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峨眉山、九寨沟11日游(1)

好好先生

<p class="ql-block"><b>三、都江堰、青城山</b></p><p class="ql-block"> 9月19号又是美好的一天,上午8:00从成都出发前往都江堰,游览全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大约上午9:10到达都江堰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成都去都江堰沿途风景,田野里的高粱红红的穗头在晨曦下似一道特别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出成都不远,与我们行走公路的一段平行公路隔离栏护栏做成采红色和红色,成为一条美丽的彩带,设计者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  成都绕城公路边,一片片高大白色树干的桉树成林从我们的视线流淌过去,很是养眼。</p> <p class="ql-block">  远处一骏马雕像印入眼睑,也不知道这里是什么旅游景点?据说是四川成都城市标志?</p> <p class="ql-block">  游览国家AAAAA景区都江堰。9:15到达都江堰风景区核心景点之一的玉垒山。主要是登上玉垒阁俯瞰都江堰城市面貌和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p><p class="ql-block"> 玉垒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部,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体构成宝瓶口一侧,因李冰治水时“凿离堆”以分岷江而闻名。玉垒山现为都江堰景区的城市森林公园,涵盖古木参天的自然景观与明代古城墙、玉垒阁等人文遗迹。登顶玉垒阁可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全景,印证其作为“川西锁钥”的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  穿过古城墙,玉垒阁就在前方。</p> <p class="ql-block">  看看这藏在丛林中通往山顶的电梯,像一栋栋相连的古建筑十分美观。这个电梯称为步云廊电梯。</p><p class="ql-block"> 步云廊电梯:扶梯全长128米,上下站高差达到了56米,运行速度为每秒0.5米。电梯内上方展示了都江堰、青城山等风景区优美的图片。乘坐这条扶梯,观赏风景画的过程中轻松到达都江堰市的地标性建筑——玉垒阁。</p> <p class="ql-block">  长长的电梯上方都是成都著名景点的水墨画,很美。</p> <p class="ql-block">  玉垒阁高踞玉垒山顶,共6层,高44.4米,气势雄伟,造型优美。从阁上登高,您可以东观都江堰市全景,西览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视野非常开阔。</p> <p class="ql-block">  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p><p class="ql-block">2018 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玉垒阁内这张图把整个都江堰风景区的主要景点都标注得一清二楚。</p> <p class="ql-block">  俯瞰都江堰城市风景</p> <p class="ql-block">  松茂古道起于都江堰市区西,止于松潘,全长320公里,是古代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物资交流的交通动脉。松茂古道既是我国西部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同时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再往前延伸,这条古道与吐蕃沟通,一直可以抵达尼泊尔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麝香之路”。</p> <p class="ql-block">  我们行走的这段残留古道,可由城隍坡上山,经西门、玉垒关至二王庙约1500米的古道遗迹。松茂古道,古称"冉马龙山道",为秦国蜀郡守李冰所开。</p> <p class="ql-block">  从玉垒阁下来沿古道一路下行,来到横跨在岷江上的铁索桥,也称安澜桥。</p> <p class="ql-block">  夫妻桥边留下永恒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span>澜索桥,又名“评事桥”“珠浦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位跨越岷江,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被茅以升誉为中国五大名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安澜桥桥头,上书“安澜桥”三个大字。安澜索桥东起分江亭,西至堰功亭;全长286.5米,其中外江段索桥长142.5米,同时可容纳300-400人通行。不过看到那么多人行走在上面摇摇晃晃,有点担心,当我们走走上面,真想快点通过,但人太多只能慢慢向前移动,对我而言有点害怕。😊😊</p> <p class="ql-block">  安澜索桥在唐代已然屹立;最早的历史可考于宋淳化元年(990年)大里评事知永康军梁楚建桥;明朝末年索桥被战火烧毁;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塾师何光德夫妇相继修桥;并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于1974年确定现址;于1982年作为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岷江分水外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分水鱼嘴坝,在此把汹涌的岷江一分为二。是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工程之一的鱼嘴,其作用是将岷江之水一分为二,使之起到分流引水,泄洪排沙的作用。“鱼嘴”一词为明代以来用语,最早见于文的是明嘉庆时高韶所作《都江堰铁牛记碑》中:“凡用铁六万七千斤而成二牛,屹然堰口中流,以当二江汹涌之势。复立铁桩三株于牛之下流,以固鱼嘴之石,嘴下照常仍置竹笼竹卷护持之,都江以固,诸堰攸同”,这里出现的“鱼嘴”似指现在的金刚堤前端,后“鱼嘴”之称一直沿用。</p> <p class="ql-block">  远处坍塌的房屋是2008年5月12号汶川地震遗留下的废墟。</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飞沙堰: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位于内江外侧的一段低矮泄洪底坝,飞沙堰是泄洪道,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唐朝名“侍郎堰”、“金堤”,后又名“减水河”,它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是都江堰的关键要害。