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介休琉璃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彼时的介休地处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汇之地,亦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介休琉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工艺体系。至明清时期,介休琉璃工艺达到鼎盛,成为皇家宗亲、达官显贵乃至文人墨客竞相珍藏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 介休琉璃以铅为助熔剂,辅以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石英烧制而成,属低温釉陶器。其制作流程包括备料、设计、造型、模具制作、素烧、施釉、釉烧等二十余道工序,需经两次烧制,历时十余天方可完成。成品涵盖吻兽、脊刹、影壁心等古建筑构件,形制齐全,遗存丰富。2008年,介休琉璃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琉璃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介休琉璃融合雕刻、彩绘等多种艺术技法,成品色彩以绿为主、避黄就绿,尤重孔雀蓝的运用,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制作工艺独特,釉料配方考究,选材精良,造型多样。在造型设计上,介休琉璃以简洁明快的线条与流畅自然的形态为特色,既彰显北方民族的粗犷豪放,又融入南方文化的细腻婉约。装饰手法上,雕刻、彩绘、镶嵌等技艺交相辉映,使琉璃制品琳琅满目、华美炫目。</p> <p class="ql-block"> 介休琉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介休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亦是中华传统工艺精神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 沿戏楼继续前行,便抵达后土庙的主殿。大殿巍然矗立于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结构,下檐为双昂五踩斗拱,上檐为三昂七踩斗拱,气势恢宏。大殿左右各带三座垛殿,形成一排十一间的建筑群,整体布局庄重肃穆,蔚为壮观,尽显皇家气度。</p> <p class="ql-block"> 后土殿依皇家规制建造,屋顶满覆纯黄色琉璃,色泽璀璨,远观如金光熠熠。殿前檐下高悬“厚德载物”四字匾额,为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颔所题,笔力遒劲,字形端庄,极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与殿宇庄严之姿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后土娘娘,其信仰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孕育了深厚的农耕文明。作为大地之母,后土娘娘掌阴阳、育万物、载众生,被视为生命之源与大地之灵,在中华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千百年来深受信众敬仰与膜拜。</p> <p class="ql-block"> 后土殿左右两侧分别为三官祠与真武殿。左侧三官祠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位神祇,分别掌管天、地、水三界。右侧真武殿则供奉真武大帝,亦称玄武大帝,乃道教尊奉的北方最高神祇,主司镇守北方、降妖伏魔之责,其道场位于湖北武当山,香火鼎盛,信徒众多。</p> <p class="ql-block"> 后土大殿院内两侧各设配殿三间,左为三曹殿,右为九曜星君殿。三曹殿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虽毁坏年代无考,但于2012年依原址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坡硬山顶结构。殿内供奉值年、值月、值日三位值班神仙。九曜星君殿则供奉九位道教星神,包括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罗睺与计都,他们掌管星辰运行、节气更替,象征天道规律,人不可违。</p> <p class="ql-block"> 后土大殿东侧为娘娘殿,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明间出卷棚歇山顶抱厦。殿内供奉三霄娘娘——云霄、琼霄与碧霄,终年香火缭绕,信众络绎不绝,是后土庙中香火最为旺盛的殿堂之一,亦是信众祈福纳祥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