄严氛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肖像》(Portrait of Louis XIII of France),</span>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创作于1622年至1625年之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他是法国波旁王朝的第二位国王,统治时期为1610年至1643年。路易十三在位期间,法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三十年战争和国内的胡格诺派叛乱。</p> <p class="ql-block">当年凡尔赛宫的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穹顶精美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透过二楼窗户看教堂⛪️</p> <p class="ql-block">穹顶的湿壁画</p> <p class="ql-block">《西门的盛宴》(The Feast at the House of Simon),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创作于1563年。</p><p class="ql-block">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西门家里吃饭时,一个被称作“罪人”的女人来到耶稣脚前,用香膏膏抹他的脚,并用自己的头发为他擦干。这一行为引起了在场法利赛人的不满,但耶稣为她辩护,并赦免了她的罪。这一事件展示了耶稣对罪人的宽容和怜悯。</p><p class="ql-block">《西门的盛宴》描绘的是《圣经》中耶稣在西门家里吃饭的场景。西门是一位法利赛人,他邀请耶稣到家中赴宴。画中,耶稣坐在宴会的中央,周围是他的门徒和其他宾客。</p> <p class="ql-block">穹顶的湿壁画</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的加冕礼》(The Coronation of Louis XIV),法国画家查尔斯·勒布伦(Charles Le Brun)创作于17世纪末,具体年份大约在1680年代。</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加冕礼场景。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被称为“太阳王”(The Sun King),他在位时间长达72年(1643-1715年),是欧洲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p> <p class="ql-block">金壁辉煌、充满了湿壁画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神话故事人物塑像</p> <p class="ql-block">穹顶的湿壁画</p> <p class="ql-block">《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她的孩子们》(Marie Antoinette and her Children)(局部),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热-勒布伦(Élisabeth-Louise Vigée-Le Brun)创作于1779年。</p><p class="ql-block">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奥地利帝国公主。这幅画描绘了她在成为法国王后的初期,展现其优雅和高贵的形象。画中的玛丽·安托瓦内特身着华丽的宫廷礼服,头戴精致的发饰,手持一把扇子,旁边有一只小狗,象征着她的贵族身份和优雅气质。</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五在凡尔赛宫》,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创作于1756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在凡尔赛宫的场景。路易十五是法国波旁王朝的一位国王,他在位期间(1715-1774年)法国经历了复杂的国内外事务。画中展现了国王的威严与权势,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宫廷的豪华与精致。</p> <p class="ql-block">红厅</p> <p class="ql-block">穹顶</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五的加冕礼》,法国画家让-马克·纳蒂尔(Jean-Marc Nattier)创作于1722年。画中描绘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在加冕仪式上的场景。</p><p class="ql-block">路易十五于1715年即位,但因其年幼,由其舅父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二世担任摄政王。直到1722年,路易十五在兰斯大教堂举行了加冕礼,正式成为法国国王。这幅画正是为了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而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布满了湿壁画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镶金的路易十四骑马浮雕</p> <p class="ql-block">镜厅 (Galerie des Glaces):凡尔赛宫最奢华、最著名的厅堂。长廊一侧是17扇面向花园的巨大拱窗,另一侧则是由483块镜子组成的巨大镜面,反射着花园的美景。