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美篇昵称: 天道酬勤<br>美篇号:3390884<br>景点名称:老君山</font>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综合视频:悟道老君山</b></h1> <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老君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东区,是八百里伏牛山主峰,总面积26.66平方千米,海拔高达2200米,相对高差1400多米,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其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以中低山夹河谷地貌为主,主体山脉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 历史文化:</b>春秋时期,老子李耳到此归隐修炼,老君山成为“道源”和“祖庭”。北魏时期建老君庙,唐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赐名“老君山”,明万历三十一年,明神宗诏谕老君山为“天下名山”,并发帑金建殿。老君山与武当山并称为“南北二顶”,世称“南有武当金顶,北有老君铁顶”,每年四月初八前后的老君山古庙会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h1><h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 自然景观:</b>老君山森林覆盖率达97%,有“中州地区天然动植物基因库”之美誉。其地貌以峰林地貌为主,拥有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大的花岗岩峰林奇观,如十里画屏的石林景观。此外,景区内瀑布众多,如全长150米有余的老君瀑,以及相对落差为218米的洞天瀑布等。</h1><h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 人文景观:</b>老君山金顶道观群是其标志性建筑,包括五母金殿、老君庙、道德府、玉皇顶等,采用明清皇家宫殿式建筑风格,金碧辉煌。2014年,老君山老子铜像被世界吉尼斯总部收录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高的老子铜像”。</h1>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上旬,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时节,我们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甘南之旅。9月8日,我们游览甘肃陇南市宕昌县官鹅沟后,晚宿天水;9月9日早上我们由天水,行程9个小时到达河南洛阳。9月10日早晨,我们驱车直达老君山观赏了这一风景名胜区。</p> 九月的风,是被秋露浸过的,带着伏牛山脉特有的清润,从山坳里漫出来,轻轻拂过老君山的每一寸岩壁与草木。我踏着晨雾出发时,天边还飘着几缕薄云,像谁用毛笔在灰蓝色的宣纸上,轻轻晕开的几笔留白。此行不为追逐盛名,只为在这传说中老子归隐著《道德经》的地方,寻一份心的安宁,悟几分藏在山水间的“道”。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索道穿云:初悟“变通”</span></h1><p class="ql-block">乘第一程中灵索道上山时,轿厢缓缓离开地面,脚下的景象渐渐换了模样。起初还能清晰看见山脚下错落的村落、蜿蜒的溪流,以及被晨露打湿的青石板路,可随着高度攀升,云雾忽然从山谷间涌了出来,像一匹匹白色的绸缎,温柔地裹住了轿厢。透过玻璃望去,近处的松树只剩模糊的绿影,松针上挂着的水珠,被风一吹,便顺着叶脉滚落,砸在玻璃上,留下一道浅浅的水痕,转瞬又被新的云雾覆盖。</p> 这云雾来得随性,却又变幻莫测。前一秒还将山峰藏得严严实实,只留一片白茫茫的混沌;下一秒风一吹,又忽然散开一角,露出“十里画屏”的峥嵘——灰黑色的喀斯特岩壁上,草木倔强地从石缝里钻出来,青的叶、黄的芽、红的果,像是用生命在岩壁上绣出的图案。有几株松树,根系紧紧攀附在裸露的岩石上,枝干却朝着天空的方向舒展,即便被云雾反复包裹,也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姿态。 我忽然想起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从不会因容器的形状而纠结;这云雾不也如此?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却能顺应山林的起伏,勾勒出每一座山峰最灵动的轮廓。反观自己,平日里总爱为琐事纠结,为计划被打乱而烦躁,却忘了“变通”本就是生活的常态。就像这云雾,不执着于“必须清晰”,反而能在变化中,呈现出比晴空万里时更动人的风景。 轿厢继续爬升,穿过一层更浓的云雾时,窗外忽然一片雪白,连身边同行者的脸都变得模糊。起初心里还有些不安,可转念一想,既然无法掌控云雾的浓淡,不如静下心来感受——风从山间穿过,带着松涛的声音,混着索道轻微的晃动,竟让人觉得不是在登山,而是在云里“漂”,所有的焦虑与浮躁,都被这温柔的云雾悄悄抚平。原来“变通”之外,还有“接纳”:接纳无常,才能在变化中寻得自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视频:老君山云海一</font></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石阶悟道:见“专注”与“坚守”</span></h1><p class="ql-block">下了索道,沿石阶往金顶走。