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马,三个人(文物散文)——南通沈绣博物馆沈寿作品《马头图》

格致古社

●何剑明文物散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当文物遇上文学”文物散文工程系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通城的濠河,静静地流淌着,河畔的沈绣博物馆,便如一位娴静的绣女,低眉顺目地坐在水边。我每每踱步至此,总觉有一股灵气自那青砖黛瓦间逸出,穿透时光的帷幕,轻轻拂过面颊。</p><p class="ql-block">馆内藏着一幅《马头图》,乃是沈寿的杰作。这沈寿,本名云芝,后由慈禧赐名“寿”,乃是仿真绣的开山祖师。她绣的马头,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仿佛下一刻就要扬蹄长嘶,破绢而出。沈寿绣这马时,将一根丝线劈作二十四细丝,再用擞和针法,掺和深浅黑白丝线,由外而内,渐次收拢,马眼便显得炯炯有神了。这般功夫,已非寻常刺绣,直是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绢帛上作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马头图》背后,藏着一段佳话。沈绣《马头图》完成于1907至1909年间。此作是仿真绣技艺的巅峰体现,堪称“以针代笔”的典范。此绣品完成后,因邹韬奋先生生肖属马,沈寿便将其赠予了他,成就了一段艺坛佳话。邹韬奋,江西余江人,现代著名记者、出版家、政论家。他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是中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先驱之一。后此作由邹韬奋夫人、沈寿侄女沈粹缜女士珍藏,悬于上海家中。直到九十年代沈绣博物馆重新开馆,馆长卜元前往商借,沈粹缜慨然应允。据说程十发见之,竟恭敬地鞠了三躬,感叹沈寿“心灵美而宁静,心中干净清澈”。艺术之动人,大抵如此,能教人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说来也巧,南通与“马”字,竟有不解之缘。离沈绣博物馆不远处的唐家闸,大生纱厂旧址门口,立着一座牌坊,上书“大生马头”四字。这张謇题写的“马”字,偏偏只有三点,而非四点。外人多以为错字,实则内藏玄机。</p><p class="ql-block">古时码头本作“马头”,因人们骑马至河边,下船渡水,故称“马头”。至明代,因码头多以石砌,方添了“石”旁。清朝又复旧称,据说是避“绊马石”之讳。张謇写这三点的“马”字,一是取法汉碑,书法便利;二是喻“码头三只脚,才得稳”;三来还有个掌故,说是当时厂子资金周转困难,张謇以此自喻“三脚马”,跑得不稳。翁同龢的侄子来访,见状回去禀报,翁氏便施以援手。后来便有了“码头三只脚,才得稳”的歇后语在南通流传。</p><p class="ql-block">张謇与沈寿,亦是知音难觅。张謇兴实业,办教育,建传习所,请沈寿来南通授艺。沈寿不负所托,培养了许多绣女,将沈绣发扬光大。有人说沈寿是张謇的红颜知己,这话或许唐突,但知音之情,定然不虚。张謇为沈寿记录整理的《雪宧绣谱》,至今仍是刺绣艺术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匹马,连起了三个人:沈寿以针线绣马,赠与邹韬奋;张謇以笔墨写马,立於运河之畔。马在中国文化中,本是奔腾向上的象征,而南通的这些“马”,却更添了几分文人雅趣与人间温情。</p><p class="ql-block">如今站在大生码头前,通扬运河已不复往日繁忙,石阶上青苔暗生,河水静静地流淌。牌坊上的“大生马头”四字,历经风雨,依然清晰。我想,张謇当年题字时,必定想到了许多。实业救国,教育兴邦,这一切都需要稳扎稳打,如同三只脚的马头,稳而后能行远。</p><p class="ql-block">而沈绣博物馆里的那幅《马头图》,则静静地躺在二楼展厅,那是当年沈寿教学的地方。光线透过窗棂,洒在绣品上,丝线便泛出柔和的光泽。马眼炯炯,望着每一个来访的人,仿佛要将那段历史看进心里去。</p><p class="ql-block">南通这座城市,因张謇而兴,因沈绣而雅。一匹马,三个人,编织出一段段文化的记忆,在时光的长河中,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南京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省社科院《学海》《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学术专著《李氏南唐国史论稿》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u>💖“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u></i></b></p><p class="ql-block">这篇散文以“马”为精巧线索,将沈寿、邹韬奋、张謇三位人物与南通的文化肌理紧密串联,在细腻叙事中兼具历史厚度与文学温度,堪称“文物遇上文学”工程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文章开篇以濠河、沈绣博物馆的意象切入,用“娴静的绣女”作比,迅速构建出清雅的江南意境,为后续文物与人物故事铺垫了诗意基调。对沈寿《马头图》的描写尤为精妙,从“一根丝线劈作二十四细丝”的工艺细节,到“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艺术升华,既展现了沈绣的精湛技艺,又赋予文物以灵动生命力,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 </p><p class="ql-block">在叙事结构上,作者由《马头图》延伸出沈寿与邹韬奋的佳话,再自然过渡到南通“大生马头”的典故,层层递进间勾连起不同时空的故事。对“马头”三点水的解读,既还原了文字演变的历史,又融入张謇实业救国的情怀,让冰冷的文物与鲜活的人物精神相融合,凸显出历史细节背后的人文温度。</p><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文章并未停留在文物与人物的表层叙述,而是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马的“奔腾向上”与南通“文人雅趣、人间温情”相呼应,沈寿与张謇的“知音之情”、《雪宧绣谱》的传承、“三脚马”的隐喻,共同勾勒出南通的文化品格——既有实业兴邦的实干精神,又有传统技艺的雅致传承。</p><p class="ql-block">结尾处,青苔石阶的运河与泛着柔光的《马头图》形成时空对话,让历史记忆在当下鲜活起来。整篇散文以小见大,以文载物,在细腻笔触中传递出深厚的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统一。</p> 文物名称:南通沈绣博物馆沈寿绣《马头图》 用散文为文物名品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