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是2025年9月23日,2时19分,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秋分至,丰收时。今日第八个“ 中国农民丰收节 ”也如约而至。</p><p class="ql-block">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划分四季,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间,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古代还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便不再打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以防寒气侵入;降雨开始减少,天气干燥,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于干涸之中。</p><p class="ql-block">此时,农事正忙。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的就是从此时开始的三秋大忙(秋收、秋种、秋管)的写照。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三秋”大忙,于是贵在“早”字。</p><p class="ql-block">随着秋分来临,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也陆续步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p><p class="ql-block">此时节,早晚凉意明显,需及时添衣防寒。饮食上,当注重滋润生津,多饮水,常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温润清补之品,以养肺阴、润秋燥。</p><p class="ql-block">“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一个明净从容的季节,国庆、中秋佳节也将临近。愿你我皆不负这金秋时分,寻得内心的澄明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秋分:昼夜平分中的抉择与文化意象</p><p class="ql-block">秋分之日,在自然层面,意味着万物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在文化层面,则常被解读为“分界”,总让人联想到人生的岔路口:向左,是熟悉的路径;向右,则是未知的远方。</p><p class="ql-block">最近,一款真人互动叙事游戏引发热议,把这种“分”的意味放到了极致:以武则天为原型的主角一次次面对抉择,每一步都可能改写命运。表面上看是娱乐消遣,实则折射出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的选择焦虑——开学、求职、感情、生活……在多重可能性之中,我们如何判断哪条路更值得?秋分这一节气,本身就是最贴切的隐喻:在天地的分界中,映照着不同的人生抉择。</p><p class="ql-block">一、秋分的自然平衡与文化分界</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传统历法里,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极具象征意味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春秋繁露》里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昼夜平分、寒暑对峙,是天地间极为均衡的时刻。民谚又有谚语:“秋分到寒露,种麦不耽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对农耕社会来说,它既是秋收的节点,也是冬藏的开始,代表着一年的农事在这里完成转折。</p><p class="ql-block">在文化意象中,秋分也被理解为人生的分界时刻。清代诗人黄景仁在《道中秋分》中写道:“万态深秋去不穷,容程常背伯劳东。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阊阖风”。诗人在秋分之夜独对“残星”“独雁”,把节气之分化为人生境遇之分:前路“去不穷”,自己却如失群孤雁般漂泊,正式进入生命的深秋。秋分,不仅是节令的转折,更是心境的岔路。</p><p class="ql-block">对今天的我们而言,秋分的“分”仍然可以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开灯刷题、昼夜颠倒的考研党,正需要拉回失衡的作息;奔波于宣讲与面试的应届生,在空档中也要学会给自己匀一口喘息;刚踏进写字楼、被OKR追着跑的职场新人,不妨把陌生的工位过成一场过渡仪礼,适应新的节奏与秩序;筹备小长假、熬夜抢票的旅客们,也该让身心调和了,再去迎接喧嚣的人潮。</p><p class="ql-block">节气不仅是自然的时钟,也是人心的投影。秋分的“分”,在天地之间,也在人心之内。它叮嘱着我们:平衡不是静止,而是在不断的抉择与调整中寻找合适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二、宫廷故事中的选择与命运逻辑</p><p class="ql-block">“分”的寓意,在历史文化叙事中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宫廷故事里,女性常常在命运与制度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是蛰伏韬光,还是奋起一搏?是顺从规则,还是尝试打破?</p><p class="ql-block">近期,一款引发关注的互动叙事游戏,便以武则天为原型展开。玩家将开展唐代宫廷生存游戏,体验一次次生死攸关的抉择。游戏通过分支选择与非线性叙事,把原本史书上的历史场景转换为玩家可以操作的体验:簪子掉落、御前险局、夜宴献艺、与晋王或魏王的命运岔路……每一个决断,都会牵出不同的命运走向。这种剧情并非虚构的无本之木,场景也并非只是“游戏关卡”,它们复现的,正是古代宫廷女性故事的核心母题——选择与命运。</p><p class="ql-block">女性如何在蛰伏与争锋、顺从与反抗间抉择,从而影响个人与家族乃至王朝的命运。正如焦杰教授在《身份与权利:唐代士族家庭妇女研究》所指出的,唐代妇女常在“妻—母—妾—寡”等多重身份之间游走,她们的抉择并非私事,而是嵌入家族与制度秩序之中,因而格外牵动命运。</p><p class="ql-block">宫廷叙事的魅力,正在于它们把这种紧张推演到极致。而在当代,互动游戏将这种张力转化为可操演的虚拟体验,让玩家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三、当代青年与选择焦虑的映射</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古代的抉择关乎王朝与家族的兴衰,那么今天的选择,则更多落在了个人的人生轨迹上。</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样一款“宫廷生存挑战”能在当代年轻人中大火?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精美的服化道、跌宕的剧情,而在于它击中了一个核心:选择焦虑。