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历史 人物故事

Richard Yao

<p class="ql-block"><b>二十四史告诉我们,只有强大的人才有好报</b></p><p class="ql-block"> 易中天教授说:"读懂二十四史,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真相,好人其实并没有好报,坏人也并没有恶报,只有强大的人,才有好报,只要是弱小,全都是恶报。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国家,再到每-个人,弱国无外交,人穷讨人嫌,弱就是原罪,穷就要挨打;只要你弱,你一定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只要你强,你就一定活得风生水起。" </p><p class="ql-block">翻开《史记》,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无人问其是否正直;待他拜将封王,昔日欺凌者反倒俯首帖耳。 善良若没有实力托底,不过是他人眼中的软弱可欺,就像汉初的儒生,怀揣经世济民之愿,却因王朝初建重军功轻文治,只能在角落默默等待时机。 《汉书》里,张骞出使西域,并非仅凭善意就能打通丝绸之路。背后是汉武帝时期国力的鼎盛,是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赫赫战功,才让西域诸国愿意放下戒备,与大汉互通有无。弱国的善意,在强国面前往往毫无分量,就像汉初对匈奴的和亲,看似妥协退让,换来的却是边境数十年的不安。 《三国志》中,刘备携民渡江,被赞仁德,可若没有诸葛亮的智谋、关羽张飞的勇武,没有赤壁之战的以少胜多,这份仁德不过是流亡路上的负担。真正让蜀汉立足的,是其逐渐壮大的军事与政治实力,而非单纯的"好人"标签。 </p><p class="ql-block">《晋书》记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看似超脱,实则是东晋门阀林立、寒门难有出头之日的无奈。若他身处一个重视人才、不问出身的强盛时代,或许能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抱负。弱小者的清高,有时只是无力改变现实的自我慰藉。</p><p class="ql-block">《隋书》里,隋文帝杨坚能统一南北,结束数百年分裂,靠的不是对前朝的仁慈,而是北周积累的雄厚国力与自身的雄才大略。那些在战乱中挣扎的百姓,期盼的不是统治者的"好",而是一个强大的政权能带来安稳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旧唐书》中,玄奘西行取经,沿途历经艰险,若不是唐朝的强盛让西域各国听闻"大唐"之名便心生敬畏,他或许早已湮没在沙漠与战乱中。个人的理想,终究要依托于国家的强大才能更好地实现。 《宋史》里,岳飞精忠报国,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惨死,并非因为他不够"好”,而是南宋朝廷的软弱与投降派的掣肘。强大的军队若没有强大的朝堂支撑,再忠勇的将士也难有好结局。《明史》中,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空前,所到之处皆受礼遇,靠的是明朝初期的国富兵强。这份荣耀的背后,是无数工匠的智慧、士兵的守护,更是国家实力的直接体现。二十四史告诉我们,"强"从来不是恃强凌弱,而是拥有保护自己、守护他人的能力;"弱"也并非原罪,而是警醒我们要不断成长。</p>