</p> <p class="ql-block">  飞沙堰,作为都江堰三大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处集文化、娱乐与景观于一体的独特景点。它巧妙地运用了自然规律与人工智慧,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排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此近距离观察飞沙堰的泄洪排砂过程,感受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在周边漫步,欣赏都江堰景区的美丽风光。景观上,飞沙堰虽看似平凡,却发挥着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古时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还是现今的混凝土浇铸结构,都彰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李冰凿离堆建宝瓶口,“辟沫水之害”,将岷江洪峰引走,从而削减了岷江沿岸的洪水压力,同时,“开二江于成都之中”,将岷江水引进缺水的成都平原,“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此处称为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  从远处看峡江口处,白浪滔天,水流喘急,航拍如宝瓶口似的。</p> <p class="ql-block">  伏龙观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离堆北端,属道教古建筑群,宝瓶口引水工程位于其下方,因二郎神降龙传说得名(孽龙被锁于离堆深潭),成为灌阳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龙"所在地,别名老王庙,为纪念李冰的宗教祭祀场所</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该观始建于西晋末年,原为李雄为蜀士范长生所建范贤馆,北宋初年因李冰降龙治水传说更名伏龙观。清同治五年扩建为三重主殿,1974年出土东汉李冰圆雕石像(高2.9米,重4.5吨),现存最早圆雕石像保存于前殿。建筑依离堆三面悬绝而建,以42级石阶连接大坝,中轴线上分布太上殿、朝真坛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观后观澜亭可眺望岷江鱼嘴、安澜索桥等景观。清代四川总督骆秉章曾题写赞誉李冰的楹联悬于后殿。2008年地震中伏龙观遭严重损坏,经济损失达12亿元。</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伏龙观后面拍摄的分流而下的岷江内江边风景。</p> <p class="ql-block">  江对面可以看到宝瓶口几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这棵长在离堆公园内的银杏称之为“张松”银杏树据考证至今已有1800年之久。是全国唯一一棵以古人名字叫响的古银杏。据说这株古树为三国时刘璋部下张松所植,所以取名“张松银杏”。</p> <p class="ql-block">  此树奇在树枝上长满了无数倒悬的“白果笋”,因长在枝上,又称“天笋”。这些大大小小密布的“天笋”,形状如锥、如柱、如笋、如牛角、如吊瓜,有的排列整齐,有的集为一簇,有的亲密无间,有的顾盼生辉;有的长如象鼻,有的玲珑如豆。如此众多且形状各异的“天笋”,要多少年天地之精气、日月之造化才能长成!。</p> <p class="ql-block">  “张松银杏”生在彭州丰乐镇三圣寺,先后三从挪了三次家来到都江堰离堆公园“安家落户”。民谚:“人挪活,树挪死。”树,生根于土壤,一挪动便有死掉的危险。“张松银杏”先后三次被“挪”,离乡背井,居然挪活了,其故事跌宕起伏,意味深长。</p> <p class="ql-block">  公园优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示的是飞沙堰卧铁复制品。卧铁是埋于四川都江堰内江凤栖窝河床下的淘滩标准,作为岁修清淤深度标尺,遵循李冰“深淘滩,低作堰”治水原则。其前身为战国时期李冰所埋石马,明代改用铁质构件,现存四根分别铸于万历四年(1576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和1994年,真品埋于河床底部,</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风景区南门在此合影留下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南桥 :都江堰南桥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p> <p class="ql-block">  游完都江堰风景区已是下午一点多钟,在都江堰市用中餐。</p> <p class="ql-block">  下午游览国家AAAAA景区青城山。2:30左右到青城山风景区,乘坐景区接驳车,路上的水杉风景。</p> <p class="ql-block">  青城山风景区大门口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青城山(Mount Qingcheng),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这个风雨亭子很具有历史沧桑感。青城山雨亭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风景区前山门内约百米处,毗邻清溪而建,为双层重檐式茅亭建筑。该亭始建于唐代典故,相传公元761年杜甫游览青城山时遇雨避于古楠树下,后人为此修筑纪念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采用原生树皮、枯藤等自然建材,通过榫卯结构形成独特造型,亭身镌刻王维诗句"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建筑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理念,通过层叠茅顶隐喻"一生万物"哲学思想,被评价为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的建筑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有天然图画坊、月城湖、建福宫、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千米,水秀、林幽、山雄,冬天寒气逼人,夏天凉爽无比,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泰安古镇、圣母洞、通天洞、白云古寺、天桥奇景等。</p> <p class="ql-block">月城湖座落在景区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湖水来自青城山上老霄顶的小溪,湖泊周围草木茂盛,湖水碧绿,四周山谷,倒映水中。堤上有长廊,给人以景歇憩、品茗;湖中有游船。