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火了恒山挤爆了!悬空寺挤爆了!</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集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于一体,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p><p class="ql-block">恒山,又名元岳、紫岳,汉文帝时讳其名号曾一度改为常山。舜帝封恒山为"北岳",汉代开始建庙,逐步形成了"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五庙"的庞</p><p class="ql-block">古建筑(群)。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管革"、"三茅真君"曾在恒山修炼得道,被道家尊为"第五小洞天"。主峰天峰岭2016.1米,自古为我国北方万山之宗主,可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灿烂,风光壮美,被誉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p> <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北岳恒山,为中华五岳名山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美誉,与凌空摩崖建筑悬空寺一道构成了著名的恒山美景。</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座落在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与主峰天峰岭东西对峙。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 年),距今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依照力学原理,巧借岩石暗托,凿洞插梁为基,梁柱上下相嵌,廊栏左右相连,是建在半空中的一组木结构建筑。唐代诗仙李白称其为"壮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叹为"天下巨观"。整个建筑占地 152.5 m2,总体三部分,由禅院和南北二楼组成,大小殿阁40余间,最大的不足36m2,可为建筑奇绝,小巧玲珑。寺内供奉"释"、"道"、"儒",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教合一"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地处北纬39.67°~39.83°东经113.72°~113.92°之间。东接广灵,西毗应县,东南部以恒山与灵丘、繁峙县分界,北面由六棱山与云州区、阳高县相连,总面积为1968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浑源县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为浑源县。1993年6月25日,浑源县划归大同市管辖。</p><p class="ql-block">浑源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河流主要有浑河、唐河两大水系。</p><p class="ql-block">1992年,浑源县被山西省评为历史文化名城,存不可移动文物488处,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国家级7处、省级8处、市级5处、县级9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3项(省级8项、市级4项、县级11项)讨论,现存北齐、明代等长城墙体。</p> <p class="ql-block">古城始建于战国,距今2300余年,以八卦布局得名“龟城蛇街”。城内现存7处国保单位,60余座明清大院及纵横交错的古巷,完整保留了北方古城的肌理与历史风貌,与恒山、悬空寺形成文旅黄金三角。</p> <p class="ql-block">浑源古城必去的三个核心景点为永安禅寺、圆觉寺砖塔和浑源州署,三者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展现古城千年历史底蕴与建筑艺术精华。</p> <p class="ql-block">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距离悬空寺10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一座元代古建已经低调的美了700多年,却很少被人打扰,它就是《黑神话》取景地永安寺。</p><p class="ql-block">永安禅寺并不大一个小时就能逛完,它的每一处都散发着国宝级的光芒。这里的建筑、壁画、雕塑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如果你是《黑神话》的粉丝,一定对永安寺不陌生。这座古寺是佛教的圣地,是游戏开发者眼中的取景天堂。</p> <p class="ql-block">浑源永安寺,俗称大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浑源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遭火毁。元延祐二年(1315年),重建浑源永安寺。明、清之际,浑源永安寺屡有修葺。浑源永安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和传法正宗殿,两侧东西配殿有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雷神殿及关帝殿。2001年6月25日,浑源永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元朝初年,永安军节度使高定回归故里皈依佛门,愿发悲悯超度亡魂,故邀归云禅师主持捐资重建,因高定官职是永安军节度使,归里后又号永安居士,故寺名为“永安寺”。</p> <p class="ql-block">永安寺,倍称大寺,位于山西海源县城内的东北隅、首例于金,元延枯二年公元1315年(重建,此寺原为三进院落,现后院已经不存。