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鹭Chinese Pond Heron

jing jing

<p class="ql-block">自 2025 年 5 月 24 日在陆丰与姐姐们偶遇池鹭之后,因为天气不佳,又沉迷于拍摄“红腿娘子”,竟一时忽略了对池鹭与其它鸟类的记录,留下几分遗憾。没想到第二日,在剑英公园竟再度与它相逢。可惜那时它独立于湖心,身影遥远,终究没能留下满意的作品。直到 5 月 28 日,在晋江西湖公园,我第三次遇见这只灵动的池鹭:它在阴雨绵绵的天色下,专注地在湖畔觅食、捕鱼。尽管风雨蒙尘,画质受损,却丝毫掩不住那惊艳的一幕 -- 亲眼见证它在雨中优雅而坚毅的身姿,足以弥补此前的所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以上三张图片于2025年5月25日拍于陆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Chinese Pond Heron</p><p class="ql-block">学名:Ardeola bacchus),</p><p class="ql-block"> 池鹭是一种东亚淡水鸟,是鹈形目鹭科池鹭属的鸟类。俗名: 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沼鹭(台湾)、田螺鹭、穿背心、田牛汉(海南)、花鹭鸶(云南)、花洼子(东北)、交胪、紫邬头、茭鸡,属于典型的涉禽类. 广泛分布于中国及邻近的东亚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浅淡水和咸水湿地及池塘中。北方的池鹭为候鸟,9月至10月向南迁徙至华南地区并途经华南地区,回程迁徙时间为5月至4月;印度及更南部的鸟类为定居鸟类,局部迁徙较少。以昆虫、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以上5张图片于2025年5月25日拍于剑英公园)</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均于5月28日拍于晋江西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外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池鹭体型较小,长47厘米,重约为 280 - 332 克,翼展约70 - 90厘米。拥有白色翅膀。繁殖期,头部呈深栗色,冠羽上有长长的红褐色披针形羽饰。喙黄色,喙尖深色,喙基部蓝色。鼻沟绿黄色。喉咙白色,头部两侧、后颈和上胸部呈红褐色。上胸部有长长的栗色羽毛,下胸部有深灰色羽毛。背部呈深板岩色,略带紫铜色。长长的黑色背羽延伸至尾部,覆盖了大部分白色翅膀。腹部为白色;非繁殖期头部呈金棕色至浅黄色条纹。幼鸟与非繁殖期成鸟相似,头部呈浅黄色,布满深褐色条纹。下体为白色,带有浓重的褐色条纹。腿黄色,虹膜金黄色。</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池鹭偏好于稻田、池塘、湖泊等水域,有时也在竹林和树上栖息。它是一种隐秘、孤独、行动缓慢的猎手,通常栖息于茂密植被内或边缘,通常单独或成对进食。有时,它会形成最多6只的小群。它在黄昏时分觅食,中午栖息,但有时它也在白天觅食,傍晚时分飞回栖息地。它经常出没于自然和人工栖息地。因此,在其分布区的大部分地区,它是一种常见且数量众多的鸟类。​​它以站立和行走的方式进食,但速度非常缓慢。其正常的进食量很大一部分无法量化。据报道,它使用了一些更不寻常的进食技巧。它会从悬垂的树枝上俯冲下来,高度可达10米。它有时会在树上觅食苍蝇。以小鱼、蟹、蛙、昆虫为主要食物,偶尔摄取植物性食物。</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p> <p class="ql-block">池鹭的繁殖期为4月至8月。它在沼泽、湿地、河流和池塘附近或附近的树木和灌木丛中筑巢,并与夜鹭和小白鹭混栖。雌雄鸟共同筑巢,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枯枝、竹枝等构成,有时内衬树叶和草。池鹭每窝产卵一次,每个繁殖季最多可产两窝。一窝通常含4-6枚卵,但也可能产2-8枚。池鹭通常进行双孵。第一窝幼鸟独立后不久,就会产下第二窝。孵化期为 18-22 天,父母双方共同孵卵。育雏期约30天. 池鹭的野生寿命为10至15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