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开三中

吾寄雾

<p class="ql-block">9月22日7.30从商洛蒙蒙细雨中踏上旅途,快10点来到经开三中。清晨的雨丝轻轻拂过车窗,像是一路为我送行的低语。抵达西安经开三中时,天空仍未放晴,但校园里已是一派生机。校门巍然矗立,电子屏上滚动着欢迎信息,红柱映衬着细雨,显得庄重又温暖。行人步履匆匆,却有序从容,仿佛这座校园从清晨开始,就以它特有的节奏运转着。踏入其中,像是走进了一个既现代又充满人文气息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在雨雾中静静伫立,浅色外墙与整齐的窗格勾勒出简洁而大气的轮廓。门前人来人往,有交谈的教师,有疾步穿行的学生,也有像我这样初次到访的访客。入口处的显示屏亮着,红边装饰条如一条条跳动的脉搏,传递着这所学校活跃的呼吸。这里没有喧嚣的嘈杂,却有一种内在的热闹——那是思想流动的声音,是教育正在发生的真实回响。</p> <p class="ql-block">全体学员在学校教学大楼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热烈欢迎商洛学院‘国培计划’(2025)—陕西省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来我校</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里,红底屏幕上的欢迎词依旧燃烧着热情。有人站在讲台前,声音沉稳而清晰,像是在讲述一段正在书写的教育史诗。台下安静聆听的身影,目光专注,笔尖不停。这里没有浮华的辞藻,只有对教学的敬畏与对成长的期待。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庄重的静谧,那是思想交汇前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阳静校长对三中进行了介绍,从学校的开办到发展,到现在的辉煌战绩。</p><p class="ql-block">她站在讲台前,话语如溪流般缓缓铺展,讲述着这所学校如何从一片空地成长为今日的教育高地。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耕耘;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坚持。她说起三中的理念,不是口号,而是刻在每一间教室、每一条走廊里的行动指南。我听着,仿佛看见了这所学校拔节生长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硬核”信息:投资数亿,占地广阔,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但最打动我的,是那一串串鲜活的数字——教学班的数量、学生的人数、教师的构成。它们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教育生命力的体现。鸟瞰图中的校园像一颗精心雕琢的宝石,布局规整,功能分明,每一寸空间都被赋予意义。</p> <p class="ql-block">校企共建的版图在屏幕上徐徐展开。与西安中学的合作,与隆基绿能、超晶科技的联动,让人眼前一亮。这所中学不只是在教课本,更在打开窗户,让科学与产业的风吹进来。学生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与时代接轨的能力。教育在这里,真正成了面向未来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教学管理的框架像一张精密的网,八个维度环环相扣。从集体备课到质量检测,从师资培训到教学进度,每一个环节都被系统化地设计与执行。这不是机械的流程,而是一种对教育品质的执着追求。在这里,规范不是束缚,而是让教学走得更远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化学实验室</p> <p class="ql-block">推开门,一股洁净的空气扑面而来。实验台整齐排列,通风橱静默伫立,仪器在光线下泛着冷静的光泽。几位老师正在调试设备,动作娴熟而专注。这里没有花哨的装饰,却有一种令人安心的专业感。化学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可以观察、可以验证的真实世界。</p> <p class="ql-block">实验室空无一人,却依旧散发着秩序的美感。一排排实验台在灯光下延伸,通风罩如守护者般悬于头顶。墙上“戒盐百味”的标语悄然提醒:科学需要克制,也需要品味。这里安静得能听见时间流淌的声音,仿佛每一秒都在酝酿着某个即将被发现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原子模型像一幅抽象的艺术画,黑色轨道环绕着中心的核,仿佛在演绎宇宙最基础的律动。旁边的化学方程式“2NaOH + CO₂ = Na₂CO₃ + H₂O”静静悬挂,简单却深刻。科学在这里,既是逻辑,也是诗意。</p> <p class="ql-block">“Cu + Hg(NO₃) = Cu(NO₃) + Hg”写在墙上,旁边是流畅的黑色线条图案,像是反应过程的视觉化表达。没有多余的解释,却让人忍不住驻足思考。科学的美感,往往就藏在这样简洁而有力的表达中。</p> <p class="ql-block">分子结构以立体字浮现在白墙上,“Zn(NH₃)₄SO₄”像是被精心雕刻的艺术品。灯光从上方洒下,赋予这些化学式一种近乎神圣的光晕。在这里,知识不只是被传授,更是被“看见”。</p> <p class="ql-block">黑板上写着“化学研究性学习记录”,上方“细致观察 严谨操作”八个蓝字格外醒目。一位穿白大褂的老师正低头记录,实验台上的仪器整齐排列,仿佛在等待下一次探索的启动。学术的氛围,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p> <p class="ql-block">浅蓝与灰色的墙面搭配出冷静而舒适的实验空间。