前院建有山门、天王殿、厢房及冷融,中院置东西配段、传法正宗殿和两厢垛殿,除传法正宗殿为元延枯二年(公元1315年)原构外,余皆明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殿前檐悬木雕匾“传法正宗之殿”,为元代书僧雪庵绝笔;</p><p class="ql-block">殿前砖刻“庄严”二字(高近4米),殿后砖刻“虎啸龙吟”,笔力苍劲雄浑,由元代月溪和尚或段世达所书。</p> <p class="ql-block">檐下雪庵和尚题写的匾额为书法孤品</p> <p class="ql-block">黄琉璃瓦彰显皇家规制</p> <p class="ql-block">浑源永安寺,坐北朝南,占地5000多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和传法正宗殿,两侧东西配殿有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雷神殿及关帝殿。</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殿建于元代,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平面长方形,前设月台、石阶,采用传统的木骨与斗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顶中部以黄色琉璃瓦覆盖。檐下明间、次间均安装有隔扇门,后壁开板门,下面左右两端“庄严”两个大字。殿内支柱排列沿袭金代做法,减去前槽金柱,扩展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殿内明间梁架间有雕的天宫楼阁和天花藻井。</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霞面宽五间,进深六架稳,为单檐庑殿顶、开间基大,瞻柱高限,殿宇壮丽,此赖周围墙壁上下三层,各种神祉分类组合绘满壁画,壁画画于元代,为国宝级珍品、北壁绘十大明上像、余皆水陆画,面积186.912平方米、共画着各种神人鬼怪882躯,幅、释、道三救汇合一段、气势雄壮、人物密集、画面分上、中、</p><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殿东、西、南壁为儒、释、道三界十方仙佛鬼神着装执笏朝拜佛敦世尊的庞大场景、北壁是十大明王乘神卷,执法器、护持禅法的图像、东壁和东南壁:上层彩纯天界四方天王和日、月、金、木、水、火、土诸星君惊中层是天干、地支、二十八宿从北斗诸早君像,下层是人间帝王后妃、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僧尼谦姑以及贤实烈女、孝子顺孙等人像、</p><p class="ql-block">西壁和西南壁,上层彩绘五岳圣帝、四海龙王及五湖、风、雨、雷、电诺神慢:中层是十殿阀君及明业地府诸官悦:下层是十八层地狱及人间各种因天灾人祸而惨死的众鬼慢,北壁十大明王牙育大,在2米以上,端奇觉怪,笔力飞动,其总体效果呈威严的气氛,给人以震慑。三壁共有各类神板126 幅,每闻为一类或一系神抵的组合,每组有五女执看长楼,幅上书写有神瓶类别或系列,此上网蛋框内需题着一辛者的姓名,但无年款题记,各组神衹之间用云气、火焰和空间相连相籍,神振组合数额不等,上、中、下三列层次分明,此微壁商中的各类形象的造型、俊秀端庄、女性多俏丽有情,男性多严谨其重,各像间左顾右盼,但略显拘逆。</p><p class="ql-block">寺内的水陆壁画提供了认识宗教神衹的丰富资料,宗教的发展和宗教神祉的扩大相轴相成,永安寺的水陆壁画既有释门礼拜的佛、菩萨、天王和反映因果报应,六道轮同的场命,又有道致责信的他官空君和帝岳诸神,还有儒家礼教中的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的亡魂物三致仙佛鬼神聚集一堂,共本佛门世百,是集我国神衹之大成。这些彩经,笔力遒劲、流畅、色泽艳丽诱调、杂海纷至的神人鬼怪,造型各异的衣着、面孔、表情、举动,无不刻画入微,栩栩如生,是很珍者的绘画杰作,堪称稀世之宝。</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殿四壁满布明代壁画,壁画分为135组895尊人物,面积为186.912平方米。后壁绘十大明王三教仙佛鬼神,体量高大(平均高3.245米),是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北壁十大明王像融合藏传佛教元素</p> <p class="ql-block">东壁道教诸神与西壁儒士形成三教对话场景</p> <p class="ql-block">回归本心</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殿正殿北壁(后壁)中间设门,门两侧各绘明王五身,合为十大明王,明王皆作忿怒相,竖发,怒目獠牙,头顶侧圆光内绘其本尊像。北壁东侧西起第一身明王绿面红发,三头八臂,上双手各持一剑,胸前双手合掌,中两手拉开面皮露出本尊面容,左下手持法轮,坐骑为虎;第二身明王黑面黑发,额上顶三骷髅,三头六臂,左上手摇铃,右上手捏红色宝珠,胸前双手合十,左下手握斧钺,右下手握玉环,坐骑为白象,应为普贤菩萨变现的步第明王第三身明王赤面黑发,额上顶佛头,三目,三头六臂,左上手持葡萄,右上手持剑,左中手握锤,右中手举胸前,左下手持经卷,坐骑为神兽;第四身蓝面赤发,三目,三头六臂,左上手握短棍,右上手持莲花,左中手似持蓝色花,右中手持剑,左下手握红色飘带,右下手扶龙尾,坐骑为龙;第五身赤面黑发,额上顶三骷髅,上双手持黄色花,胸前左手握右手腕,另二左手持白色飘带,二右手分别持宝瓶、杵,坐骑为神兽。</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殿北壁西侧东起第一身明王黑面黑发,额上顶一佛头,三目,三头六臂,左上手持细长棍状物,右上手持铜,胸前左手持弓,右手拉弦,右下手握刀,坐骑为牛;第二身明王赤面黑发,三目,三头八臂,左上手持剑,右上手持法器,胸前双手结印,左中下手握斧钺,右中下手捏莲花,左下手执所骑神兽耳,右下手执军持。第三身明王青白面赤发,三头六臂,胸前左手托二火轮,右手作手印,右上手执长杖月叉,右下手握绢索,坐骑为神兽;第四身明王黑面黑发,三头八臂,左上手握斧,右上手持瓶,胸前左手扶右臂,右手持剑,另有一右手执经,坐骑为龙;第五身黑面黑发,额上顶一佛头,三头六臂,左上手持剑,右上手持经卷,胸前双手作外缚印,左下手持绿鸟,右下手掌中托物,坐骑为神兽。