</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索道口处已感觉有点累,索道上去到达慈云阁,在茶社要了一杯白开水坐一坐,每人收费15元。部分体力好的团友走到上青宫。</p> <p class="ql-block">  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代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宇由蒋介石题写。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p> <p class="ql-block">  鸳鸯井位于青城山上清宫右侧,为雌雄二井。井旁立有一石碑,碑上有一代大师张大千先生手书“鸳鸯井”三字。鸳鸯井占地约一平方丈,井深均为一丈,两井位置相距不足一米,井口形状为一方一圆,圆者为雄井(鸳井),方者为雌井(鸯井)。两井位置等高,深度相当,且井中之水为同一源头所聚。</p> <p class="ql-block">  晚餐在一家农家乐,品尝当地农家菜的味道。当然了那是先打好招呼不吃辣,所以并没有真正品尝到当地菜的味道,那都是非常麻辣的。不过这种在露天院子里用餐还是有“味道”的。</p> <p class="ql-block">  小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b>四、三星堆博物馆、杜莆草堂、浣花溪公园</b></p> <p class="ql-block">  20号上午8:00从酒店出发前往三星堆博物馆参观,9:40左右到达三星堆博物馆,今天是周六,这里已是人满为患了。</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博物馆(Sanxingdui Museum),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千米,占地面积1000亩,为现代化专题遗址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1929年,该遗址被村民燕道诚最早发现。1986年,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金面罩、金杖、象牙等上千件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2020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截至2022年5月,基本完成挖掘。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包括金面具、铜大面具、铜顶尊跪坐人像、铜爬龙器盖、铜扭头跪坐人像等典型文物。</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24年6月16日,3号到8号祭祀坑已出土有编号文物近13000件,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面积不到20000平方米,占整个遗址总面积的千分之一左右。</p> <p class="ql-block">  展示的玉石原石</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三星堆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0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始全面展示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2021年11月,入选“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2024年1月5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正式荣获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中餐环境不错,饭店的菜肴也比较可囗</p> <p class="ql-block">  下午3:30左右到达杜莆草堂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p> <p class="ql-block">  草堂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厅堂两壁悬挂有一幅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史堂”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有一座“少陵草堂”碑亭。</p> <p class="ql-block">  茅屋:杜甫草堂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p> <p class="ql-block">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在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是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p> <p class="ql-block">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是在草堂内发掘出的唐代生活遗址和唐代文物,它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伟人毛主席曾经在这里驻足观看草堂二字。</p> <p class="ql-block">  浣花溪公园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是一座将古典园林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此地以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背景,因浣花溪穿园而过,故名“浣花溪公园”[1</p> <p class="ql-block">  浣花溪公园由万树山、沧浪湖和白鹭洲等主要景点组成,有着“成都最美公园”之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此只停留30分钟,沿主干道走了一段,主干道两边排列着古代文人、诗人雕塑,大道地上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诗句,是一种很好的创意,可对游玩的小朋友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p> <p class="ql-block">  我把这条路称之为“文创路”,请注意脚下路面的文化创意很美。</p> <p class="ql-block">  晚饭在这家特色饭店用餐,兔头是他家的味道,可我们不敢碰,其辣无比😊😊</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三星堆等游玩介绍至此,其他景点待续。文中引用部分团友拍的照片在此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关注与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