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 写 人:阿 芬</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217424395</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Ai</p> <p class="ql-block">下午4点种左右,太阳终于没有那么毒辣了。戴上草帽,拎只竹篮,出去“樵草”。每天至少要樵一篮草,喂兔子。</p><p class="ql-block">樵草回来,已接近5点,于是进入一天中最忙碌的“尖峰”时刻,这叫“夜来忙”。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有太多的事情要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捞猪草 喂猪</b></p> <p class="ql-block">先到河边捞猪草。水花生、水葫芦或水浮莲都可以,要捞满满一大篮。然后切碎,烧猪食。猪的食量大,两头猪的猪食要烧一大铁锅。待猪草烧熟,再加麸皮搅和,带点糊状。这食物有些清香,算是好东西吧,猪很喜欢,能夸张地把声音吃得很响。猛吃几大口后,会把头从石头槽里抬出来,朝喂食的我满意地哼哼几下,然后继续砸吧砸吧地大口吞食。有时候吃完一槽,会在猪圈里乐呵呵地跑几圈,再继续吃。祖父说,这叫“逍圈”。我觉得吧,这是猪兄弟俩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这其中,切猪草是最令人讨厌的事情,尤其是水浮莲,长得很漂亮,像一朵朵丰满的银绿色莲花,但是一粘它皮肤就痒,像是过敏了一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钓田鸡</b></p> <p class="ql-block">切完猪草、烧猪食之前,会去钓田鸡。这事有些好玩,小朋友都会。选择这个时间点,是因为田鸡在傍晚之前,不大喜欢进食。</p><p class="ql-block">田鸡不是青蛙。它有大有小,大的比青蛙大,也比青蛙更俊朗;大多数比青蛙小。田鸡身上的花纹有些像虎皮,据说它的学名就是虎纹蛙。田鸡生活在稻田、沟渠、池塘等有水的地方。通常,我们对青蛙田鸡是不分的,都叫“田鸡”。但小时候,祖父祖母们也会一边唱着“青蛙田鸡癞蛤蟆”,一边把这些小家伙捏在手里让我们一一辨识。癞蛤蟆小时候也很可爱,是长大了才变丑的。</p><p class="ql-block">钓田鸡需要三样东西,一是系着线的钓竿,2尺长;二是一个被铁丝撑成圆口的深口编织袋或塑料袋,是钓袋;三是钓饵,常常是一条还在蠕动着的褐色皮虫。站在低矮的田埂上,把钓竿伸到稻棵上方,垂下系着皮虫的吊线,并轻轻晃动,一会儿就感觉皮虫被咬住了,那就是钓到田鸡了。拎出来,把田鸡抖落进钓袋,然后继续同样的动作。运气好的话,只要走一条田埂,就可以钓半袋,好几十只。钓上来的都是小田鸡,有时会钓到比较大的青蛙,但是很少钓到比青蛙还大的大田鸡(麻茶田鸡)。大田鸡是很敏锐的捕猎高手,也是跳远高手。不知道是瞧不上我们这些小屁孩用来做诱饵的食物,还是早已识破了我们拙劣的伎俩,从来不上我们的当。</p><p class="ql-block">钓田鸡最讨厌的是一种叫“盲虱子”的小虫子,漫天遍野的,围着人嗡嗡乱飞,也会盯咬。总是在傍晚薄雾弥漫时上市,可烦人了。所以,盲虱子出来,小朋友就要赶紧拎着袋子往家里走了。</p><p class="ql-block">暮归。赤脚走在田埂上,土是硬的,草是软的。稻田里吹过来的风,还是热烘烘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喂鸡鸭</b></p> <p class="ql-block">鸡鸭在外面“野”了一天,该归巢了。这袋“田鸡”,是每天最好的集结号。</p><p class="ql-block">当我拎着田鸡袋到家门口时,鸡鸡鸭鸭就都急不可待地往家里赶。几只鸭子,一摇一摆地像小脚老太,走不快。看到公鸡母鸡大步流星超过了它们,就慌忙得翅膀都展开来了,想飞又飞不起来的样子,很可爱。</p><p class="ql-block">田鸡大部分都是给几只鸭子吃掉的。他们熟练地把长长的颈脖伸进编织袋,只要一两分钟,活蹦乱跳的田鸡就成了它们的腹中美食,去转化另一种蛋白质了。</p><p class="ql-block">和鸭子的猴急比,公鸡和母鸡的进食,是挺优雅的。它们的晚餐,以谷物为主。如果能分享到一二只小田鸡换换口味的话,它们会定定心心地把田鸡啄上好一会,再慢慢享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吃晚饭</b></p> <p class="ql-block">做完这些事情时,祖母肯定已经把晚饭烧好了。如果早,那我肯定是要到村口的桥上,去看看有多少人在“掼冬瓜”“洗冷浴”,那也是村里人每天最喜欢去的最热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家门口的场地上,两张长凳,搁一张门板,门板两边,是三两个小板凳。然后端出饭菜,摆在暗木色的门板上。一家人围坐,吃晚饭。整个夏天,家家户户都是这样露天吃饭。男人光着黝黑的膀子,女人扒着饭,间或摇两下扇子,是扇风也是赶蚊子。</p><p class="ql-block">记忆里的晚饭,大多数时间吃的是泡饭。农家没有丰盛的晚餐,清苦的岁月,一碗飘着猪油香味的酱油汤,也算美味,也很下饭。晚饭总是吃得蛮热闹,一边吃,一边东家长西家短的。也有人喜欢“行饭碗”,端着碗饭夹上一筷子菜,东家瞧瞧西家唠唠的,就更热闹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乘风凉</b></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洗完热水澡,就是乘风凉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天中最松弛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男人,往门板上一趟,四脚朝天。虽然砖地的热气还有些蒸腾,贴着门板的皮肤还在出汗,但是总算能够感觉晚风传递的凉意了。女人和孩子,也许挤在一张门板上,也许挨着门板说些极平常的话,也许小家伙一不小心去不远处抓来了一只调皮的萤火虫,捧在手心里献宝似的让爸妈看。</p><p class="ql-block">我和惠芬,躺在门板上找星星,看流星,直到露水上来,直到整个村庄安静了下来,我们才不情愿地回家。挂着蚊帐的床,依然热烘烘的,身上的痱子有点燥痒,叫人睡不着。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这个世界,居然有一种叫“电风扇”好东西。</p><p class="ql-block">赶紧睡吧,明日还是要早起的。祖母轻轻地拍拍我,用蒲扇给我扇风,直到我睡着了,或者她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曾经的夏天,乡村的夏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