</p> <p class="ql-block">坐骑眼睛随光线变色、衣饰金箔立体凸起等技法,体现元代画师超凡技艺。</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浑源圆觉寺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p><p class="ql-block">明成化五年(1469年),浑源知州关宗修葺,并在塔身嵌碣刻字。明万历四年(1576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均曾修葺。</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初,直奉大战,奉军占寺,僧侣被扫地出门,官兵肆意破坏寺内文物,圆觉寺内一片狼藉。</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浑源,大肆掠夺文物,拆毁寺内全部殿宇,仅存宝塔。</p><p class="ql-block">1987~1990年,当地相关部门维修恢复了圆觉寺的部分建筑。以塔为中心而建,塔前南建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山门两侧建钟、鼓二楼。塔北建正殿,面阔五间。正殿两侧还有东、西配殿等,均为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圆觉寺,俗称小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明清时有修缮。现存为两进院布局,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砖塔、正殿等。砖塔全称"释迦舍利塔",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乾隆《浑源州志》载:"……凡九级,磨砖为之,近见无过百尺,数十里外望之,俨在霄汉,州人传为灵迹焉。"砖塔呈等边八角形,密檐九层,通高26.4米,为仿木结构式样营建,塔身刻乐舞、猛兽等图案。塔顶置莲花式铁刹,顶端立铁铸翔凤(相乌)一尊,可随风旋转,辨识方向,是研究古代气象学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浑源圆觉寺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圆觉寺中,是金代的古建筑遗址。</p><p class="ql-block">圆觉寺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平面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塔基座四周是砖刻浮雕,总计有舞乐人像40个,塔身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无梯级可攀登。第一层四面辟门,唯正南为真门。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铁刹顶端有一翔凤,翔凤能随风转动,是古代天然风向标。讨论浑源圆觉寺塔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浑源圆觉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圆觉寺砖塔:金代密檐式砖塔孤品,八角九层仿木结构,塔基浮雕乐伎、武士等题材砖雕,塔顶铁铸翔凤为古代候风仪实物,兼具科学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浑源圆觉寺塔,是大同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密檐塔。该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圆觉寺内原建筑都已毁坏,唯塔独存。塔高九层,实心砖塔,通高约20米,密檐栱拱,通体砖砌,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整个浑源圆觉寺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塔刹</p><p class="ql-block">塔定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最下设束腰刹座,上为仰莲,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圆光、宝珠,最上立“翔凤”一只,当地百姓称作“候风鸟”,可随风旋转。</p><p class="ql-block">塔顶铁刹的翔凤能随风转动,是古代天然风向标,被誉为“最后的候风鸟”。古人以鱼油润滑维护,使其千年不辍,衍生出“北风主雨,南风主旱”等天气谚语,象征对风调雨顺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塔身</p><p class="ql-block">塔身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无梯级可攀登。塔身第一层较高,正南面辟券门,内为塔心室。外壁东、西、北三面均作砖雕假券门;其余四面各雕一假窗。第一层塔身上端出挑形制雄劲的砖雕斗拱,上承第一层塔檐。自第二层塔身向上,八层塔身均较低矮,出叠涩短檐。</p> <p class="ql-block">塔基</p><p class="ql-block">塔座高约4米,是效仿木结构建筑。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塔下置巨大双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高达4米。下层须弥座由下至上为单混肚砖、基座砖、爱莲砖、束腰,束腰每面内设转角斗拱。斗拱上承替木、挑檐枋。枋上精雕四层仰莲台。莲台以上为上层须弥座,座上置单混肚砖、牙脚砖、覆莲砖、束腰,束腰一周用间柱分成16间。</p> <p class="ql-block">浑源圆觉寺塔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其中有舞乐人像40个,有的作长袖舞,有的作长绳舞,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撑羯鼓吹羌笛,有的拍击板,姿态各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