厅内装饰着华丽的吊灯、镀金雕塑和壁画,曾是举行盛大仪式和舞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向窗外眺望</p> <p class="ql-block">窗外花园的水池</p> <p class="ql-block">镜厅内看花园</p> <p class="ql-block">穹顶之一</p> <p class="ql-block">回看镜厅</p> <p class="ql-block">皇帝与皇后的下榻之处</p> <p class="ql-block">看大厅</p> <p class="ql-block">穹顶湿壁画</p> <p class="ql-block">挂毯《阿波罗与缪斯》(Apollo and the Muses),这幅挂毯的设计通常归功于 弗朗索瓦·佩鲁(François Perrier),他是17世纪法国的一位著名画家和设计师。挂毯本身由佛兰德斯的织工制作。</p><p class="ql-block">这幅挂毯展示了希腊神话中阿波罗(Apollo)与缪斯(Muses)的场景。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音乐和诗歌之神,也是缪斯的领袖。缪斯是九位文艺女神,分别掌管不同的艺术和科学领域。</p> <p class="ql-block">《玛丽·安托瓦内特与她的孩子们》(Marie Antoinette with Her Children),法国画家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热-勒布伦(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创作于1787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和她的三个孩子:玛丽·泰蕾兹(Marie Thérèse)、路易·查理(Louis Charles)和路易·约瑟夫(Louis Joseph)。这幅画作于法国大革命前夕,当时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公众形象备受争议,她被指责奢侈浪费和不关心民众疾苦。</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最宏伟的战争厅(Salon de la Guerre)</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一世加冕礼》(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创作完成于1805年至1807年之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拿破仑一世加冕礼的场景。画面中,拿破仑正在为他的妻子约瑟芬加冕,而他自己头上的皇冠则是由他亲手戴上的,象征着他权力的自主性和权威性。画面左侧和背景中可以看到教皇庇护七世和其他贵族、官员。教皇坐在宝座上,手中持着权杖,表情显得有些无奈,因为他原本是来为拿破仑加冕的,但拿破仑却自己戴上了皇冠。同样,画面背景中有许多观众,包括皇室成员、贵族和外国使节,他们都穿着华丽的礼服,表情各异,有的庄重,有的好奇。画面左侧的旗帜和右侧的祭坛装饰也十分精致,显示出加冕礼的隆重和庄严。</p> <p class="ql-block">《1804年拿破仑颁布鹰旗》(La Distribution des aigles aux armées en 1804),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创作于1804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1804年5月19日,拿破仑在巴黎杜伊勒里宫颁布鹰旗给各个军团的场景。鹰旗是拿破仑军队的象征,代表了军队的荣誉和英勇。拿破仑站在画面中央,身着华丽的皇帝礼服,向他的士兵们颁发鹰旗。士兵们则以庄重和敬仰的姿态接受这一荣誉,展现了他们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p><p class="ql-block">画面中,拿破仑的威严与士兵们的敬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拿破仑作为皇帝的权威和军队的纪律性。背景中的建筑和旗帜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庄重感和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格拉维利耶战役》(The Battle of Gравелино),法国画家让-阿道夫·贝克勒尔(Jean-Adolphe BEAUCE)创作于1836年。</p><p class="ql-block">《格拉维利耶战役》描绘的是1793年7月13日发生在法国北部加来海峡省格拉维利耶的一场战斗场景。这场战役是法国大革命战争的一部分,具体是在法国共和军与反法联盟(主要是英国和奥地利)军队之间的交战。画面的前景展示了战场的混乱场景,士兵们在激烈的战斗中,有的骑马,有的步行,表情紧张,动作激烈。一些士兵和马匹倒在地上,显示出战斗的残酷;中景部分可以看到更多的士兵和战场烟雾,显示出战斗的规模和激烈程度;背景中描绘了一个小镇,可能是格拉维利耶,远处的山丘和天空中的浓烟进一步增强了战场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在阿尔科拉桥》,法国画家安托万-让·格罗(Antoine-Jean Gros)创作于1805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拿破仑一世在1805年11月15日西班牙半岛战争中的一个著名场景——阿尔科拉桥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拿破仑率领的法军成功夺取了阿尔科拉桥,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画面中,拿破仑骑着白马,身着军装,显得英勇果敢,周围是他的骑兵和步兵,正奋勇冲锋。背景是开阔的自然景观,天空中云层密布,增添了战斗的紧张气氛。</p> <p class="ql-block">宫殿里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回看凡尔赛宫和花园</p> <p class="ql-block">戴高乐机场看到了法国人当年的骄傲——协和喷气式客机。</p> <p class="ql-block">无论在机场还是火车站,供人弹奏的钢琴总是耸立在那里,骨子里透露出法国人的优雅</p> <p class="ql-block">四位年龄总和270的65+老头老太太们结伴而行的法国🇫🇷之旅顺利结束,告别巴黎返回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