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京城·北海公园(三)

海春居士

  北海园林博采众长,既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也有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我们从恭王府出来后,经北海公园北门入园。首先抢占眼球的就是北海公园太液池的湖光山色。 湖畔的垂柳,好似一道翡翠般的珠帘。透过珠帘观赏湖景,别有一番风味。   临近北门的第一个建筑群就是有“乾隆小花园”之称的“静心斋”。这是静心斋东南角花墙外的“碧鲜亭”,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小巧玲珑,雕梁画栋,湖石点缀,十分精致。   碧鲜,意为青翠鲜润的颜色。走进亭内,背依后墙,果然满目“碧鲜”:左看,亭东一棵古老的楸树仍旧枝叶茂盛;右瞧,透过花墙可见静心斋的翠竹青青;前瞻,太液池畔垂柳依依。   静心斋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原为乾隆书苑,后辟为皇子的书斋,是北海公园的一处园中之园。   静心斋内的主要建筑“镜清斋”,因其前后临水而得名,诗云“临池构屋如临镜”。镜清斋正门座北朝南,前出廊,后出厦,苏式彩绘,雍容气派。   镜清斋门楣上的隶书匾额是民国初年陆徵祥所书;门柱上的对联为"凭观吾有术,妙理契无为";斋前的方池中置放着一方婉转玲珑的石峰。   池周设有汉白玉围栏,两侧接转角游廊与前方的斋门相连,形成以水为庭的精美院落。   镜清斋大堂正中悬挂着匾额《不为物先》。斋内摆放有桌、椅、几、案等皇家物件,墙上挂有名家字画,还有精致的“雕龙屏风”和“百子漆贝方瓶”等装饰品。   静心斋以叠石为主景,周围配以各种建筑,亭阁楼榭,小桥流水,叠石岩洞,幽雅宁静,布局精妙。   镜清斋有一狭窄夹道向西直通“画峰室”。   画峰室。   镜清斋的东面是“抱素书房”。这里原为乾隆皇帝及皇太子的读书处。抱素书屋取名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乾隆皇帝还亲笔题写了门前的对联:“地学蓬瀛尘自远,身依泉石兴偏幽”。意思是把闹市当仙境,心灵自可远离尘俗。依泉石做伴侣,兴致就倾向雅静幽远。   “韵琴斋”顾名思义,为听琴处。“韵琴”亦指院中泉落之声似琴声和谐,同时隐喻在圣王之治下的政治昌明。   镜清斋北面是“沁泉廊”。   沁泉廊为桥廊式建筑,它南控中轴,北倚丘壑,位于静心斋中心。   此廊横架水面,廊下有滚水坝。这里曾是帝后消夏纳凉的地方。   廊东不远处有一座精致的汉白玉石拱券桥,俗称“小玉带桥”。   小玉带桥旁的长廊是“读画廊”。   “罨画轩”是静心斋中的最佳观景处。轩前抱柱联为“花香鸟语无边乐,水色山光取次拈”。对面的“焙茶坞”是乾隆皇帝用于品茗休憩的具有江南风格的茶室。   “半壁廊”是连接静心斋主要建筑物的纽带,廊随山势起伏迂回,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无穷无尽之感。   “枕峦亭”耸立与太湖石山峰上,精巧美观,与周围的游廊和假山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乾隆帝赞誉为“莲朵珠宫”。   亭上俯视,沁泉廊,曲栏平桥,镜清斋后接的抱厦尽收眼底。   “叠翠楼”位于园内西北角,楼高两层,是园内的最高建筑。登楼远眺,北海景色可尽收眼底。   静心斋以山、池、桥、廊、亭、殿、阁的优美建筑布局取胜,不愧为一座风光如画,妙趣无穷的小巧园林。<br>   “西天梵境”又称大西天,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境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贯成一线,是北海久负盛名的景区之一。   西天梵境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瓦牌坊一座,牌坊正面匾额为“华藏界”,背面匾额为“须弥春”。   “西天梵境山门”由三座彩色琉璃仿木结构的单独券门组成。   西天梵境原为明代西天禅林喇嘛庙,重修于清代(1759年),1980年经重新修缮后对外开放。遗憾的是我们去的时候大门紧闭,未能入内游览。   “北海九龙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大西天经厂门前的影壁,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   北海公园九龙壁是中国唯一双面九龙壁:南北两面各有9条大龙,正脊、岔脊等处共含600余条大小龙纹,龙鳍翻转、龙爪骨骼细节精致,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工艺高超,是我国琉璃建筑中的珍贵作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