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怪谈

Banjin

<p class="ql-block">这篇一定是林子在编辑《华夏知青》网站《个人文摘》时在网上收集的散布在论坛上的“板文”……(俺的杂文在那里被称作板文)</p><p class="ql-block">今收进美篇我的专辑,感谢林子和《华夏知青》网。</p> <p class="ql-block">  ◎四重境界</p><p class="ql-block"> 某天中午碰到一位卖摄影器材的老头。“这堆器材不错,怎么不要了?”随便一问。</p><p class="ql-block">   老头抬头扫了俺一眼,点支烟慢慢道来:“其实照相分四重境界——”“噢?”俺心中一震,赶忙把耳朵支楞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第一重境界”,老头说:“是手中有相机,心中没相机。所以只出糖水,还自以为得意。”靠,这不是说俺嘛?看来碰到高手啦,赶紧坐近点儿听。</p><p class="ql-block">   “这第二重境界”,老头继续说道:“是手中有相机,心中有相机。边拍边想,总不满意。”俺赶忙点头称是。</p><p class="ql-block">  “这第三重境界,是手中无相机,心中有相机。无论河山大川,美女人文,都了然于胸;知道哪儿满意,哪儿不满意,全琢磨得头头是道。”听得俺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   “这第四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老头顿了顿道:“是手中无相机,心中无相机。”说完,拿眼角瞥了俺一眼,看俺直犯迷糊,老头突然正色道:“有漂亮的风景就好好地看,有漂亮的模特就好好地干,还拍个屁照啊!”</p><p class="ql-block">   说完把烟头一丢,划拉起他那堆“宝贝“扬长而去,只剩下俺一人在那里发呆……</p> <p class="ql-block">◎ 瞠目结舌</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觉得很多新锐摄影师的作品很难读懂。而那些新锐摄影师之中,也鲜见有人站出来注释自己的作品。设想一下:一旦有了统一的诠释,那么“深奥”就没了,“肤浅”还能有人“买单”么?也许这就是俺一直说的:学文的人总是要把清楚的搞糊涂,而学工的人致力于把糊涂地搞清晰了,而那种能把清晰地搞糊涂、糊涂地搞清晰了的,一定是学哲学的,那是不是就可以进政治局了?哈哈哈哈!</p><p class="ql-block">此刻盛大的2009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正在展开,我的几位朋友或者去参展或者去参观,其中一位说:摄影的气氛很浓,确实大开眼界!对大部分参展片子的感觉:“以"丑"为美、彰显个性、标新立异”(纯属个人感觉)。自然,周围的服务场所趁火打劫,水涨船高,吃、住、行没有不贵的……</p><p class="ql-block">听得热闹,也愈发纳闷。如今的摄影越来越趋向于注重后期处理,从色彩到构图,更明显的主观意愿灌进去,确实是越来越有个性了。而当这种现象成为时尚时,作品被人读懂则成为作者的耻辱了。</p><p class="ql-block">俺一位在本地摄影界身兼数职的朋友,也有作品参加了这次的摄影大展。老实说,头一回看到他的参展作品,实在叫俺瞠目结舌,半天缓不过气来。不过据最新消息,这幅叫俺瞠目结舌的作品,已被国外著名策展人当场相中,并邀请出国展出。还说了,这次协会展出的作品集也将被山西省档案馆永久收藏……云云。俺只能为自己的落伍悲哀,更提不起勇气参展,只有独自郁闷了……</p><p class="ql-block">呵呵,按说俺摄影只是爱好,却困惑于此,纯属误入歧途呀!呜呼!</p> <p class="ql-block">◎ 扎堆儿</p><p class="ql-block">在巴黎的时候听人调侃:街头遇到十个人里,会有9个艺术家。虽然夸张,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那是个艺术家扎堆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一次在圣心教堂画家广场上,对一位中国去的画家心生怜悯,请他帮我画幅画,好像是50法郎?比应召女郎还便宜十倍呀!我问他,以他在巴黎取得的学位回国去,在鲁艺什么的能得个教授么?他十分肯定。可是,他仍然飘在巴黎,和人伙租一块一平方米多点的场地轮流上下午地画,吃硬面包,住阁楼……那干嘛不回国呢?他抬起眼,高高越过我的头顶,看着巴黎的满天晚霞幽幽而言:巴黎,是要用心去体验的,不是你这种过客能了解的……他又说,和他同租一块场地的那个家伙,曾遇到一个老伙计讨价还价,他当即就把画好的画扯成两半,递给那个老伙计半张,振振有辞:艺术是不能讲价钱的……</p><p class="ql-block">虽然我这个巴黎的过客,至今仍然不能完全理解那个蹲广场卖画的家伙揣的是什么境界的情怀。因为据他说,一旦蹲广场卖画了,很多严肃的画廊就不会收藏他的画了,换言之,他的画可能终身都卖不上好价钱了。但是我似乎还是懂了点什么,艺术也要扎堆儿,扎堆儿了,才能把到时尚的脉搏,像欧洲的巴黎,像中国的北京……</p><p class="ql-block">今天和几位朋友布置鞍山庆国庆的影展,谈到明年我们也结伙去平遥展他一回?摄影家协会的秘书长说:要摸准潮流,否则会很老土。大家听着,也很振奋。那个平遥展嘛,也算是个摄影玩家扎堆儿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然而,也有困惑多多。觉得很多今天拍了给明天看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时尚因素呀?比如我拍过一张用老式剃刀刮头的片子,再过几十年,这个手艺恐怕就要完全消失了。片子自觉并不时尚,但有朋友说,能如实而感人地将某些重要的历史信息保存下来,就有了恒久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呵呵,有朋友这话,俺就没那么失落了……</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刚听了郎咸平的电视讲话,说道中国很多人假装风雅去听歌剧,正襟危坐已属难为,还要假装听懂了摇头摆尾,其情可悯,其形可恶。</p><p class="ql-block">猛然醒悟,原来俺在这谈论艺术,也纯属这种“假装听懂了歌剧”的可恶面貌?这下俺惨了……</p><p class="ql-block">只能在风中凌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