“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写在墙上,像是一句宣言。蓝色旋转椅静静停在中央,仿佛刚刚结束一场热烈的讨论。这里的一切都在说:动手,才是理解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通风罩整齐悬挂,试剂瓶在实验台上列队等候。墙上的简笔画勾勒出分子、反应式与实验器材,像是为科学画下的速写。一扇敞开的门通向未知,门外的人影,或许是下一个走进来的探索者。</p> <p class="ql-block">“用手触摸自然,用心感受科学”——这句标语色彩明快,充满温度。桌上的蓝色器材整齐摆放,通风橱闪着微光。这里不只是实验室,更像是一间科学的启蒙教室,让好奇与理性在这里相遇。</p> <p class="ql-block">现代化的实验空间,整齐的桌椅,墙上的科学图案,共同编织出浓厚的探索氛围。每一处设计都在低语:来吧,动手试试看。</p> <p class="ql-block">“酸碱盐蕴百味”以立体字嵌在墙上,烧瓶与试管的图案环绕四周。化学的趣味,被具象成生活的滋味。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黄色边框的思维导图挂在墙上,知识点如枝蔓般延伸。从中心发散出的颜色节点,像是一棵正在生长的知识树。学生站在这里,或许只需几分钟,就能理清整个初中化学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走廊文化墙</p> <p class="ql-block">蓝色墙面上,元素周期表以立方体形式立体呈现,蓝与橙的碰撞充满现代感。管道连接着每一个元素,仿佛它们在悄悄对话。抬头看,“元素周期表”几个大字在顶部静静闪耀——科学,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日常。</p> <p class="ql-block">地理活动室</p> <p class="ql-block">抬头是星空,脚下是地图。蓝色教室里,世界被摊开在墙上,地形、国界、经纬线清晰可见。参观者仰头凝视,仿佛在穿越时空。这里不是普通的教室,而是一扇通往地球与宇宙的窗。</p> <p class="ql-block">星空绘在天花板上,世界地图挂在墙上。一人手持地球仪,另一人静静注视,仿佛在讨论某个遥远的大陆。蓝色的桌椅静静排列,像一艘艘等待启航的船。</p> <p class="ql-block">天文科普教室里,展柜陈列着星体模型,地球仪静静旋转。左侧的摄像机仿佛随时准备记录一场宇宙讲座。窗外绿意盎然,窗内星辰闪烁——科学与自然,在这里达成了最美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下方屏幕播放着星空与地球的影像。参观者驻足观看,神情专注。科技与地理在这里交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沉浸式的地球漫游。</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地形图被银框包围,山脉与河流清晰可见。灯光均匀洒下,让每一处起伏都清晰可辨。这不是简单的教学工具,而是一份对家乡大地的深情凝视。</p> <p class="ql-block">深蓝墙面与浅蓝地面构成宁静的空间。蓝色柜子上,玻璃容器静静陈列,像是等待解读的科学密码。两张蓝色凳子安静地摆在前方,仿佛在邀请你坐下来,好好看一场科学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星空天花板下,世界地图与地球仪并列而立。蓝色桌椅整齐排列,窗外绿树成荫。这里不仅是地理课堂,</p> <p class="ql-block">在建的公共安全体验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陈列在学校的两个巨无霸</span></p> <p class="ql-block">SX2150K 型军用越野汽车</p><p class="ql-block">1968 年,延安 SX250 试制成功,1974年定型并正式命名为“延安牌250型越野汽车”,是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重型越野卡车,结束了我军有炮无车的历史。</p><p class="ql-block">SX2150K型6x6军用越野汽车是陕汽根据我军发展的要求,在“英雄战车--延安牌250型越野汽车”的基础上,选型斯太尔发动机,优化匹配动力传动系统,采用新总成、新技术而研制的5吨级军用越野汽车。该车具有油耗低、可靠性高、操纵轻便、转向灵活、行驶稳定性好、机动性强、维修保养方便等特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72式85毫米高射炮</span></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人民解放军经过抗美援越作战,深感各式老旧防空武器的落后,急需一种新型中口径高射炮。1967年6月我军开始新型85高炮的研制,1973年5月完成设计定型,命名为72式85毫米高射炮,配有860小型炮瞄雷达,新式3米测距机,机电式指挥仪等。有了这些配套设备,让72式85毫米高炮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有自动、半自动、手摇对阵、手动四种瞄准方式。72式85毫米高炮逐步装备并服役至1983年。</p><p class="ql-block">72式85毫米高炮主要参数:行军状况全重6300公斤,战斗状况5900公斤,行军状态长9480毫米,行军状况宽2300毫米,行军状况高2720毫米,炮弹全重9.3公斤,初速1000米/秒,最大射程21400米,最大射高16200米,有效射高10000米,高低射角-3度至87度,方向射角360度,炮兵班编制7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