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实三虚说三国(12)铜雀台与江东二乔

丹江水

<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是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除了其文学地位外,对于全民了解三国历史,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通常论说《三国演义》的历史事实为“七实三虚”即七分历史事实,三分艺术加工。现就《三国演义》“艺术加工”的“三虚”中的部分内容,对照《三国志》及其他历史典籍,展示在这里,以便与广大《三国演义》爱好者,共同切磋。</p> <p class="ql-block">  铜雀台与江东二乔,是《三国演义》中比较吸引人们眼球的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 据《三国志》记载,大桥和小桥,是江东桥公二女(桥"系"乔"之本字,后人将桥误为乔),皆有倾国倾城之貌。大桥嫁给东吴缔造者孙策;小桥嫁给东吴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艺术家周瑜。</p> <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中描述:诸葛亮为激怒周瑜,实现联吴抗曹目的,假装不知二乔之归属,对周瑜说:“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予曹操,曹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并且还引用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二句以为佐证。</p><p class="ql-block">‍ 周瑜果然被激怒,指北而骂道:“老贼欺我太基!”遂坚定了联刘抗曹之决心。</p><p class="ql-block"> ‍ 这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既彰显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弱智、易怒与心胸狭窄,又把赤壁之战联吴抗曹的功劳全部记在诸葛亮帐下。</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段故事纯属《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创作,毫无事实依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建铜雀台。铜雀台落成后,曹操率诸子登台,命诸子以铜雀台为题,每人作赋一篇。赋成,曹值之作最为曹操赞赏。</p><p class="ql-block">‍ 辈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纪》,全文纪录了曹植的《铜雀台赋》,查遍原文,并无“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等句,显然此二句系后人之二次创作。</p><p class="ql-block">‍ 具有倾国倾城之色的二乔,分别嫁予东吴的孙策与周瑜,应为当时轰动华夏之美谈,知者甚众。如果诸葛亮连这么大的新闻都没听说,说明他孤陋寡闻、消息闭塞,“秀才不出门 能知天下事”,诸葛亮连普通的“秀才”都不如,有失政治家水准!从这个角度上讲,《铜雀台与江东二乔》故事,是作者在诸葛亮形象塑造上的败笔。</p> <p class="ql-block">  周瑜生于官宦世家,少年得志,辅佐孙策南征北战,为东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吴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诸葛亮初出茅庐不到一年,还没有什么政绩;就连他的“老板”刘备,当时也还在四处漂泊、狼狈不堪,名气地位远不如周瑜。况且,周瑜还年长诸葛亮六岁。可想而知,年龄没有周瑜大、地位没有周瑜高、知名度远不如周瑜的诸葛亮,是绝对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这般戏弄周瑜的!</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拿“孔雀台与二乔”怒激周瑜这段故事,可以说是漏洞百出!铜雀台建于建安十五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智激周瑜”按逻辑分析,应该在赤壁之战的序幕尚未拉开之时;此时铜雀台尚未建,曹植的《铜雀台赋》或许仅存其“脑细胞”中;诸葛亮可能是解剖了曹植的脑颅才引用两年后创作问世的《铜雀台赋》来“激怒周瑜”???这段故事尽管精彩,但细究甚是荒唐!</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铜雀台高十余丈,台上有屋一百二十间,铸大铜雀于楼巅,舒翼奋尾,势如飞动,世称铜雀瓦砚。同时期兴建于此的,还有金虎台和冰井台,三台南北依势而列,相距各六十步,其上置复道楼阁相通,中央悬绝,合称“曹魏三台”,曾经是誉满天下的古建筑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明末,因漳河发特大洪水而冲毁。</span></p><p class="ql-block">‍ 三台之中,以铜雀台最为知名,这其中的原因,除铜雀台在三台中最为雄伟壮观、有曹植的《铜雀台赋》这篇优美的文字赋予其灵魂外,还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将铜雀台与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佳人联系到一起,编撰了一个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故事分不开。</p> <p class="ql-block">  将铜雀台与二乔联系在一起,并非始自《三国演义》。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以铜雀台与“二乔”为素材,撰写了很多诗词歌赋留世。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赤壁》诗中,就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佳句。但杜牧的诗仅是一种假设,说曹操如果赤壁之战获胜,二乔可能为曹操所虏,置于后来建造的铜雀台上。</p><p class="ql-block"> ‍ 而《三国演义》作者,将诗人们的浪漫想象,采取“偷梁换柱”,添油加醋,加工坐实,演义成一篇供人们无限遐想的风流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数百年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