</p><p class="ql-block">当代青年所面对的处境,并非“无路可走”,而是路太多:高考填报志愿,似乎决定未来的职业路径;是去大城市打拼,还是留在家乡?要不要接受一份稳定工作,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选择越多,反而越容易迷茫。</p><p class="ql-block">近年的研究,如廉思教授《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潜在风险、生成机制与治理策略》的调研数据表明,在当前多重变局中,中国青年普遍感受到外部环境和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未来选择的焦虑。</p><p class="ql-block">当选择过多时,每一次的决策都可能带来后悔的恐惧。在这种背景下,互动类游戏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理补偿:选项有限,不会像现实那样无边无际;后果清晰,即时就能看到剧情走向;即使失败,还能“重开”。</p><p class="ql-block">一位玩家在评论中写道:“武则天的人生大家都知道,但我想先试试自己打出的结局,历史以外的人生更值得探索。”这种心态,恰恰说明了互动叙事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的试错空间”,让他们在虚拟中练习面对现实的抉择。</p><p class="ql-block">四、秋分节气的民俗实践与秋风象征</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秋分是一年之中“风气转变”的重要时刻。《礼记·月令》有云:“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秋分之后,秋风渐劲,古人常以“秋风”象征分判与迁移:秋风起,草木摇落,候鸟南飞,万物进入新的循环。正因如此,人心变得格外敏感,对变化、对抉择有着天然的关注。</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中对此也有所体现。杜牧在《早秋客舍》中写道:“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以秋风落叶写自然从繁茂向萧瑟的分化,触动游子乡泪,“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的追问,更将其升华为对人生漂泊、时光流逝的思考。陆游《秋分后顿凄冷有感》中的“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则借秋分后骤然的寒气与万物凋零,写自然秩序的急促分化,恰合个体遭遇生计转折的猝然感,催逼木落的秋风,既是寒季将至的实景,更象征着直面困境时的心理寒意。</p><p class="ql-block">秋风在这些文化文本中,既是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承担了对个体心理状态与社会行为的象征功能。这一时节的祭祀活动,如祭月、分社、吃秋菜,正是古人对“秋风将至”的文化回应。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在天地转换的瞬间寻找心灵的安顿,向自然表达敬畏,也在“平分”与“分判”之中重建秩序。可以说,秋风并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它更像是一种文化隐喻,推动着万物做出选择,也促使人心面对抉择。</p><p class="ql-block">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宫廷女性的生死抉择,还是当代青年面对多重人生选项时的焦虑,都是人心在“秋分”般的节点上,对秩序、方向和选择的回应。</p><p class="ql-block">节气的风与仪式的节律,让人们在变化之中感知自身的定位,也为现代生活提供了一种文化的注脚:在平衡与分野之间,抉择总在继续,而安顿自我,是每个人不变的课题。</p><p class="ql-block">五、结语:秋分与“选择之日”</p><p class="ql-block">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关键节点,其“分界”与“平衡”意象贯穿自然、文化和心理层面。</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古代宫廷女性在制度夹缝中的抉择,还是当代青年面对多重人生选项的焦虑,节气与秋风所承载的文化隐喻,始终昭示:真正的平衡,始终是一种“进行时”——它是在生命的流转中,通过一次次抉择,不断为自己重新定位、耕耘内心安宁的过程。秋分的智慧由此呈现出跨越时空的连续性,为理解人类在变化与选择中的行为提供了文化参考。</p><p class="ql-block">因此,愿秋分的智慧为不同的人带去温暖:昼夜刷题的考研人,愿你的作息如秋分般平衡;初入职场的新人,愿你的新程如仪礼般过渡从容;正在求职路上的人,愿你的选择如秋风般轻盈坚定;漂泊在外的人,愿你的归处如秋水般清澈平静;计划假期的旅客,愿你的身心在奔赴人潮前已然安宁。 </p><p class="ql-block">源自:北师大民俗学</p> <p class="ql-block">十首古诗词话秋分,</p><p class="ql-block">风清露冷秋期半</p><p class="ql-block">1.《夜喜贺兰三见访》唐·贾岛</p><p class="ql-block">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p><p class="ql-block">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p><p class="ql-block">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p><p class="ql-block">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p><p class="ql-block">快到秋分了,泉水声入耳,风吹走了遮月的云。踩着青苔,踱步走着,找寻着灵感,枕在石头上想着文章。最喜欢这秋夜的清静了。</p><p class="ql-block">2.《中秋对月》唐·李频</p><p class="ql-block">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p><p class="ql-block">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p><p class="ql-block">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p><p class="ql-block">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p><p class="ql-block">秋天来了,月亮是最明亮晶莹的。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天空就像被洗了一样,妖魔鬼怪都想隐藏踪迹。明天没有这些物类,连鸡叫声也听不到了。</p><p class="ql-block">3.