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居住的城市距古称琅琊、沂州的山东临沂,仅二百余公里、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对我来说,这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临沂市因临沂河得名,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没有亲身抵达这座城市的人,难以言表和体会的。</p> <p class="ql-block">临沂,春秋时建启阳城,汉代为琅琊治所,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和党政军指挥中心,是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政府的诞生地。现在的临沂是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山东省区域副中心、全国大型城市。</p> <p class="ql-block">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有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王羲之故居、山东省政府旧址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有荀子、曾子、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刘洪等历史名人。曾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国字号荣誉,被授予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中国书法名城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怀着极大的兴致来到临沂,首先游览王羲之故居。在中华书法数千年的星河中,王羲之如同一轮皎皎明月,以卓绝的艺术造诣与不朽的文化精神,照亮了后世无数追寻笔墨之美的道路。他不仅是技法的集大成者,更是书法艺术灵魂的塑造者,其“书圣”之名,是历史与艺术对他最崇高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淮南太守王旷之子。作为东晋时期的书法巨匠,被尊称为“书圣”。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其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号称“二王”。父子二人共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1号。王羲之,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临沂;315年随家族南迁,舍故宅为佛寺,历经兴废;“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1989年以来,以普照寺及其周边殿宇为主体多次修复拓建形成了如今的王羲之故居。</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有砚池怀古、曲水流觞、夕阳普照、千秋五贤四大主题景区及王羲之展厅、王献之展厅、五贤祠展厅、鹅池等景观,以及集柳碑、琅琊五贤祠御碑、兰亭图、十七帖、琅琊帖等海内外名碑,是展示琅琊历史文化和临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故居的主要景点有:鹅池 ,在历史上,古代人有著名的“四爱”即“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孟浩然爱梅,王羲之爱鹅”的说法。鹅池复原了王羲之儿时喜欢的地方场景。</p> <p class="ql-block">集柳碑,金代沂州普照寺主持觉海,募集资金重新修葺了寺庙而立此碑。碑载《沂州普照寺兴造记》一文。该文中记录了王羲之故居当年舍宅为寺的事情,以及当年书圣故居一些建筑物的位置和详细的情况。是重修故居时的重要史料。全文共有一千二百六十一个字,每个字都是觉海和尚走遍各地收集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字集合而成的。所以此碑得名集柳碑。</p> <p class="ql-block">普照寺,西晋建兴三年(315年),北方战乱,王氏家族决定举家南迁,为保故宅,舍故宅为佛寺。唐玄宗时,该佛寺赐名开元寺。宋,佛寺改为天宁万寿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经过历代崇敬王羲之的一些后人不断翻建和重修,形成了现在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右军祠,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时知府何格重修。万历时知府钱达道又重修并翻刻了右军书法《琅琊帖》置于祠内。原祠毁于日军战火,今在原址重建。该祠内祀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和尚三位书法家,书写了“洗砚池”“晋王右军洗砚池”“墨沼”等石碑立于洗砚池畔。为祭祀(列入国家曲祀)和纪念书圣王羲之的重要祠宇。并增刻了王羲之《兰亭序》,《十七贴》,《王羲之小楷四种》等名帖,为书法家瞻仰书法之地。</p> <p class="ql-block">漫步王羲之故居院落,青石板路蜿蜒,洗砚池的水泛着粼粼波光,仿佛还能看见千年前书圣研磨挥毫的身影。那一方池水墨色沉淀,是“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执着,亦是汉字美学里最动人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驻足晒书台旁,想象着夏日里书卷摊开,墨香与阳光交融的画面,忽然懂得“书圣”之名从不只源于天赋。从《兰亭集序》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到寻常练习的笔耕不辍,故居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真正的经典,是用热爱与坚持浇灌而成。</p> <p class="ql-block">故居里陈列的碑刻拓片,或遒劲或灵动,每一笔都藏着汉字的风骨。这方小院不只是一处古迹,更像一座精神驿站--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重新触摸到笔墨里的沉静力量,也读懂了“专注一事,终成传奇”的朴素真理。</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过去,王羲之的墨迹或许已在时光中渐渐淡去,但他的书法精神却从未消散。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对其笔法的传承,到宋代苏轼、米芾对其意境的追慕,再到如今无数书法爱好者挥毫时的效仿,“二王”风骨始终是中国书法的精神图腾。他用一支笔,书写了中华文化的雅致与深邃,也让世界看到了汉字艺术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风格多样,涵盖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王羲之所写的书法,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其章法自然,气韵生动,笔势委婉含蓄、刚柔相济,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p> <p class="ql-block">《乐毅论》:王羲之小楷巅峰之作,笔画灵动,结构多变,布局自然,细节精致,体现了其楷书端庄典雅又不失灵动的风格,被视为小楷的“上乘法帖”。 </p> <p class="ql-block">《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也被视为草书教科书的典范。 </p> <p class="ql-block">《快雪时晴帖》:王羲之行书作品,纸本墨迹,共4行,28字。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全篇字字珠玑,被乾隆列为“三希堂”之首,誉为“二十八骊珠”。 </p> <p class="ql-block">《丧乱帖》:纸本,含八行62字,以“羲之顿首”起笔,直抒胸臆,起笔沉郁,草法激越,将作者因先墓再遭荼毒的悲痛之情融入笔墨之中,体现了书法与心境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注:封面图片非本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