山路随山转,景随云变,每走几步,眼前的景象便换了模样。有时走得正急,一阵云来,眼前只剩白茫茫一片,连脚下的台阶都要借着手机的微光仔细辨认;有时云又忽然散开,露出对面山崖上的栈道,像一条银色的带子,缠绕在绿色的山林间,远远望去,竟有些不真实。</p> 行至半山的老君庙时,红墙黛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檐角的铜铃被风吹得“叮铃”作响,声音清越,像能穿透人心的浮躁。庙门前有位扫地的道长,穿着素色的道袍,手里握着一把竹扫帚,正弯腰在青石板上轻轻扫过。落叶、碎石、甚至嵌在台阶缝隙里的枯草,都被他一一归拢成小堆,动作缓慢却专注,仿佛这世间只剩下手中的扫帚与脚下的青石板。 我站在一旁看了许久,见他扫到一处台阶时,忽然蹲下身,用手指一点点抠着缝隙里嵌着的一枚小石子——那石子很小,颜色与青石板相近,若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道长,一枚小石子而已,何必如此费力?”我忍不住开口问。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声音像山间的泉水般清澈:“山是道的载体,石是山的骨血,每一粒尘埃、每一枚石子,都该有它的归处。扫地不只是扫去杂物,更是扫去心里的杂乱。心不杂乱,做事才能有序;做事有序,才能守住本心。”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心湖,泛起圈圈涟漪。平日里总被工作与生活的琐事裹挟,觉得“忙”是常态,却忘了像扫地这般,将心里的“碎石”一一归置。我们总想着“快一点”“多一点”,却在匆忙中弄丢了专注,忘了“慢下来”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道长的扫帚扫过青石板,也扫过我的心,让我忽然明白:“道”从不是玄之又玄的空谈,而是藏在每一件“专注”的小事里。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视频:老君山云海二</span></h1> 继续往上走,山路渐渐陡峭,石阶旁的护栏上,挂满了游人祈福的红绸带,在风中轻轻飘动。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忽然看见前方有几位挑山工,背着沉甸甸的担子,正一步步往上走。他们的担子用粗麻绳捆着,里面装着米粮、蔬菜,还有供金顶庙宇使用的蜡烛与香火,扁担压得微微弯曲,两端的绳子几乎要贴到地面。 挑山工们的额头上渗着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石阶上,很快又被风吹干。他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背上,却依然步稳如钟,每一步都踩得扎扎实实。有位年轻的游人追上他们,递过一瓶水,问道:“师傅,每天都要走这么陡的山路,累不累啊?” 一位皮肤黝黑的挑山工停下脚步,抹了把汗,指着山顶的方向,笑着说:“累咋能不累?可金顶的香火要供,观里的师父们要吃饭,这路啊,走惯了就不觉得累了。再说了,这山养着我们,我们也得护着这山。”说完,他又挑起担子,继续往上走,脚步没有丝毫迟疑。 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消失在云雾中,我忽然想起老子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挑山工们没有宏大的志向,却用“坚守”扛起了责任——他们日复一日地往返于陡峭的山路,用脚步丈量着山的高度,用汗水守护着山的烟火气。这“坚守”,不也是一种“道”吗?它藏在每一步踏实的脚印里,藏在“不抱怨、不放弃”的坚持里,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金顶观云:悟“渺小”与“包容”</span></h1><p class="ql-block">终于抵达金顶时,云雾恰好散开了一角。两座金色的庙宇——老君庙与亮宝台,矗立在山巅的岩石上,琉璃瓦在微弱的天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不张扬,却自有一股庄严与肃穆。金顶的回廊上,有几位道长正手持拂尘,轻声交谈,他们的声音很轻,混着风声,竟像是与山水融为一体。</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视频:醉在老君山</font></h1> 我沿着回廊慢慢走,风从山巅吹过,衣摆猎猎作响,头发被风吹得凌乱,心里却异常平静。站在回廊的栏杆旁往下看,云雾在脚下聚了又散,散了又聚,远处的山峰像浮在云海里的小岛,偶尔有飞鸟穿过云层,翅膀划破雾气,却不留一丝痕迹。天空是淡淡的灰蓝色,没有太阳,也没有明显的云层,只有一片朦胧的天光,温柔地笼罩着整个山巅。 这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无比渺小——站在巍峨的老君山巅,面对辽阔的云海与连绵的山脉,人就像一粒尘埃,微不足道。可正是这渺小的人,能看见山的巍峨、云的自在,能在风声里听见自己的心跳,能在天地间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原来“自知渺小”,才是“道”的起点。 从前总爱争强好胜,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却在一次次碰壁后才明白:人永远无法掌控天地的变化,无法左右他人的想法,唯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像此刻,我无法让云雾彻底散开,却能在朦胧中感受山的温柔;无法让风停下脚步,却能在风声里聆听天地的絮语。知道自己的渺小,才会敬畏天地;知道自己的局限,才会懂得包容——包容他人的不同,包容生活的无常,包容自己的不完美。 <p class="ql-block">回廊的尽头,有一位老人正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道德经》,轻声朗读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穿越岁月的沉静。我走过去,在他身边坐下,他抬头冲我笑了笑,将书轻轻合上,说:“年轻人,来寻‘道’的?”</p> 我点了点头,说:“想看看老子当年悟道的地方,也想寻一份心里的安宁。” 老人指了指远处的云海,说:“‘道’不在书里,也不在山里,而在你的心里。你看这云海,它能包容每一朵云的形状,能接纳每一阵风的方向,所以才会这么辽阔。人心也一样,能包容,才会安宁;能放下,才会自在。” 老人的话很简单,却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心里的迷茫。是啊,我们总在向外寻找“道”,却忘了“道”一直都在心里——它藏在“接纳不完美”的包容里,藏在“放下执念”的自在里,藏在“敬畏天地”的谦卑里。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雨中山路:品“顺应”与“沉淀”</span></h1><p class="ql-block">逗留了许久,眼看天色愈发阴沉,便决定乘索道下山。刚走进索道轿厢,雨点就“噼里啪啦”地打在了玻璃上。起初还是零星的几滴,很快就变成了密不透风的雨帘,将整个轿厢都裹进了雨雾里。</p> 轿厢缓缓下降,雨雾中的山林换了一副模样。近处的树木只剩下模糊的绿影,叶片被雨水打湿,泛着油亮的光泽;远处的山峰彻底隐在了雨幕里,只留下一道淡淡的轮廓,像水墨画里未干的笔触。雨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混着索道的机械声,竟像一首独特的山间乐曲,温柔而治愈。 下了索道,雨还没停,却比山上小了些。我撑着伞,沿着山脚下的石板路往山门外走。雨水顺着山路汇成小溪,哗啦啦地往山下流,溪水里漂着几片红黄的落叶,像一艘艘小小的船,顺着水流的方向,不疾不徐地前进。遇到石头阻碍时,溪水不会硬冲,而是轻轻绕开,继续朝着前方流动,仿佛从不知道“纠结”与“抱怨”。 我忽然想起老子说的“无为而治”。从前总以为“无为”是不作为,此刻才懂,“无为”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像这溪水般,顺应自然的规律,不与阻碍硬抗,却始终朝着目标前进。就像人生路上的坎坷,与其纠结于“为什么会遇到”,不如学着像溪水般,调整方向,继续前行——那些看似的“退让”,其实是更智慧的“前进”。 路边的野花被雨打湿了,花瓣微微低垂,却依然透着倔强的艳色。有几位村民蹲在屋檐下,手里拿着竹编的篮子,正整理着刚从山里采来的野菌。看见我路过,他们热情地打招呼:“年轻人,下山啦?这雨下得好啊,山里的菌子就爱这雨水,明天肯定能采到更多!” 他们的笑容很淳朴,像山间的阳光般温暖。我忽然明白,“顺应”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沉淀——就像这雨水,它滋润了山林,让菌子生长,让草木繁盛;就像人生中的困境,它或许会带来短暂的痛苦,却也能让我们沉淀下来,看清自己的内心,积累前行的力量。 走出山门时,雨渐渐停了。回望老君山,它已彻底隐在雨雾中,只留下一道朦胧的山影,温柔而神秘。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鞋子,沾满了泥土,却一点也不觉得狼狈——这泥土里,藏着山的气息,藏着云的温柔,藏着雨的滋润,更藏着这一日的感悟与成长。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归途心悟:把“道”藏进寻常岁月</span></h1><p class="ql-block">乘车离开时,夕阳忽然从云层里钻了出来,给远处的老君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我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山影,心里满是平静与通透。</p> 这一日的老君山之行,没有遇见晴空万里的壮丽,却在云雾里悟了“变通”与“接纳”,在石阶上见了“专注”与“坚守”,在金顶寻了“渺小”与“包容”,在雨中山路品了“顺应”与“沉淀”。原来“悟道”从不是要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看见天地、遇见他人时,更清楚地看见自己;不是要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而是要在寻常岁月里,守住本心,活得通透。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道”,其实就是自然的规律,是生活的智慧,是人心的本真。它藏在扫地道长专注的动作里,藏在挑山工踏实的脚印里,藏在雨中山溪的从容里,也藏在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往后的日子,愿自己能像老君山的云般,懂得变通,不执着于形态;像山间的草木般,保持专注,坚守本心;像山巅的风般,学会包容,接纳不同;像雨中山路的溪水般,顺应自然,沉淀自我。把在老君山悟到的“道”,藏进每一个寻常的清晨与黄昏,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活出一份自在与通透。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车窗外的夕阳渐渐西沉,老君山的影子也越来越淡,可那份藏在心里的感悟,却像山间的草木般,在时光里慢慢生长,成为往后人生中,最珍贵的滋养。</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综合视频:云端醉老君</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谢谢点赞欣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