《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唐·元稹</p><p class="ql-block">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p><p class="ql-block">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p><p class="ql-block">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p><p class="ql-block">秋分时节,天高气爽,天上的云也散去,雷公也收了声音。天地一片肃静,今日寒暑均分,真是好时节。</p><p class="ql-block">4.《送僧归金山寺》唐·马戴</p><p class="ql-block">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p><p class="ql-block">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p><p class="ql-block">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p><p class="ql-block">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p><p class="ql-block">秋分时节,诗人送友人回金山寺。金陵的山色里,蝉鸣不已,似是向往着秋分。友人寺庙在洲岛上,于是坐船归去。</p><p class="ql-block">夕阳随着水岸消失,寺庙里的磬声越过潮水传到耳中。可以想见,那禅林下,映着月光,香炉正在焚烧。</p><p class="ql-block">5.《赠供奉僧次融》唐·姚合</p><p class="ql-block">会解如来意,僧家独有君。</p><p class="ql-block">开经对天子,骑马过声闻。</p><p class="ql-block">本寺远于日,新诗高似云。</p><p class="ql-block">热时吟一句,凉冷胜秋分。</p><p class="ql-block">天转凉了,心也变得越来越静,越来越清,人的情绪也总在这一段时日内放平。除了秋日的温度,有时一句醍醐灌顶的话,也会让人感到秋日带给人的凉意与冷静。</p><p class="ql-block">6.《点绛唇》宋·谢逸</p><p class="ql-block">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p><p class="ql-block">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p><p class="ql-block">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p><p class="ql-block">霓裳乱,银桥人散。</p><p class="ql-block">吹彻昭华管。</p><p class="ql-block">金秋已到了风清露冷、秋季过半的秋分时节。在凉凉的月光下,桂花香气飘得很远。遥想仙宫宴会,素衣霓裳翩翩起舞,仪仗飘飘,人影散乱,彻夜吹奏着昭华丝竹之声。</p><p class="ql-block">7.《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宋·强至</p><p class="ql-block">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p><p class="ql-block">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来酝蚁消。</p><p class="ql-block">候早初逢旬甫浃,月圆前距望非遥。</p><p class="ql-block">如今昼夜均长短,占录无劳史姓谯。</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中描述了秋分的一个特点,就是昼夜一样长。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p><p class="ql-block">8.《秋分後顿凄冷有感》宋·陆游</p><p class="ql-block">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p><p class="ql-block">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p><p class="ql-block">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p><p class="ql-block">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p><p class="ql-block">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p><p class="ql-block">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p><p class="ql-block">今年的秋天来的早,树叶还没有黄就纷纷落下了。蟋蟀本来应该还在屋檐之下,好像忽然间已接近了我的床边。年华易逝我也正在老去,姑且让它在这里小小的再徘徊一番吧。</p><p class="ql-block">拿起一杯酒,再打开一本身旁的书,一边饮酒一般读古书,想到皇帝尧帝圣明时期感慨不禁万千。虽然年岁已经大了但疏狂的本性还没有消失,还是那么随性。</p><p class="ql-block">9.《客中秋夜》明·孙作</p><p class="ql-block">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p><p class="ql-block">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p><p class="ql-block">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p><p class="ql-block">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p><p class="ql-block">这个秋分的夜里,诗人思念起了家乡。故园的露应该白了吧。明月皎皎,空山寂静,天气清朗,只听得那一行飞过去的大雁。南山的豆子应该熟了吧,何时我才能归隐家乡,亲自种豆耕耘呢?</p><p class="ql-block">10.《秋分日忆用济》清·紫静仪</p><p class="ql-block">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p><p class="ql-block">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p><p class="ql-block">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p><p class="ql-block">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p><p class="ql-block">柴静仪是清代女诗人。秋分这天,她思念她的儿子。诗中,寄寓了期待儿子早日归家的心愿。</p><p class="ql-block">燕子明天就要飞走了,秋天明天就要进入新阶段了。漂泊在外,一直以卖文章为生。该早点准备回来了,不要等到冬天下雪的时候才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